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3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1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範,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後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於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後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裡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最近看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本書的作者龍應台。借這本書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視窗。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台灣,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台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像。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2

這幾個星期的閱讀真的是收穫驚人的,我感覺到了我的問題,我感覺到了如何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所以我有話跟您說。

一開始,我抱著應付的態度去讀,可後來慢慢沉浸在安德烈和他媽媽龍應台的通信對話里。

看著安德烈在信里和他媽媽龍應台說,他心目中的“Kitsch排名前十大清單”,其中母愛就在裡面,我其實也好煩媽媽的關心。我現在越來越叛逆,總是喜歡和媽媽對著幹,有時候還亂發脾氣,我也好想和媽媽有些交談,可是一開口就是學習,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有時候還能扯到我的朋友身上。書信,我也想過,可是媽媽每天六點鐘左右回來,一回來忙到七點多,吃完放八點多,做完家務睡覺,完全沒有空閒的時間。

每次我試圖和她交流,沒一會又扯到學習上了,說什麼現在不好好學,以後會怎樣怎樣。一開始,我覺得沒什麼,反正嘮叨一會就結束了,可是後來越來越煩,就和媽媽越來越少交流,我想,我和安德烈的遭遇差不多,我甚至有些羨慕安德烈,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直到我在《親愛的安德烈》里看到了《給河馬刷牙》這篇文章,我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媽媽是不是也希望我以後可以自己選擇工作,而不是被工作選擇,我一直不懂媽媽為什麼一直工作,不和我玩,我還埋怨過她,我到現在才知道,媽媽努力賺錢,是為了我以後生活能輕鬆點。

媽媽,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在我國小一二年級的那段時間,你每天都來接我,我每天都會和你說我在學校發生的趣事,一直滔滔不絕地講到家,而你,會笑著聽我說話,時不時插上兩句。周末,我窩在沙發里看書,你幫我準備午餐,餐桌上,又在計畫明天去哪裡。

直到你幫忙外公做生意後,你完全不在家。每天我一個人放學回家,一打開門就是空曠安靜的客廳,你回來後,我和你說著我們班同學的事,你要不愛理不理,要不就是扯到學習上。

手指在計算機上飛快地動著,我安靜了,你沉默了,整個客廳只響著計算機“噼里啪啦”的聲音。

媽媽,我想進入你的世界,可你不願對我說,你想進入我的世界,我跟你慪氣,不讓你進來,我想說的是:媽媽,我不是千金小姐,不要總認為我什麼都幹不成;我不是大嘴巴,不要以為我什麼都會說出去。媽媽你有什麼事可以告訴我,我會盡力幫忙,不要總是放在心上,看到你的白髮一天天增多我也心疼,媽媽,為什麼不把我當做你的傾訴對象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800字3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並非日常瑣事,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雖然我的母親她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無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許羨慕安德烈,能有可作為知己的母親。讓我驚訝的是,安德烈在他20歲的年紀,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與自由,這也是他與身在德國的朋友經常談論的話題。然而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到處是迷惘,沉淪,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總認為政治離我太遠,自由,又是什麼東西。也許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什麼是自由?能交談,能旅遊,能運動,能選擇,這就是自由嗎?可是言論自由,選舉自由,我們沒有。然而,沒有言論自由,對於我們大多數來說,仍然不算是什麼壞事,我們無所謂,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思想的自由,社會也並沒有鼓勵我們青少年去思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希望的是,你接受,習慣並服從這個制度吧。當一個社會禁錮了人們的言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個社會還能發展嗎?不是死水一潭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經歷了納粹之後的德國,是嚴謹,低調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願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於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並一直牢記於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麼?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麼?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可是悠久的歷史並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澱下來的有什麼?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人文關懷這點是龍應台,這位曾經的台灣文化部長,一直在書中反覆提到的。人文關懷,是什麼?我個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種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的交流,社會對身處此社會之下的人們的一種態度。百度如此解釋,“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於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來是長篇累牘的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懷政策,當然少不了領袖的人文關懷,再配上人文關懷圖片。個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這些,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嗎?主流媒體每天將那些毫無意義的新聞以及評論以各種方式灌入我們腦中,充斥我們的視線,麻木我們的思想。談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談何尊重理性思考?我們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質疑與反抗性,這不都是在中國這個社會制度的人文關懷下的結果嗎?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在見過無數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載後,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現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