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1500字作文

在跨越新世紀的時候,張藝謀導演為我們奉獻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融唯美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體的“詩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我的父親母親觀後感作文

有一種感情叫做堅守,它愛如鴻毛,重如泰山,使天地化作一渺,讓時光化為一順。當神創造感情這種東西,就將人類的兩個主體緊密地結合在一齊。那什麼是感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感情被賦予不同的含義。在富士山櫻花散落時,愛是家庭;在香榭麗舍的燈紅酒綠中,愛是浪漫;在曼哈頓的車水馬龍間,愛是自由;而在這片漫天飛雪的黃土地上,愛則是堅守。

每次看《我的父親母親》,總會想起那個編著馬尾辮身著紅棉襖在山坡上等待愛人的山鄉姑娘形象。沒有隻言片語的浪漫,沒有山盟海誓的誓言,也沒有與君相絕的治死不渝,張藝謀向觀眾詮釋的是一個不折不扣中國式的含蓄感情,就連它發生的背景也是如此純美的山村田園——村莊純淨的空氣,迂迴的山坡,廣闊的平原,讓人的心瞬間得到沉靜。主人公的感情也就在這“水天相接”處播種滋養。

18歲,在這個青春盛開的剎那,初戀如曇花般綻放,但純真的愛,卻像著“先生”來時的路那般綿長不斷。隨著這蜿蜒的小路,總能看到那位母親急切盼望的眼神,那是一份執著的堅定的純潔的愛。那條蜿蜒的回家之路,似乎也證明這段感情的艱辛,這份平凡的相濡以沫的幸福。我自己很喜歡故事中婉轉悠揚的背景音樂,能夠說正是這樸實的聲音一次次將平淡地情節推向高潮,而又在華麗之極歸於平淡,情濃到極處,便是一片純然天機,質樸無華。這也正體現了整部影片所歌頌的“執子之手。與子諧老”的感情。

天長地久,這是我們中國人對感情的定義,這個定義已經在我們的血液中流淌了五千年,前人不曾懷疑。但當這些古老禮貌被現代觀念衝擊時,這種傳統感情觀卻被這天的中國人所不屑。有人說中國的故事很少能感動中國觀眾,尤其是張藝謀的鄉村感情影片,原因只有一個——土。18世紀中國有強烈的排外思想,也許是世事輪迴,21世紀中國有出現了更加強烈的排內浪潮,尤其在感情方面。中國的青年們開始追求法國式的浪漫,美國式的自由,卻摒棄了眾多的中國式感情觀。我們已經很少提起什麼朝朝暮暮,什麼地久天長,甚至很少提起婚姻家庭,更不要說那種40年的感情長跑。所以對於這部電影中的感情觀,很多人也許僅僅是感動或者一笑置之,畢竟地老天荒這種愛像夢般可望而不可及。

堅守,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如此的厚重,以至於今人不曾理解和探求他的精要。學習西方,中國人似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複著這樣的思想,把它叫做文化入侵也好,禮貌殖民也好。總之,中國的年輕人已逐漸成為了西方禮貌的附庸,人權思想,金錢至上甚至於感情家庭。但我們有沒有想過當這些人在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浪漫,追求那片刻的幸福安逸時忽略了一點,他們忘了東西方的文化鴻溝。西方有女權主義,中國沒有;西方有弗羅依德,中國沒有;西方有浪潮般的性解放運動,中國更是沒有。我們想讓自己看上去很現代,很時尚,卻掉進了虛偽禮貌的陷阱。我們想讓我們的愛變得瀟灑,卻沒想到原先最灑脫的感情深埋在中國五千年的地下。

我不想高談闊論般講述感情如何,這樣只能讓自己更顯無知,因為本就沒人明白感情究竟如何開始,如何結束,然而,愛卻隱藏在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你爸上課的聲音我聽了四十年,還是沒有聽夠”,主人公的這句話讓一切對愛的華麗詞藻黯然失色。沒有什麼能夠跨越40年,能夠跨越生死,只有感情。

影片最後在結尾處,張藝謀向我們展示了他對於感情的定義——那個場景至今讓我難忘,在破舊的鄉村教室里,穿越時空的聲音又一次出現,讀書聲再一次在樑柱間迴蕩。頓時,兒子和丈夫的身影在她眼中疊化,在她眼前,又出現年輕盈巧的招娣穿著碎花紅襖雀躍在讓她走不完初戀的那一條小路上。在那條父親來時的路上,也是父親回家的路上。這條路的盡頭是深情雙眸中望穿的秋水。似乎每個人都在教室外的寒風中無聲的流淚,心中卻交響著兩個不同的聲音……老去的容顏,不曾老去的感情。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精選

