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經典之作《你的名字》觀後感

這次誠哥帶給我們的故事設定比較有意思,從官方的宣傳圖上來看,左邊的男生是城裡人,右邊的女生是鄉下人,在他們倆頭頂的天空有兩條無法相交的命運線,故事的結局又要虐人?故事發生在彗星造訪地球的一個月後,住在深山裡的女孩三葉有著自己的煩惱。參加作為鎮長的父親開班的選舉活動,還有家傳神社的古老習俗,周圍都是一些愛瞎操心的老人,三葉心想下輩子讓自己可以變成一位東京的帥哥,於是一場神奇的夢展開了,自己真的來到了大都市,周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景象,眼前的東京街道和陌生的朋友,雖然不認識,但自己很高興;另一方面,東京的男高中生瀧也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去了一個從未去過的深山小鎮,自己變成了女高中生,究竟他們倆之間有著怎樣的秘密呢?2024年12月2日全國上映,大家一起來看吧!

《你的名字》觀後感

看完第一遍480P的流出版,來寫點感想。由於目前國內只能看到480P,畫面什麼的就先不談了,這次只來談一下劇情方面的感想吧。當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大量劇透,沒有觀看的觀眾就別看下去了。

交換身體是《你的名字。》的一大賣點,而觀看了之後則發現前半部分交換身體的劇情絕不單單只是性別互換這么簡單。最近研究了不少關於男女互換(占用)對方身體的ACG作品,其中與《你的名字。》最像的大概就是一本叫《明天,我會死去。你將重生。》這樣一部輕小說,這部輕小說講述了男主發現自己每隔一天身體就會被一名死去的女生占用的故事,並且兩人通過用日記來交換信息的方式也與《你的名字。》很像。

當然,《你的名字。》單單男女交換身體這部分劇情就要遠比這部輕小說要複雜的多,不然也不會獲得如此高票房的成績,這裡舉這個例子只是像庖丁解牛將《你的名字。》男女互換身體的這個部分一一拿來分析。之前還追過一部名為《思春期的苦澀變化》的漫畫,也是講男女之間交換身體的故事,不過這個交換是永久,並且伴隨思春期的成長故事的刻畫更注重在男女有別的方面。《你的名字。》與《思春期的苦澀變化》另一個不同在於,《思春期》交換身體的男女主角本來就是同學能互相見面,而《你的名字。》則是男女主角不斷再相互尋找。

關於尋找這個主旨我們先按下不表,先來說說交換身體的另一層含義。交換身體意味是以別人的身份代表別人來生活,在《你的名字。》中,女主三葉作為偏遠小鎮中的巫女,憧憬東京渴望東京的生活;在東京生活的男主瀧則是標準的都市人,過著庸碌的生活。這裡讓我想到《圍城》里的經典台詞“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男女互換身體的日常總是十分有趣,《山田君與7位魔女》日劇中的飆演技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不過《你的名字。》的賣點和主旨僅停留在這裡的話,也就不會票房成績如此出色了。

異地戀永遠是新海誠作品的主旨之一,或許這和新海誠過往的經歷有關。在《星之聲》中地球與宇宙的距離,《秒速5厘米》中那仿佛永遠到不了種子島的列車,一次又一次告誡人們異地戀的悲催。尋找也同樣是新海誠永遠的主題,無論是《秒5》還是《你的名字。》,在主題曲歌詞中總是一遍又一遍的反覆出現尋找,而我把她成為“村上春樹式的尋找”。

新海誠的作品從《她和她的貓》開始,就充滿了村上春樹的韻味。只不過在《她和她的貓》中,那調調更接近《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而《秒速5厘米》與《你的名字。》,則更接近村上式的尋找。新海誠在這兩部作品中都很喜歡用男主乘坐捷運的鏡頭來象徵都市人的迷失,而這迷失又和尋找相對。這裡很容易讓人想起《挪威的森林》的結尾,渡邊一邊呼喊綠子一邊在思索“我現在在哪裡。”同時《你的名字。》中三葉與瀧互相尋找對方的劇情,以及交替視角的敘事也十分像極了村上的《1Q84》,同樣是帶有一些奇幻色彩,無論是《1Q84》中的兩個月亮還是《你的名字。》中流星的一分為二。

