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讀後感800字範文

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被貶謫離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赤壁賦讀後感篇一

這篇文章雖短卻寫得精彩無比。具體經過是蘇軾與朋友駕小舟在江上遊玩,並唱起了《詩經》上的歌曲。這時,有一個朋友吹起洞簫,簫聲卻充滿了哀怨。東坡問他為什麼這樣吹他就說想起曹操當年破荊州時的情形,何其壯觀。英雄豪傑,叱吒一時,而如今又到哪裡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滄海一粟,功名利祿如同過眼雲煙,因而悲從中來,不能自禁,演繹此悲涼之簫聲。 蘇子講了水與月的例子來反駁他的觀點。他說,人生的長短在於你怎么看,假如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時間也沒有停止過運動;假如從不變的角度看,我們與萬物都是無窮盡的。這樣想長江又有什麼好羨慕的呢?蘇軾的世界觀是放達而積極的,從而也肯定了人的價值。接著他又說,萬物各有屬主,惟有“江山之情風,山間之明月”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寶藏。他把眼光超脫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無窮無盡的美,這是發現了生命的本質奧妙和真諦的表現。

這種曠達的胸懷大概可以讓那些蠅營狗苟與名利、心胸狹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慚愧吧?!蘇軾的樸素的世界觀,與我一向尊崇的人生準則不謀而合,假如不是時空相隔,我還真想引之為摯友呢!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盡事,多少騷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以簡極的筆墨躍然生輝,意境悠長,令我陶醉。“月出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實景還是幻象?蘇軾寫的是常景,但卻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遊赤壁,雖怡然但因苦悶。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政治上遭受嚴重打擊,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東坡畢竟是個胸懷曠達之人,他放情山水,隨緣自適,不禁令人欽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賞心悅目。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為惆悵。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客”由曹操之口抒發感情:赤壁一帶,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魚樵江渚之上!江水無窮,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若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驟得”。賦寫客之生悲,實為蘇子開導之關合。他針對“客人”之言有感而發,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蘇子的人生哲理,雖有佛老思想的隨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但他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豁達開朗,超然物外,在當時是難能可貴了!此賦中對江山風景的熱情讚美,對歷史英雄的傾慕嚮往,對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們感染,不愧為名作! 合卷閉目,坐思己過。現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困難與坎坷雖無窮盡,但是只要有開朗樂觀的心態,遼遠曠達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賦讀後感篇二

以往的遊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於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並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於字裡行間。《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遊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遊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於舟中,酒酣耳熱後和著悽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後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

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於"喜而笑"。

《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捲自如、活潑流暢,在《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雲流水",揮灑自如。至於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於鬥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享受。

赤壁賦讀後感篇三

蘇軾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曾被譽為是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灑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烏台詩案後,他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被貶謫離京,對於一個處在官宦生涯的人來說,是莫大的苦悶失意,但是,從蘇軾那“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中,我們不難發現出,他曠達開朗的胸襟,超脫的人生態度。有人說這是他政治失意後的精神苦悶的自我排解。但是,潛藏的是作者內心深處的抑鬱和悲傷,誰能看出來呢?

現在的我們,處於一個新時代,雖不曾有那么多動盪不安,但充滿了人世險惡。社會是現實的,是殘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們慢慢適應的。我們不能逃避,只能無理由的選擇面對,與其整天面無表情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還不如每天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開心的面對生活,面對不開心,面對困境~~~生命是短暫的,累,只是一時的,傷心,也總是會過去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只有它才是真正屬於我的,我會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