在跨越新世紀的時候,張藝謀導演為我們奉獻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融唯美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體的“詩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感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海明威曾說過:“世界上只有感情和戰爭值得一寫。”法國著名導演克勞德·勒盧什說:“我認為世界上只有感情值得一拍。”初戀是人生最美最難忘的記憶,或完美或憂傷。雖然現代人對感情的看法和觀點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那種純純的感情還是很多人都嚮往的,個性是每個人的初戀。在我們八十後的這一代人里,已經很少有這種感情了。張藝謀導演在世紀之交用懷舊的姿態向我們這一代講述了自己父輩那個年代的感情。那個年代已經結束,隨之那種感情也不復存在。在對時代進行緬懷的同時,又是對古典感情的一次情祭。

本片先在20xx年的第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審會大獎“銀熊獎”。隨後又在國內外獲獎無數,再多的獎項也比不上我們對他的喜愛。《我的父親母親》向大家講述了一段純粹的、純樸的、純真的、純情的感情故事。影片一向在頌揚這種感情,情祭這種感情,質疑和反省現代城市禮貌。其中又包含著尊師重教的主題,為鄉村教師唱響讚歌。

兒子在城裡工作,接到父親的死訊,回家奔喪。奔喪期間,兒子充分感受到了純樸的鄉情和母親對父親深摯的懷念,讓兒子想起了聽說過的父親與母親的感情故事:年輕時母親是村裡的美人,與來村子教書的年輕老師——父親,一見鍾情。母親用家傳“青花瓷碗”為記號,為心上人送最好吃的“派飯”,通宵為他織“紅”,每一天聆聽他的朗誦聲,偷偷看他送學生放學……父親和母親相愛了。然而父親被打成“右派”被帶走,母親就一向在回村子的路上等待父親回來。

影片採用了時空交叉式敘事結構,分為此刻、過去、此刻再到過去。表現此刻已過去分別用了黑白與彩色的畫面。人們在彩色的過去時畫面中追懷,在黑白的此刻時畫面中感傷。第一段此刻時主要講了父親離世後,母親對父親這種40多年不變的感情。第二段此刻時著重與子輩與父輩的親情,鄉親對父親的敬畏之情。中間的彩色大段落是對年輕時父親母親純真偉大的感情故事的歌頌。這一大段落又能夠分為四小章,講述著父親與母親的感情歷程:首先是相識,其次是暗戀,然後是相愛,最後是等待。四個章節就像四段樂章為感情奏響讚歌。影片處處透露出“情”字,又被“愛”包圍著。

影片中的場景選取在了一個自然的、未受污染的、與世隔絕的北方村莊。那裡有廣闊的田野,起伏的土丘,大片的白樺林,蜿蜒曲折的小路,成群的牛和羊,又有純樸善良、尊師重道的鄉親們,還有仿佛是美與愛的化身的主人公——我的父親母親。母親招娣是這個村子裡最美的姑娘,純樸勤勞善良,與失明的外婆相依為命。純情的母親對來村子教書的父親一見鍾情,開始時羞澀於感情的表達,以一種最純樸的方式——為心愛的人做最好吃的“派飯”,傳遞著暗戀之情,又通宵為他織“紅”,為了聆聽他的讀書聲繞道前井打水,偷偷看他送學生放學……之後母親最後與父親在小路上邂逅,母親已經忘乎所以。在第一次打水中,母親勇敢地邀請父親到家裡吃“派飯”,這樣父親與母親相愛了。向張藝謀的其他影片中的女性一樣,母親有著對愛的執著、勇敢、堅定、狂熱。在父親被打成“右派”送走後,母親執著地追逐送“感情之餐”;堅定地不畏風雪等待感情;狂熱地帶病去縣裡找父親。母親的這種勇敢自由戀愛在村子裡開了先河,能夠說是轟轟烈烈。父親是禮貌知識的代表,在父親身上透露著博大的愛——愛文化,傳播文化,教書40於載。應對母親愛的付出,打動了他的心,與母親相濡以沫,一愛就是40多年。父親培養兒子讀師範,繼承知識文化的傳播。我們最後看到兒子傳遞著這種愛,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我的父親母親》的英文名叫做“THEROADHOME”,回家之路。影片也在不斷地強調這路。這是怎樣的路?村子與外界連線的路,父親送學生放學的路,母親與父親第一次邂逅的路,母親追逐父親的路,等待父親歸來的路,抬棺要走的最後一段路。它一向蜿蜒著,起起伏伏,百折曲回。這路又是父親與母親的“感情之路”,它見證了父親與母親的感情,又象徵了父親與母親感情的曲曲折折。