都說《你的名字。》是《秒5》的另一個結局,交換身體拯救小鎮的劇情則更接近《雲之彼端》具有更多浪漫主義的色彩,而在結局中同樣是用了不能再用的結婚戒指的鏡頭,預示著曾經喜歡的人已經結婚而自己則心裡還尋找著另一個她(他),依舊孓然一身。只不過在《你的名字。》中瀧和三葉最後還是相遇相認了,如同《1Q84》中尋找對方多年的真吾與青豆一樣,原本彼此只活在對方的夢中,而這一刻他遇見了百分百的女孩。 最後要談一下忘記“你的名字”的象徵意,個人觀點是覺得新海誠通過忘卻喜歡的人的名字這個設定,把這段愛情模糊化、概念化,這樣更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從《秒速5厘米》最後的擦肩而過到《你的名字。》回眸落淚,這些年來作品的結局變化也似乎反應了新海誠個人的心境變化。

《你的名字》觀後感二

《你的名字》將會毫無懸念成為今年的日影票房冠軍。僅僅在首映前兩周內的票房增長速度,已超過了過往十年所有的動畫作品。包括宮崎駿的《起風了》《懸崖上的金魚》和名偵探柯南、哆啦A夢劇場版等等。而到現在為止,總票房已達到100億日元。這也意味著,這是第一部進入百億票房冠軍排名的非吉卜力動畫。不僅僅在票房上取得驚人成績,在影評界也帶來了不小的轟動。《電影旬報》特意為此刊出了最新的動畫特輯。連頗具學術范的《尤里卡》雜誌也用整期的篇幅,討論著這部話題十足的作品。

可以說,繼宮崎駿的收官之作《起風了》三年以來,不曾有過一部作品像《你的名字》一樣如此受人關注。如果無法擺脫宮崎駿影響的《追逐繁星的孩子》(2019)是一部失敗的仿作。那么《你的名字》則是結合了新海誠自身作品元素的一次高度自我重構。不僅如此,曾易被人詬病的敘事無條理、人物造型力欠缺等問題,在本片中也全然不見,達到了新海誠作品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一,身體的互換

《你的名字》雖然登場人物極少,主要不過男女主人公二人。但複雜而又精巧的結構,讓本片顯露出大片的氣質。岐阜縣系守町的高中生三葉(上白石萌音 聲配),希望早日擺脫單調的生活,和作為長女不得不繼承古老神社儀式的煩惱。“下輩子把我變成東京的帥哥”三葉朝著遠方呼喊。就在彗星即將造訪地球前的某天早上,三葉竟然美夢成真/一語成讖,在夢中和東京的高中生瀧(神木隆之介 聲配)相互交換了各自的身體。三葉進入了瀧的身體並穿越到了東京,而瀧則換成了三葉的身體來到了系守町。但周圍的人們卻並沒有察覺到任何異樣。身體互換後帶來的各種各樣的尷尬和窘態,通過周圍人的詫異反應得到了側面烘托。就好像,三葉進入瀧的身體之後,因為突然增加的女子力而獲得了瀧一直暗戀著的前輩(長澤雅美 聲配)的好感。並幫助瀧帶來了人生的第一次約會。互換之後第二天,兩人又會重新回到各自正常生活。而事後,兩人才羞愧得意識到對方用自己得身體做過得種種荒唐之事,不禁更加滑稽可愛。正是在這樣一種互換和對比的交替運動之下,新海誠將前半部分的喜劇性和荒誕感鋪陳得可謂極好。

從敘事結構來說,本片分別由三葉和瀧的兩條平行線同時進行。但兩條線之間看似平等,但是無論是視點的分配,還是畫面所占比重,都顯示出主線和輔線的區別來。在未互換身體之前,三葉的日常和校園生活被著重描寫,以突出她對東京都市生活的憧憬。而三葉進入瀧的身體,也比瀧進入三葉的身體之後,所發生的種種生活插曲更加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三葉的視角主導著本片的前半部分的節奏。這也許是出於擁有女子力的瀧的人物設定更充滿戲劇性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為後半部分,以瀧的主視角的反轉做對比。與此同時,也不再只是空間的互換,並導入了時間的維度。

