阿富汗有個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為佼佼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字數在1500字左右。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500字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里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為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裡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為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為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著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為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才會成為萬種矚目和讚嘆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著無尚的重要性,因為爸爸,因為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著!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著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著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為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著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為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著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為"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為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裡,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裡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著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著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為他我一直覺得心裡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裡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了,接著俄國占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著。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才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為阿米爾追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為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為哈桑,千千萬萬遍"。
推薦: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00字
可惜,除了貶低外,阿米爾還選擇了逃避。因無法面對哈桑,他栽贓哈桑偷了他的錢財和手錶,而終於導致哈桑離開他的家。
但他越貶低、越逃避,他的歉疚感就越重。因為這歉疚感不在別處,恰恰在他心中。
所以,他最後又回到喀布爾,要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
所以,當阿塞夫將他打得死去活來時,他哈哈大笑。
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懲罰。他曾渴望被哈桑懲罰,但哈桑只會繼續付出,而不會表達憤怒。但他終於在阿塞夫這裡得到他渴望已久的懲罰。於是,當肋骨一根接一根被阿塞夫打斷時,當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樣時,他心裡暢快至極,並感慨:
我體無完膚,但心病已愈。終於痊癒了,我大笑。
回到巴基斯坦後,阿米爾終於令索拉博放下疑慮,答應和他去美國,而阿米爾說"我保證".
但是,當發現困難重重後,阿米爾一時忘記了"我保證"這句話,想勸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兒院一段時間,這時他忘了,進入孤兒院後的那段歷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
於是,不願意再重溫噩夢的索拉博選擇了自殺。此後,儘管被救了回來,但他卻陷入了奇特的自閉狀態。
命運先使得阿里成為阿米爾父親的炮灰,命運又使得哈桑成了阿米爾的炮灰,這雙重的罪惡加在一起,使得阿米爾終於得以報應。內疚是他的報應,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他的報應,他的妻子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卻無法懷孕也是報應。
現在,作為輪迴的一部分,阿米爾必須去做索拉博的炮灰,他必須以哈桑對待他的態度對待索拉博,才可能使得索拉博一點點地走出自閉,那時才意味著阿米爾的終極獲救。
胡塞尼的這部小說對情感的描繪如此深刻而真切,令我不由懷疑,這是一部自傳。
這部小說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中,我感覺只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而《情人》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傳小說,《挪威的森林》則被人懷疑是村上春樹的真實經歷。
不過,我將《追風箏的人》列為第一流的小說之列,不僅僅是因為它具備"情感的真實",也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構思非常巧妙。
前面提到,這部小說的高潮一個接一個,不斷衝擊讀者的心靈。但用心的讀者會發現,每一個高潮出現之前,作者都已經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預示了這些高潮的出現。
並且,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畫外,小說的情境描寫也別具一格,既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具有鮮明的個人化,仔細閱讀的時候,你可以感到好像一直是在以阿米爾的視角在看待這個世界。
此外,胡塞尼的筆觸既細膩,又有洞燭人性後而產生的沉混有力感。
令人驚訝的是,這是胡塞尼的處女作。第一部出版的小說便如此優秀,胡塞尼是如何做到了這一點?
除了可能是自傳的特殊原因外,在自序中,胡塞尼的一句話還給出了另一個答案——"我向來只為一個讀者寫作:我自己。"
據我所知,這是第一流的小說家、導演和藝術家的共同特點。譬如日本動畫之王宮崎俊便說過有同樣意思的話:
我從來不考慮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