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初一

《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1)

讀了《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一書主要講: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戰爭紛起。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三國逐鹿,造就許多各具特色的人物:通天文、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厚義氣、有勇善戰的關羽,勇猛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出色、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知才善用的孫權,能文能武、奸詐陰險的曹操……演繹出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孟獲,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孫權,劉備,曹操赤壁之戰等等。

在〈劉備三顧茅廬〉這一章眾所周知。也是我就喜歡的一章。講的是:劉備帶著關羽、張飛去尋訪諸葛亮。諸葛亮卻出門了,不知何時回來。劉備回到新野後不久,又一次冒著大風雪帶著關、張二人拜訪孔明,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就只好留下一封書信拜訪諸葛亮。到了春天,劉備又帶關張二人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三人來到草廬前,童子說先生在午睡。他們怕驚擾孔明(即諸葛亮)便在台階下等候。過了一個時辰,孔明便醒來,得知劉備拜訪忙出來迎接,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終於當了劉備的軍師。

讀了這一段落,我懂得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虛心往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在生活中我也曾做過這樣事情。在三年級時,我家那時還沒有電腦。有一次,老師布置了有關電腦的作業。我就拜託同學幫我打一份。同學就幫我列印了。事後,我非常感謝她。後來我們成了很好的朋友了。

這本書給了我很深的啟示:做事要誠心誠意,不要三心二意。不然會錯失很多機會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2)

最近,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內容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分崩臨析,戰爭紛起,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三國逐鹿,造就了許多獨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厚義氣,驍勇善戰的關羽,勇猛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知才善任的孫權,文韜武略、為人奸詐的梟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為什麼我最佩服他呢?因為他十分機智,就拿《草船借箭》那個故事來說吧

那個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內造完十萬支箭。面對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說不須十日,三日便可完成,並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孔明卻一點也不著急,他請魯肅接二十條船給他。,每個船上都要三十個人,還要扎草人一千個,並排列在船的兩側。

兩天過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周瑜了,說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將信將疑地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

五更時分,船隊接近曹軍水寨。孔明令船隻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吶喊。曹軍水軍都督聽到戰鼓聲和吶喊聲,心想一定會有埋伏,便讓萬餘名弓箭手在江邊一字排開,向江中放箭。當稻草人上的箭插滿時。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隻調頭迅速離開了。到了營寨,周瑜有點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數了數,的確有十萬多隻。從此以後,周瑜再也不為難諸葛亮了。

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狹窄的周瑜的信任。這就是我最敬佩諸葛亮的原因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3)

這個周末,我第五次把《三國演義 》看了一遍。三國演義里有好多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氣深重的關羽,勇武過人的趙雲,奸詐陰險的曹操,仁義愛民的劉備,無不叫人稱奇.

我印象最深的是孔明,因為他領蜀軍打過很多勝仗。其中最讓人稱奇的就是空城計。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聽說司馬懿領雄兵十五萬向西城殺來,但是諸葛亮卻泰然自若,在城上撫琴,司馬懿不敢前進,撤退。

諸葛亮有著很高的外交才能,劉備兵敗時,是他說服了孫權: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洲赤收眾江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願將軍量力餓而處之!同時指出在這緊要關頭孫權"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孫權立刻反唇相譏:“苟如君言,劉豫洲何不事曹乎?”對孫權有意的諷刺,孔明採用激將法:“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洲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人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世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談吐之間就說服了孫權聯劉抗曹。

雖然諸葛亮很有才能,但是他也犯過兩個錯誤:第一個是在赤壁之戰後期,曹操連環船被火攻,大敗。曹操逃亡華容道,孔明卻派關羽去堵曹操.可是呢,關羽接受過曹操的恩惠,關羽念舊情,義放曹操。這對魏國滅蜀國創立了根。

第二個錯誤是司馬懿來取街亭,諸葛亮讓馬謖出戰,可是馬謖只會生搬硬套,在街亭一戰中失敗。

親愛的同學,你們也來欣賞《三國演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