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病隙碎筆讀後感3篇

《病隙碎筆》寫於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與病魔抗爭的時期,史鐵生以調侃的語氣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下面是有史鐵生病隙碎筆讀後感,歡迎參閱。

史鐵生病隙碎筆讀後感篇一:

史鐵生,一個他生前我曾經關注過,卻從未讀過其作品的人,卻在他離世後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前些日子買了他的幾本書來讀,《病隙碎筆》是其中之一。

很難想像,現在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那樣,對人類的終極問題作如此深刻透徹的思考。他於病痛之餘記錄的思考,是那樣的真切與摯誠。對於生與死,幸福與快樂,愛情與欲望,健全與殘疾,他都細細思量,赤誠面對,不迴避,不矯飾。或者正是因為長年累月的病,是命運中無法預料的逆境,才令他可以這樣看得清,看得透吧。

病隙碎筆,皆為史的哲思,深邃,有遠見,真誠、警醒。能這樣直面人生,笑對命運的人真是少見難得。

史鐵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雖然斯人已去,但其文永存,其精神也長存。

史鐵生病隙碎筆讀後感篇二:

一部人生的筆記。

《病隙碎筆》寫於他三天一次透析,整日與病魔抗爭的時期,史鐵生以調侃的語氣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他是如何寫出這樣一句話,以一顆平靜的心,看待發生在身邊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換做是別人,恐怕早就自怨自艾,埋怨生活的不公了吧。

一個竟日坐在輪椅上的人,以一種獨特的視角,為我們闡述不一樣的人生哲理,他對死和生的追問尤為精闢,把生與死當作是生活一部分,甚至說:“死是生之訊息的一部分”因而,他總能看清楚生命本質。

早些時候他為病魔所困,後來他漠視病魔,這樣的堅強超脫讓我們這些健康的人自愧不如。我們總是找到許多藉口迴避我們的失敗,我們總是把客觀存在的困難誇大,而事實卻是另外一回事。 “人有一種壞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這實在有失厚道。”我們總是將好的忘記,其實那些倒霉的事才是我們所要忘記的。

人生的很多哲理,並不像我們用筆寫出或者用口說出那樣簡單。深刻的體會,要與一個人所經歷的生活相聯繫,不然沒有任何意義。史鐵生以多年的經歷總結出的很多有意義的東西,使我們少走彎路。但我知道,有些東西,只有經歷過才能學會分辨,一個人的一生,也總是存在著一條必須一個人走的路。

我們對未來的渴望總是那樣的強烈,願望那么多,然而當我們真正去面對時,卻發現身上少了很多應對困難的法寶。 “愛,即孤立的音符或段落向著那美麗與和諧的皈依,再從那美麗與和諧中互相發現:原來一切都是相依相隨。倘若是音符間的相互隔離與排拒,美麗與和諧便要破壞。”把愛帶在身上,才支持我們抵擋阻礙我們的種種磨難,提供有利的條件。“然而人什麼都可能躲過,惟死不可逃脫。”史鐵生以平靜的口吻對我們說。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時,我們才會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博大,什麼叫做寬容,才能學會平和的接受生活。

史鐵生病隙碎筆讀後感篇三: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的生活中沒有出現奇蹟,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由於雙腎功能衰竭,從此以後,他必須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了。當時,一個問題立刻使我——我相信還有其他許多喜歡他的讀者——滿心憂慮:他還能寫作嗎?在癱瘓之後,寫作是他終於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辦呀?現在,仿佛是作為一個回答,他的新作擺在了我的面前。