二,萬物都是結

無論是劇中男女主角,還是作為觀眾的我們,都以為兩人的身體互換隻不過發生在不同空間,也就是東京和崎玉縣之間。直到當三葉穿著浴衣看到彗星隕落的同時,畫面切換到瀧再也聯繫不到三葉的場景(作為超越空間的時間小道具——手機的失聯暗示著兩人已不在同一時間維度當中。將手機的時間緯度問題無限放大的則是處女作《星之聲》(2019))以此為分界點,兩人身體的互換開始停止,瀧走向了尋找三葉的旅途,這意味著兩條平行線終於開始走向交匯。

瀧憑藉記憶,找到了夢中所見的系守町的諏訪湖。但令人難以相信的是,早在三年以前,因為彗星隕落這裡已化為廢墟一片。但瀧仍不顧同伴反對,第二天獨自走進了神社的洞穴,喝下了曾經三葉在儀式時喝過的口噛み酒(一種將米、穀物等放入口中咀嚼,然後吐出發酵的古老造酒方式)。喝的互換動作也發生在,此前奶奶(扮演著預言家的身份,也是唯一識破三葉身體被互換的人)帶著三葉姐妹去森山拜祭神靈時,用喝水的列子說明了結び(結)的意義。“繩結的連線是結,人和人的關係是結,時間的流逝也是結,都是同一個詞,都是神的力量”。世間萬物都是結,都在流轉不息中相接相連。也就是在這裡,瀧在準備起身時不小心滑倒,新海誠用一個長長的慢鏡頭完整展現了瀧懸空時眼前看到的景象。隕落的彗星、傳輸中的腦神經、散落的繩結、甚至三葉母親分娩後剪斷的臍帶。這些同樣作為“結”的紅色線條,在空中飛舞,扭轉纏繞,時而回到原樣爾後又重新相連(動漫作為線條的藝術美可以說在這一瞬間達到了極致)。瀧因為喝下了口噛み酒,獲得神靈的力量再次重新穿越,與三葉達成了身體互換。雖然瀧來到三葉所在的系守町,他們已經處在了同一個空間之下,但他們卻仍隔著三年的光陰。站在圓形的諏訪湖來回奔跑,尋找對方的瀧和三葉,卻只能隱約感知到對方的存在。而就在太陽即將西落的瞬間,他們終於見到了彼此。“晝夜之間的黃昏時候,世界的輪廓變得模糊,人有可能遭遇幽靈”,萬葉集課上老師說的話早已為這一瞬間作出了鋪墊。穿越三年的時空的夢中情人終於相見,但卻短暫到只有一瞬。黃昏過後,三葉突然從眼前消失,只剩下瀧一個人呆站在原地。

男女之間的情感的小主題,無媒介的直接與世界危機,即彗星隕落城鎮毀滅的大主題相連,是作為類型片世界系的主要特徵。但和以往新海誠世界系作品不同之處在於,本片側重於男女之間情感,結尾也歸結到了個體的命運。就好像,無數次的擦肩而過以後,瀧終於在東京遇見了三葉。而作為他們相遇場所的樓梯,所帶來的縱深和現實感,與此前諏訪湖的圓環平面下時空的曖昧感形成鮮明對比。似乎提醒著我們,這不再是穿越時空的相遇,而是一次實實在在發生在當下的重逢。

三,作為風景的臉部

動畫不同於電影,只需要將攝影機放在被拍攝體前面就可以即刻成像。動畫作品裡每一筆一畫都需要創作者自己從頭開始親手創作。所以一般動畫的創作時間成本要遠高於電影。時間成本上的消耗,往往通過人物造型所產生的周邊產品進行二次利潤收回。(試想,龍貓的人物造型給吉卜力帶來多么長遠的利益!)所以在人物造型被重視的潮流之下,新海誠作為擅長風景的創作者可以說算是少數而又異數。而新海誠的反其道而行之,恰恰以一種非常寫實、細緻、唯美的畫風征服了許多觀眾。《秒速五厘米》(2019)里散落的櫻花雨、沉沉靜靜被白雪覆蓋的城市。《言葉之庭》(2019)中雨水打在池面樹葉上的清新感、雨過晴天后浮動的白雲等等都是最好不過的壁紙。

