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範文800字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講述了北京的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在世代變遷中的興衰沉浮。那么你們對這本書了解了多少呢?寫過關於它的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你介紹的《穆斯林的葬禮》的讀後感800字,希望幫助到你。

讀《穆斯林的葬禮》有感800字

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合上了這本書。終於,《穆斯林的葬禮》看完了,無法抑制的眼淚不知流了多少。心靈深深地被震撼,自己的喜怒哀樂,全被牽引著,書中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仍然在我腦海中徘徊。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形態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冷峻的文筆,深情回望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特定的時代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古老的“博雅”宅,出了“玉魔”“玉王”;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愛恨交織;北大未明湖畔的月影,穆斯林墓地里的白玉石碑。楚雁潮、韓新月,生死離別。最後,玉兒在墓地中緩緩穿行,滿臉滄桑地抬起頭發現天空中出現一輪新月。

“淚水灑在黃土上,他不能自持,倒了下來,躺在新月將長眠的地方,沒有力氣再起來了,不願意離開這裡了!”讀到這,我又梗咽了。命運的安排,把他們分開了,但他們的愛情是偉大的。韓新月,一個十九歲的花季少女聰慧而美麗,卻在還未綻放時就過早的調謝。令人惋惜悲傷。在她以優異成績考取北大外語系,並找到了愛的歸宿時,死神也正在向她悄悄走來,先天的疾病奪去了她的肉體生命。那一首《梁祝》還在耳邊迴蕩,新月之死,是祝英台之死,是纏綿的,又是壯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是蒼天泣血。梁君璧,一個深受舊社會束縛的無知女性,在我眼裡是她可惡的,自私的。她把親生兒子天星的愛情毀了,也差點毀了新月的愛情。對於母親精心布置的婚姻,孝子天星又能怎么辦呢?韓子奇,辛辛苦苦把持了一生的奇珍齋沒了,那些和他同生共死的藏玉也在文革中毀於一旦,他的心死了,含著對女兒的愛和對梁冰玉深深的思念而死了。

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與書中主人公的命運相比,我們是幸運的,至少我們還擁有生存的權利,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或許你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但是越過了這些鴻溝,我們還能瀟灑地走下去。所以,請珍愛生命,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800]

這個暑假的收穫之一就是看了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看完,只是靜靜的合上書,仿佛擔心者會驚動了裡面的人,活著的和死了的。輕輕用手碰了碰封面那彎金燦燦的弦月月亮可以圓了再缺,缺了又圓,月是卻人非,它看過人間太多故事了。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再鼓起足夠的勇氣再次翻開它,這本書好像比以前沉重了,我的心也從此變了重量,因為裡面又多裝了一個故事,一段有關玉與月的人生。

梁冰玉最後還是回來了,帶著滿懷的悲愴。誰又知道,依舊生活在五間倒座里的,他早已認不出來的家人給她呈現的過往會叫她如何的揪心。她老了,該屬於她的已經不再屬於她了。

年輕,可愛,單純而且善良的新月,這個生日只比我早一天的女孩,我為她留了最多的眼淚。她的身世,她所經歷的無法言說的委屈,她的一病不起,她那彌足珍貴卻不能再續的愛情,她短暫的生命和她應該得到卻沒能得到、已經得到卻有失去的所有一切。我不只一次的像她哥哥天星一樣悲嘆這孩子,太苦了,太苦了但她也是幸福的,有那么多愛她的人視她如命的爸爸,用真心疼她的姑媽,哥哥,朋友,同學,深情並痛苦地給她愛情的楚老師,還有後來把博雅宅堵得水泄不通的前來送葬的穆斯林。

我生日那天也有新月,但我沒有想過,它曾那樣悽美過。

霍達這篇用血淚著成的巨作,給了我太多的思考了:關於神聖的信仰和恪守的禮數,關於財富和生命,關於得與失,關於漂泊與鄉情,關於等待與背叛,關於面對與逃避,關於隱瞞和真相,關於時代與命運還有最讓我敏感的,是關於真正的愛情。

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是奧立佛至死還緊擁的像紅瑪瑙一樣的玫瑰,是玉兒和韓子奇在異國紛紜戰火中的結合,是天星在知道真相以後為容姑娘淋的那場大雨,是楚雁潮送給新月的巴西木和只屬於他們的提琴曲《梁祝》和那個充滿悲劇的時代相比,真愛是那么的珍貴、美好,美得讓人忘掉理智,不顧阻撓,跨越生命和宗教倫理的界限,卻又美得讓人肝腸寸斷。

楚老師說愛就是火,或總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燒的是煤塊還是木材,是大樹還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閃耀著同樣的光輝!愛就是愛,它是人類自發的美好情感,我因為愛你才愛你,此外沒有任何目的!

讀《穆斯林的葬禮》有感

幾年後,當新月的親生母親梁冰玉到女兒墳前看望女兒時,發現了一位中年男子,矗立在親人墳前,用小提琴深情地拉著《梁祝》……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看到穆斯林我們想到最多的還是伊斯蘭教、清真寺;關於回族,我知道的也很少,只知道回族人都很愛乾淨,不吃豬肉,男人們頭上都戴一頂小白帽;僅此而已。《穆斯林的葬禮》的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這部長達五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里,作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示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及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清新流暢,質樸無華;以細膩的筆觸探測人的心靈,讀後盪氣迴腸,留下深沉的思索,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有關穆斯林的精神生活。

和新月的坎坷命運相比較,想想其實我們還是應該感到十分幸運和滿足的。生活在現在這個和平社會,有父母的疼愛,更有追求幸福的權力。當看到當新月在病榻上還念念不忘學習她所鍾愛的英文時,這種精神不正是我們現代人所要學習的地方嗎?人啊,是應該學會滿足,正所謂知足長常樂,當經歷了生離死別,當看透了悲歡離合,我們最應該學會的是放棄看似重要東西。因為放棄更是一種美,而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進取、知足常樂的過程。

常常出現這種情況,每當人們在看完一部小說後,而置身於故事人物其中,情緒也久久受故事人物的影響,這也許就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或自己的生命去寫的緣故吧。他們並不是為了賺別人的眼淚,那也是他們自己的情不自禁。一個好的作家在寫作時,並不急於下筆,而是經過想當長地一段“孕育”之後,他們面對文學,有著宗教般的虔誠,寫作在他心中應該是神聖的,來不得虛偽,欺詐和裝腔做勢,也容不得骯髒和居心不良。因為一顆醜惡的心是寫不出真善美的好文章的,也不會讓人淚流滿面的。難道你不是這樣認為的嗎?

長路漫漫,無限的思緒仍在飄蕩,何處才是心靈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