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食物讀後感1000字

葉落歸根,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可是還有很多人一輩子漂泊在外,無法回到故鄉。時光荏苒,有多少人漸行漸遠,有多少往事已被淡忘,唯有舌尖上的味道,久久難忘。初夏時節,閱讀汪曾祺的《故鄉的食物》,在書中慢慢回味舌尖上的故鄉。

喜歡汪曾祺的文字,源於那篇《端午的鴨蛋》,“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了出來。”一個“吱”,一個“紅油”,勾起了多少人的饞蟲,記住了高郵鴨蛋,也被他靈動的文字深深吸引。一個人如果對故鄉沒有深厚的感情,他無法寫出鮮活生動的文字。用真心情書寫文字的人,注定被讀者永遠欣賞。

汪曾祺行文簡潔,短短几句,讓人回味無窮。他博古通今,知識淵博,文字里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令人佩服。他遊歷四方,走遍祖國的角角落落,對美食的研究,對風土人情的了解,讓人羨慕不已。閱歷淺薄的人,寫不出這樣津津有味的美食文章。

不管走多遠,不管吃過多少山珍海味,還是故鄉的食物最難以忘懷,小時候吃到的就是最好的味道。《故鄉的食物》分為六輯,前三輯的文章都是與食物有關的,後三輯《一枝一葉》《鳥獸蟲魚》《南北遊蹤》,看似與食物無關,實則不然,自然界的萬物皆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匯成食物的味道,故鄉的味道。

五味人間,酸甜苦辣鹹,汪曾祺由南到北,又從東到西,在各座城市,各個民族間娓娓道來,給我們講所見所聞,文字成熟剔透,又不失幽默,告訴我們少了哪一味,都是有缺憾的人生,因此口味要寬一點,雜一些,對文化也要如此,試著去接受不同的人和事。

尋常生活,日常滋味。幾道家常小菜,也在汪曾祺的筆下開出絢麗奪目的小花,懷著對食物虔誠的心,美食美味不再是海市蜃樓。故鄉食物的香甜,那一聲聲吆喝“賣楊梅———”聲音嬌嬌的,長鎖心頭。即使一棵普通的野菜,也因為懷著對生命的尊重,而賦予它高尚的品德,“抱娘蒿,結根牢,解不散,如膠漆……”這份美好緣於家鄉的野菜。

民以食為天,文字與食物,最美的結合。食物之美誘惑的是味覺,文字之美是一種升級,讓你有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渾身舒服,美味由舌尖遍布全身,心要嚮往的地方,必定會實現。如果文人都是如汪曾祺那樣的好廚藝,相信中華美食的春天一定會錦上添花。

一枝一葉,鳥獸魚蟲,皆是緣,細心觀察,都會帶來無限驚喜。沒有土壤,沒有水分,被人遺棄的芋頭也能讓我們看到一點生活的勇氣,感悟出人生的真諦。一個人遠離故土,辛苦求生,或許這點點希冀撐起了對故鄉的思念,才勇敢前行。

身還在,心已遠。《故鄉的食物》帶著一顆流浪的心,回到清清小河邊,母親的一聲聲呼喚,姥姥蒼老的手熬煮的湯粥,張開嘴,細細品,慢慢嘗。故鄉,舌尖上的味道,永難忘。劉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