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觀後感2500字

 《芙蓉鎮》:反思文化大革命傷痛的高峰力作

60年代初,湘西芙蓉鎮上勤勞美麗的少婦胡玉音,同丈夫黎桂桂擺了個米豆腐攤子。雖是小本經營,但和氣生財,生意興隆。由此與國營飲食店經理李國香結了仇。胡玉音夫婦以勞動所得蓋起一幢新瓦房,更是引人注目 。“四清”運動開始後,李國香任工作組長。胡玉音家被劃成新富農,新屋也被查封。曾幫助過他們的糧站主任谷燕山、黨支部書記黎滿庚均受牽 連而遭審查,懶漢王秋赦則成了運動 的依靠對象。桂桂被逼自殺後,胡玉音成了富農寡婆,到處受欺凌。“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王秋赦當上了支部書記,李國香被趕下台。胡玉音每天和右派分子秦書田一起掃大街,秦書田給她以真誠的關懷和幫助,兩人逐漸產生感情,並不顧一切地相愛了 。此時李國香的問題忽然得到解決,她身兼數職,威風顯赫。胡玉音懷孕後,秦書田請求王秋赦批准他們登記結婚,不料因此大禍臨頭,秦書田被判十年徒刑,胡玉音被判三年徒刑, 因懷孕在身,監外執行。 她忍受屈辱,掙扎求生。分娩時無人照顧,多虧谷燕山攔住一輛軍車,將她送進解放軍醫院,才救了母子性命。動亂的年代終於結束。秦書田和胡玉音得到 徹底平反,他們開辦了胡記米豆腐店 ,直起腰桿開始了新生活。李國香又高升了,王秋赦則瘋瘋癲癲地敲著破鑼,嘶啞無力地喊著:“運動了!”

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20世紀末,謝晉的電影創作活動始終沒有中斷,並隨著社會政治和大眾文化的演變不斷翻新,作為作品數量最多,創作時間最長,社會影響最大的中國電影人,謝晉導演不但是第三代導演的標誌性人物,也是新中國電影發展至今最具影響力的導演和中國傳統現實主義電影創作的最後集大成者。他留下的以通俗方式講述的富於社會修辭和倫理化情感的影像成為眾多學者研究解讀的熱點,“謝晉電影”“謝晉電影模式”成為中國電影史的某種象徵。在80年代他的個人化創作達到藝術風格和社會反響最高潮時期,1986年,他以親歷者同時更是受難者的嚴肅反思姿態直面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歷史,執導了這部著名影片《芙蓉鎮》,它以一個小鎮上胡玉音、秦書田等幾個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後十幾年裡命運的複雜變化,從他們的個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異化,使觀眾透過人物的悲劇,看到社會歷史的悲劇,以此來探討極左思想的淵源,來反思民族的歷史。《芙蓉鎮》深度反省了“文革”的動亂年代,推動了思想解放和對災難歲月的思考,並用藝術的形式向世人宣告了動亂歲月的終結。

這部影片具有對新中國電影史來說的里程碑意義,也是世界電影史中一部不朽的傑作。從很大程度上可以說,謝晉導演用真正藝術家的高度自省責任感拍攝完成的該片,其對文革悲劇進行人性反思和批判的力度是時至今日的中國電影中最為尖銳犀利的!!它是謝晉一生所拍攝電影的扛鼎之作。影片公映後在全國範圍內引發觀影熱潮,並激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伴隨著各類爭議《芙蓉鎮》席捲了當時國內外各類重要電影節的大獎:1987年獲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劉曉慶)、最佳女配角獎(徐寧)、最佳美術獎;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姜文)、最佳女演員獎(劉曉慶)、最佳男配角獎(祝士彬);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1988年獲第二xx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高水晶球大獎和第三十三屆西班牙瓦拉多利德國際電影節評審特別表彰獎和觀眾獎;1989年獲法國第一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金熊貓獎,捷克斯洛伐克第四十屆勞動人民電影節榮譽獎。

謝晉導演的《芙蓉鎮》在創作上完美囊括了自身藝術追求的兩大特點—改編深具時代精神和巨大轟動的文學作品;通過女性形象的人情人性化塑造來完成對政治反思和社會情感的力度表達。該片改編自作家古華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並找來阿城編劇(他用反諷和黑色幽默式的筆調對文革災難進行深層解構化的反思手法對本片也貢獻良多) 。本片的構思可以說伴隨著80年代中國知識界文化界集體開始以人道主義結合社會政治角度反思國家歷史的思潮,謝晉以親歷者同時也是受難者的多重視野用影像化的語言進行文革批判,1985年他在長沙召開劇本討論會,約請中港各地幾代電影人作家評論家出謀劃策,精心推敲影片的情節框架,並對演員進行多次篩選排練。

《芙蓉鎮》在反思社會歷史主題上與他之前創作的《天雲山傳奇》《牧馬人》一脈相承,但其文本顯得遠為冷靜理智,思想內涵和反思力度更為深刻,在剖析作品人物的同時也剖析著自己,以芙蓉鎮為視覺空間延展了從“四清”前推5年直到“文革”後1978年底為止這20年間社會的複雜變化。影片將道德批判與歷史批判融為一體,反思社會、警醒世人的背後亦貫穿著對美好人性的讚頌和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導演將這個“偏遠”的視覺空間呈現為微型中國社會的規模去結構人物關係:每個角色人物都塑造刻畫得複雜生動,性格鮮明。圍繞著劉曉慶飾演的胡玉音命運變遷及愛情悲劇的幾位男性—秦書田、黎滿庚、谷燕山、桂桂、王秋赦組成了當時不同的社會階層和身份背景的代表,李國香也是文革歲月政治野心家的典型,他(她)們填充了胡玉音的歲月,構成了芙蓉鎮的社會形態,標定了一個特殊年代的中國現實特徵。在對具體文革場景的營造中,謝晉跳脫了那種“宏大”的集體狂歡式的災難“奇觀”,而是用現實主義結合略帶幽默反諷手法去講述這場浩劫對哪怕一個偏遠小鎮中人性的異化、扭曲以及深深的身心創傷,平實又荒誕的帶來卻讓觀眾感到驚心動魄。謝晉在進行歷史反思的同時也用飽滿的人道主義精神去極力刻畫像“秦書田和胡玉音的掃街之舞”“谷燕山為秦、胡二人證婚”“胡玉音產子”等普通勞動人民的人性之美好、社會之希望,更加深切的表達了對結束這場十年動亂的迫切和擁抱改革新社會的盼望。影片《芙蓉鎮》對文革歷史反省的高度在今天看來也是最為犀利的:近乎寫實的“再現”了像李國香這樣在文革時期整人謀求政治資本的反面人物因在文革過後“及時轉化身份”反而獲得升遷的社會形象;秦書田那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和谷燕山酒醉出現夢境後高喊“完了!完了!”成為那個歲月社會大眾面對浩劫的現實遭遇和無奈的吶喊;而結尾處已經瘋顛了的王秋赦敲著破鑼仍舊在芙蓉鎮上高叫“運動了!運動了!”更是創作者在此警戒世人,如果不對此深刻反省,“文化大革命”的悲劇還可能再度重演。

電影《芙蓉鎮》的創作時逢國內八十年代中期當改革開放的經濟浪潮激情逐漸平穩化、制度化、常態化,隨著世界各類學說、思潮重新被知識界文化界進行吸收、梳理、整合後,全國開始了自知識界文化界始的思想解放,開始自覺性的反思國家歷史和政治文化,導演謝晉用這部力作呼應了這股思想浪潮,從而,該片也在社會學意義上反映了中國知識階層思想上的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