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後感800字

劉備逝世前究竟是心有不甘,還是認為一生是滿足的?儘管劉備的遺詔中說:“今朕年六十有餘,死復何恨?”但是,更多的,或許是對自己打下的大片江山的不捨。在第一章桃園三結義,劉備就顯露出想成為皇帝的雄心:“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皇帝,是他的夢想,雖然未能一統天下,未能身著龍袍指點江山,但在逝世前那種渴望,仍未消散,以至於他在對三個兒子的話和遺屬中反覆提出:“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

劉備的希望在臨終前寄托在了宰相諸葛亮身上了。那么劉備又把蜀國托給了誰?書中有一句話不得不提:“若是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句話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上千斤的擔子壓在了諸葛亮身上。諸葛亮是如此的忠心耿耿。或許劉備正是因為了解他才說出了這樣有分量的話語。所以,我認為劉備不僅將希望寄託給了諸葛亮,實際也把蜀國交付給了諸葛亮。

白帝城托的,是劉備一生的事業。也是劉備畢生的夢想。劉備用他的“計謀”,深得人心,這無疑是他的“必殺技”,在他死後,蜀國依然得以長久的運行。

當然,劉備逝世後,魏吳兩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他們認為應當派人馬五路圍攻蜀國。雖然計畫得很詳細,但是劉備雖然死去,但永遠活在了他的忠臣的心中。諸葛亮,趙子龍等馬上想好了對策,並前去守關,我認為,正是劉備的聰明和有遠見的作用,使蜀國逢凶化吉。

讀白帝城託孤,仿佛在讀劉備辛苦一生後,留下的最重要的成果。因為,歷史上不知有多少國家,在君主滅亡後群龍無首,奸臣篡位,蜀國卻沒有,原因不僅僅是諸葛亮等人才的存在,更有決定性的是,劉備的怒摔阿斗,愛才惜才,用眼淚無數次的打動著臣子的心,所以,蜀國一次次重新站起。在《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被塑造成德仁寬厚的形象,我卻讀出了劉備的心計和聰明。

知事論人,讀白帝城託孤,論劉備,也許比起文人學者的談論要顯得狹隘。但是,讀三國思三國,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心中不一樣的三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