史鐵生把他的新作題做《病隙碎筆》,我知道有多么確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醫院裡的工夫外,坐在輪椅上的他往返醫院還要經受常人想像不到的折騰,是不可能有餘力的了。第二天是身體和精神狀況最好(能好到哪裡啊!)的時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時刻他才能動一會兒筆。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趨飽和,體況惡化,寫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時間在受病折磨和與病搏鬥,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筆,而且縫隙那樣小得可憐!按:下面是我讀史鐵生《病隙碎筆》的感想,寫於20xx年1月。 智慧和信仰 ——讀史鐵生《病隙碎筆》 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的生活中沒有出現奇蹟,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由於雙腎功能衰竭,從此以後,他必須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了。當時,一個問題立刻使我——我相信還有其他許多喜歡他的讀者——滿心憂慮:他還能寫作嗎?在癱瘓之後,寫作是他終於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辦呀?現在,仿佛是作為一個回答,他的新作擺在了我的面前。 史鐵生把他的新作題做《病隙碎筆》,我知道有多么確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醫院裡的工夫外,坐在輪椅上的他往返醫院還要經受常人想像不到的折騰,是不可能有餘力的了。第二天是身體和精神狀況最好(能好到哪裡啊!)的時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時刻他才能動一會兒筆。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趨飽和,體況惡化,寫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時間在受病折磨和與病搏鬥,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筆,而且縫隙那樣小得可憐! 然而,讀這本書時,我在上面卻沒有發現一絲病的愁苦和陰影,看到的仍是一個沐浴在思想的光輝中的開朗的史鐵生。這些斷斷續續記錄下來的思緒也毫不給人以細碎之感,倒是有著內在的連貫性。這部新作證明,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不是一個殘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遊在世界和人生的無疆之域,思考著生與死、苦難與信仰、殘缺與愛情、神命與法律、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他的思考既執著又開闊,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寫作之夜”依然充實而完整。對此我只能這樣來解釋:在史鐵生身上業已形成了一種堅固的東西,足以使他的精神歷盡苦難而依然健康,備受打擊而不會崩潰。這是什麼東西呢?是哲人的智慧,還是聖徒的信念,抑或兩者都是? 常常聽人說,史鐵生之所以善於思考,是因為殘疾,是因為他被困在輪椅上,除了思考便無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個殘疾人呢,人們信心十足地推斷,他就肯定不會成為現在這個史鐵生,——他們的意思是說,不會成為這么一個優秀的作家或者這么一個智慧的人。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加膚淺的對史鐵生的解讀了。當然,如果不是殘疾,他也許不會走上寫作這條路,但也可能走上,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他的那種無師自通的哲學智慧決不是殘疾解釋得了的。一個明顯的證據是,我們在別的殘疾人身上很少發現這一顯著特點。當然,在非殘疾人身上也很少發現。這至少說明,這種智慧是和殘疾不殘疾無關的。 關於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是因為知道人之必然的無知,而被阿波羅神贊為最智慧的人的。眾所周知,蘇格拉底就不是一個殘疾人。我相信,史鐵生不過碰巧是一個殘疾人罷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夠由生命中必有的別的困境而覺悟到人的根本限制。 人要能夠看到限制,前提是和這限制拉開一個距離。坐井觀天

然而,讀這本書時,我在上面卻沒有發現一絲病的愁苦和陰影,看到的仍是一個沐浴在思想的光輝中的開朗的史鐵生。這些斷斷續續記錄下來的思緒也毫不給人以細碎之感,倒是有著內在的連貫性。這部新作證明,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不是一個殘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遊在世界和人生的無疆之域,思考著生與死、苦難與信仰、殘缺與愛情、神命與法律、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他的思考既執著又開闊,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寫作之夜”依然充實而完整。對此我只能這樣來解釋:在史鐵生身上業已形成了一種堅固的東西,足以使他的精神歷盡苦難而依然健康,備受打擊而不會崩潰。這是什麼東西呢?是哲人的智慧,還是聖徒的信念,抑或兩者都是?

常常聽人說,史鐵生之所以善於思考,是因為殘疾,是因為他被困在輪椅上,除了思考便無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個殘疾人呢,人們信心十足地推斷,他就肯定不會成為現在這個史鐵生,——他們的意思是說,不會成為這么一個優秀的作家或者這么一個智慧的人。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加膚淺的對史鐵生的解讀了。當然,如果不是殘疾,他也許不會走上寫作這條路,但也可能走上,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他的那種無師自通的哲學智慧決不是殘疾解釋得了的。一個明顯的證據是,我們在別的殘疾人身上很少發現這一顯著特點。當然,在非殘疾人身上也很少發現。這至少說明,這種智慧是和殘疾不殘疾無關的。

