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後感的步驟

讀後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寫讀後感是有步驟的,寫讀後感的步驟是什麼你知道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寫讀後感的步驟和讀後感範文,希望大家喜歡。

寫讀後感的步驟

一、研讀原文。

只有研讀好原文,才能對原文的內容和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從中有所感悟,這是寫好讀後感的基礎。

二、確立感發點。

感發點是讀後感的中心論點,又是文章的“入手處”。

一篇文,一本書,一部影視片,一齣戲劇,內容有簡有繁,線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觀點有深有淺,寫讀後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樣確立感發點呢?方法很簡單。我們研讀某篇作品後,必然會受到啟發,有所感悟,而我們受啟發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點(或幾點),就可以確立為“感發點”。例如: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思想、品格等特點或最有價值的言論、行動。寫事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義、所反映的某種問題或普遍性的規律。議論文的感發點,一般是所讀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或分論點。其他文體感發點的確立的與此大同小異,不一一贅述。

三、述讀與發感。

述讀,指對所讀文章的出處、篇名、作者、感發點等方面的交代,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篇讀後感的由來,要發什麼感。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讓讀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發。發感,是在述讀和感發點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與引申,聯繫實際進行發揮,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

聯想與引申的原則是,要圍繞感發點,要與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聯繫。對聯系的內容和實際還要進行必要的分析、議論或抒情,這樣“感”才會深刻。這也是展開讀後感主體部分最主要的方法。

另外,在論證感發點的過程中,要注意把兩種論據緊密結合起來,一是所讀原文的材料,二是聯想和引申的材料。

四、讀後感的結尾。

結尾可概括中心,總結全文,或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發人深思。“文無定則”,內容決定形式,採用什麼形式結尾,要根據讀後感的類型而定。

讀後感範文篇1:讀《西遊記》有感

堅持往往操縱著結果。

遇到困難便放棄,放棄是不可能贏得成功;遇到困難半途而廢,半途而廢是不可能享受成功;遇到困難勇敢面對,向困難發出挑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堅持是孕育著成功,是享受成功的結果,是品味著成功的經歷。

《西遊記》中,唐僧,取經路上無論遇到怎樣的艱辛,都勇敢面對,執著!孫悟空,成佛路上無論碰見怎樣的妖怪,都毫不手軟,不會對妖怪留情,就算失敗也不放棄,堅定!沙僧,無論擔子怎樣的沉重,都任勞任怨,不放棄,堅強!而八戒,雖然師傅有事便會想方設法去解救,但是若遇到困難,就會果斷的選擇放棄!這樣的放棄,只會使人在離成功一步之遙的地方“束手就擒”。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堅持,只有堅持,才會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在挫折面前不害怕,在失敗面前不低頭。

所有的成功都來自於堅持的長期不懈的認真努力。

所有的成功都來自於堅持的長期不懈的克服困難。

所有的成功都來自於堅持的長期不懈的積極刻苦。

放棄---離成功十萬八千里啊!

半途而廢---距成功還差一點喔!

堅持---離成功越來越近了!

堅持---成功已向你招手拉!

再堅持---成功已是屬於你的了!

堅持吧!堅持......

讀後感範文篇2:心中的海——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在墨西哥灣的海灘上,一位老人滿懷信心地駕著小船出海,他期待在第八十五天裡有所收穫,儘管他在前八十四天內一條魚也捉不到,但他還是信心百倍。在遙無邊際的大海上,嚴酷的困難與挑戰如洪水猛獸般向老人襲來,讓老人措手不及,精疲力盡的他被大馬林魚折磨得遍體鱗傷,成功捕獲大魚後,在歸來的途中,老人又遭到覬覦他捕獲的大馬林魚的鯊魚群襲擊,大魚被鯊魚吃了個精光——這意味著他又一次失敗了。

我不止一遍地翻閱著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在文中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老人,一個有著鐵一般堅毅的老人。那平淡華實的字行間流淌著的,是老人永不放棄的決心,沒有太多的憂傷淒涼,也沒有太多的驚險奇幻,有的只是老人無窮無盡的孤獨和過分的執著。

老人在後來對孩子說了一句話:可是後來鯊魚打敗了我。我很佩服老人的勇氣,他沒有為自己的失敗推脫找藉口,而是默默地去面對,去接受。我知道,是他征服了他自己,就憑著一股堅強的意志,他走出了一直令他恐懼的陰影。他成功找回了丟失已久的信心,在那個曾經嘗試了八十七天的海上,也在他心中的海。

讀著《老人與海》,我悅服了。在迷茫的心海,我不再感到懼怕。

讀後感範文篇3:讀《滹淪河和我》有感

本文是一篇含義頗深的敘事散文。課文敘述了幼年時對家鄉河——滹沱河產生的一段不解的情結,抒發了作者熱愛家鄉的摯熱情感。

幼小時候,祖母她們都說作者像滹沱河,於是作者產生了想見見她的念頭。不久,作者第一次見到了滹沱河,滹沱河卻成了作者失落的夢。作者終於見到了氣勢宏偉、狂吼飛奔的滹沱河,了卻了心愿。最後抒發了作者與滹沱河難捨難分的依戀的感情。

開始時,作者對祖母她們的話的認識,只是覺得自己性情有點野,很多時候都不受大人們的管束。大概是這個緣故,才把作者與滹沱河相比。所以作者當時認為滹沱河多半也是一個人,比作者長的強大,能夠管住作者。

第二部分,作者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描寫方法。首先虛寫心目中的滹沱河,其次實寫見到的沒有水的滹沱河,然後再虛寫自己想像中的滹沱河,從而突出了滹沱河在作者心靈中的重要位置。

第三部分,寫了滹沱河狂吼飛奔的氣勢。作者伸手想去摸滹沱河河水,是流露出自己對滹沱河的親切感情。之後又寫了作者見到滹沱河的感受。最後寫幾天后大水消退,作者又一次去看望這與自己已經難捨難分的滹沱河。

第四部分,雖然滹沱河那么偉大,作者那么渺小,但是作者覺得自己與有滹沱河相似的性格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