但是另一方面,新海誠筆下的人物卻常被指出讓人感覺缺乏運動感和生命力,有時候甚至只是寥寥幾筆如同符號般突兀。確實,縱觀新海城過往的所有作品,關於人物臉部的描寫(早期作品當中)幾乎沒有。這也許是為了迴避自己所不擅長的,但其實對動畫而言,如何表現人物的臉部其實並非易事。像德萊葉《聖女貞德蒙難記》(1928)一般,僅用聖女貞德的特寫來表現所有的電影,動畫中根本無法實現。因為無論多么靈巧的手,也無法勾勒出人類面部表情那豐富的變化。取而代之的是,新海誠將人物放置在大量的中遠景的風景鏡頭當中。但新海誠的風景卻不單是,人物所處的環境背景,或者反應季節變化時間推移的符號。而也連動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產生了情動,直接作用到了敘事的層面上。比如,《秒速五厘米》第一部分當中,男女主人公在列車關門分離時,用鳥從樹枝上飛走—白雪中的空椅—閃爍的紅綠燈等幾個空鏡頭轉場,來表現離別時的惆悵感。

但如果說,新海誠完全依賴於風景變化表達人物情感,而無視人物表情也絕非事實。恰恰在《你的名字》中,以一種解構的方式使人物和風景之間達到了完美融合。三葉在目睹彗星隕落的場景,攝影機首先從背後以低角180度鏇轉到前方,然後切換到三葉身體、並逐漸接近臉部、最後成為瞳孔的大特寫。我們通過三葉的瞳孔看到倒映其中的風景,即兩顆閃亮的彗星劃破夜空,相繼隕落與分離。直到瞳孔和瞳孔里的風景漸漸的鋪滿整個畫面。從始至終,三葉的表情和身體並沒有任何變化,但攝影機的運動,以及瞳孔中風景的流逝,用以靜制動的方式,表現了三葉目睹世界末日般時的震撼。與此同時,以往作品中的人物和風景的二元對立也完全被消解了。在瞳孔的大特寫之下,我們已分不清這到底是臉部還是風景。風景成為了臉部的同時,臉部也成為了風景的一部分。我們看到是一個作為風景和人物的整體。這是一般電影難以實現,動畫所獨有的,也是以往的新海誠作品中所不曾有過的表現方式。

本片能在短短兩年之內完成,很大程度上歸於後新海誠背後的強大製作團隊。包括參與過宮崎駿、今敏作品製作的安藤雅司。擅長人物設計的田中將賀,以及東寶製片廠的設計人員等等。正是在如此合力的作用之下,敘事結構和人物的風景化處理上才得到了過往作品中不曾有過的創新。宮崎駿吉卜力之後,我們仿佛看到了另一個“新”的夢幻世界的到來。

《你的名字》觀後感三

上次寫給夏洛克的影評在獲得了000多贊,那是因為看到很多朋友沒有看懂夏洛克,這次是因為覺得《你的名字》這部作品幾乎60度無死角的好,所以跟大家一起賞析他到底好在哪,這樣有助於我們自己創作,或者發現生活的美。第一個好,它是一篇滿分的命題作文,從頭到尾無數次點題“你的名字”,高潮部分是圍繞你的名字,最後一句話也是你的名字,不得不說新海誠同學小時候命題作文肯定經常滿分,這樣圍繞主題單純不做作,讓觀眾看的輕鬆,也容易看懂。

第二個好,融合了東方文化中的"千里姻緣一線牽"。緣分的概念可能全世界文化都有,但是把緣分融合到紅繩中,是我們熟悉的傳統文化,沒想到在日本文化中也有相似的存在,這部片把這個古老的文化,用現代動畫的方式進行演繹,讓觀眾感覺又熟悉又新穎,頓時覺得簡樸的紅繩也Bling~Bling~現代起來了呢。

第三個好,全新的角度解釋夢醒時分的失落感,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剛睡醒的時候,充滿恍惚的莫名失落,一般來想以為是沒睡好,而這部影片的解釋是你可能穿越到另外的時間空間旅行,造成你醒來時的疲憊和恍惚與失落,這樣想想是不是覺得你昨晚的玩手機導致沒睡好浪漫了許多?