關於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是因為知道人之必然的無知,而被阿波羅神贊為最智慧的人的。眾所周知,蘇格拉底就不是一個殘疾人。我相信,史鐵生不過碰巧是一個殘疾人罷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夠由生命中必有的別的困境而覺悟到人的根本限制。

人要能夠看到限制,前提是和這限制拉開一個距離。坐井觀天,就永遠不會知道天之大和井之小。人的根本限制就在於不得不有一個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們總是坐在肉身凡胎這口井裡,我們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個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種分身術,要把一個精神性的自我從這個肉身的自我中分離出來,讓它站在高處和遠處,以便看清楚這個在塵世掙扎的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家是一種分身有術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經能夠十分自由地離開肉身,靜觀和俯視塵世的一切。在史鐵生身上,我也看到了這種能力。他在作品中經常把史鐵生其人當做一個旁人來觀察和談論,這不是偶然的。站在史鐵生之外來看史鐵生,這幾乎成了他的第二本能。這另一個史鐵生時而居高臨下俯瞰自己的塵世命運,時而冷眼旁觀自己的執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當然,時常也關切地走近那個困頓中的自己,對他勸說和開導。有時候我不禁覺得,如同羅馬已經不在羅馬一樣,史鐵生也已經不在那個困在輪椅上的史鐵生的軀體裡了。也許正因為如此,肉身所遭遇的接二連三的災難就傷害不了已經不在肉身中的這個史鐵生了。

看到並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並不止於此。如果只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為冷漠的犬儒主義。可是,一旦尋求拯救和超越,智慧又不會僅止於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

其實,當一個人認識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絕對的,困境是永恆的,他已經是在用某種絕對的完美之境做參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別人作比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種具體形態,譬如說肉體的殘疾。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以自己的殘缺比別人的肢體齊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別人的一帆風順,所產生的只會是怨恨。反過來也一樣,以別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夠,以別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運,只會陷入淺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與神作比較時,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論這種限制在自己或別人身上以何種形態出現,都不餒不驕,心平氣和。對人的限制的這樣一種寬容,換一個角度來看,便是面對神的謙卑。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蘊涵著信仰的傾向。這也是哲學之所以必須是形上學的道理之所在,一種哲學如果不是或明或暗地包含著絕對價值的預設,它作為哲學的資格就頗值得懷疑。

進一步說,真正的信仰也必是從智慧中孕育出來的。如果不是太看清了人的限制,佛陀就不會尋求解脫,基督就無須傳播福音。任何一種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為出發點,它作為信仰的資格也是值得懷疑的。因此,譬如說,如果有一個人去廟裡燒香磕頭,祈求佛為他消弭某一個具體的災難,賜予某一項具體的福樂,我們就有理由說他沒有信仰,只有迷信。或者,用史鐵生的話說,他是在向佛行賄。又譬如說,如果有一種教義宣稱能夠在人世間消滅一切困境,實現完美,我們也就可以有把握地斷定它不是真信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烏托邦。還是史鐵生說得好:人的限制是“神的給定”,人休想篡改這個給定,必須接受它。“就連耶穌,就連佛祖,也不能篡改它。不能篡改它,而是在它之中來行那宏博的愛願。”一切烏托邦的錯誤就在於企圖篡改神的給定,其結果不是使人擺脫了限制而成為神,而一定是以神的名義施強制於人,把人的權利也剝奪了。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視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這條路沒有一個終於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並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證明,而且是唯一可能和唯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譬如產品的極大豐富)和社會理想(譬如消滅階級)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最後,我要承認,我一邊寫著上面這些想法,一邊卻感到不安:我是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一個無情的事實是,不管史鐵生的那個精神性自我多么堅不可摧,他仍有一個血肉之軀,而這個血肉之軀正在被疾病毀壞。在生理的意義上,精神是會被肉體拖垮的,我怎么能假裝不懂這個常識?上帝啊,我祈求你給肉身的史鐵生多一點健康,這個祈求好像近似史鐵生和我都反對的行賄,但你知道不是的,因為你一定知道他的“寫作之夜”對於你也是多么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