第四個好,故事的切入點非常的好!首先是戀愛題材很多人喜歡的,在戀愛題材的基礎上又加入了稍許科幻幻想,都是大家喜歡的東西。再者人物設定非常簡單,一男一女,一個來自大城市,一個來自小鄉村,什麼樣的觀眾都能迅速代入,影片開頭女主摸了胸的橋段就蠻吸引人,別誤會,這裡是指新奇感,你還見過哪部上院線的動畫,一開場就特寫一女的在摸了胸的呢,我看到這的時候就覺得這部動畫的尺度難道會很大?總之有一絲怪異的感覺,因為按照新海誠過往動畫的內斂感,恨不得一直暗戀下去的性冷淡,到這一部咋上來就摸了胸了呢,觀眾感到了這樣的疑惑,後來發現是男主附身才恍然大悟,觀眾的情緒和思路都被導演領著走。這裡還體現男女發現自己變性後,的確是可能這樣的第一反應,也顯得故事真實有趣。

第五個好,很好的利用了夢醒後會很快記不清夢中事情的這種捉急感,估計很多人都有,明明十秒鐘前還記得的夢,怎么一晃神就給忘了,記憶以可以感知的速度逐點消逝,如果那恰好是一個美好的夢,這可一點都不好受。影片中多處使用了這一點,讓觀眾也感同身受的干著急,更加進入了主人公的情緒。這裡有個小小的吐槽點,女主最後在山坡上見到男主,互相寫下名字分開後,不早點確認一下手裡面的字,非要最後忘記了名字的時候才去確認,最狗血的是男主居然寫的是喜歡你,看到這裡我一口老血噴出來。想像你馬上要上國際航班,發現護照忘帶了,於是讓老公把護照送過來,最後老公是來了,但是他沒有帶護照,而是遞給你一個小本本上面寫著“愛你喲,早點回家吃飯哈”。

第六個好,新的角度解釋Dejavu(似曾相識感),已經有過很多作品或者科學試圖解釋你走到一個地方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這部作品也是更加浪漫去解釋這個Dejavu,他說也許是你穿越到了別人的身體,真切的到過那個地方,所以出現Dejavu,更神的是,他不但解釋了地方的Dejavu,他還解釋了人與人之間的Dejavu,就是你可能第一次遇見某個人,卻有莫名親切感的原因,片中男主即使若干年後完全忘記了女主,卻也能在千萬人海中的偶然擦肩中感受到那股命中注定。不過這招在現實生活中男同胞用的太泛濫,動不動就對女生搭訕說“我們是不是在哪見過”,以至於片中男主說出這句話時我忍不住笑場了2

第七個好,是對化解一個災難的美好想像,感受到導演對社會的善意,對災難受害者的善意,想像如果我們可以回到12大地震前,我們就能做點什麼拯救回所有逝去的人該多好。

總結:

整部片子告訴觀眾天作之合是存在的,是因為某種像紅繩一樣的神秘紐帶連線著兩人,我們不論這是不是真的,至少導演在影片這樣去表達,就會有一部分觀眾選擇去相信,強化了去愛的信心,這也是這部影片帶給觀眾的好。對比新海誠以前總是靠畫面取勝的作品,這一部有更為合理真實的劇情邏輯,更加符合廣大觀眾審美的人物,更加成熟的敘事風格,我認為它是一部接近滿分的作品。也不奇怪這部片成為宮崎駿後,在日本首部破百億票房的動畫,新海誠毫無疑問成為日本動畫電影新的一代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