在影像方面,張藝謀與侯詠的合作能夠稱得上是完美。在唯美的充滿意境的詩化的鏡頭中,處處氤氳著溫暖與生機。

在表現年輕母親的時候,鏡頭絕大多數用了特寫景別。把母親第一次見到父親那種少女懷春的心境,充分流露出來。母親在不遠處望著送去的“派飯”,是否到了父親的手裡,那種對心上人的關愛,純樸的感情表達方式,透過特寫讓我們認識了母親的純情。母親每次看父親時的那種靦腆,聆聽父親讀書時的享受,母親年輕時的美貌、朝氣,都在這些特寫中一一展現。

影片中還出現了許多運動鏡頭。母親在山間、在田野、在林中奔跑追逐的鏡頭,是影片中最多最美,也是最具動感的鏡頭,有著自然的生命蒸騰出來的氣息,還有著一種對感情狂熱的追尋。影片中主要出現了七次母親奔跑。第一次是在母親初見父親,兩個人的視線相遇後,母親少女的心被觸動,歡騰的像小鹿般奔跑在路上。第二次,母親在一片金黃的白樺樹林中偷看父親送孩子放學時的奔跑,這時的動作被慢放,在母親的主觀與客觀鏡頭交叉剪輯中,我們看到了母親的那種執著、靦腆的暗戀。第三次出此刻父親離村後,母親追逐父親的馬車而去,這也是最激烈的一次奔跑,代表感情信物的“青花瓷碗”打碎了,“感情之餐”蒸餃掉在了地上,連父親送給母親的定情信物“紅髮卡”也跑丟了。這段奔跑我們能夠稱它為“奔跑衝突”。最後,“青花瓷碗”補好,這象徵著破鏡重圓,並且暗示父親與母親可永世不再分離。“紅髮卡”也找回,象徵著感情只有靠自己才能找回,也終究會找回。第四次奔跑是父親走後,母親相思中感覺聽到了父親的讀書聲,就立刻奪門而出,跑向學校,這種等待感情的焦急情緒充分表露。那么之後就有了第五次,母親的行為感動了上蒼,父親為看病中的母親偷偷回來,母親大病初癒得到訊息立刻跑向學校,我們看到母親身

體虛弱跌倒了爬起來再跑,這種急切興奮的情緒又有主題音樂的烘托,我們都為之動容!第六次是年老的母親又聽到了熟悉的讀書聲,我們似乎看到了母親像年輕時一樣奔跑起來。最後一次出此刻影片結尾,是第一次奔跑的重複畫面,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年代,來到了父親與母親感情的開始。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將過去與此刻很好的隔開,彩色的過去表達了過去時光的完美、五彩繽紛,對父親與母親感情時光的讚揚。此刻為黑白,帶上了父親死後的悲涼,又襯托出了過去完美的彩色。在彩色畫面部分,色調上處理成暖調,透露出這種溫馨與生命的朝氣。畫面色彩絢麗豐富,黃綠色的田野,金黃的白樺林,白色的樹幹與羊群,湛藍的天空,深藍的棉衣,還有服裝上各種細小的色彩。影片還是著重突出了紅色,這次紅色成了感情的象徵,紅圍巾,紅棉襖,紅布,紅髮卡,紅剪紙。紅色在片中還流動起來,母親的每次奔跑都是紅色在流動,更增添了這奔跑時的動感。

光線又賦予畫面活力。年輕母親總是被一團黃色暖光包圍著,顯得那么嬌美可愛,朝氣蓬勃。室內場景“暗—亮—暗”的影調布置,晨、夕黃色暖光籠罩下的大自然,無不顯現出一種和諧唯美。又有燦爛明媚的陽光不斷射入鏡頭,產生七彩光斑,這光斑又照襯著母親,既美化了畫面又使母親倍添少女的青春活力。樸素的美不是靠化妝而來的,是大自然最真實的光塑造得。

在影像的技術處理上,幾個段落套用了大篇幅的影像疊化。像在母親望著不遠處的“派飯”是否送心上人拿走時,一份份飯被拿走,又吃完送回的鏡頭不斷疊化,還有母親苦苦尋找“紅髮卡”時在路邊等到父親回來時的疊化運用,都表示著時間的跨越,時間上的積累。在抬棺這段畫面的疊化,把這種送殯隊伍的氣勢表現出來,又把這種追念之情,對愛的回報、愛的頌揚抒發了出來,一種詩意的延續。

配合影響運用出色的音樂。用管樂奏出的主鏇律貫穿於整部影片。語言對白少,而音樂運用多,使整個影片的抒情之意、詩化風格,完全烘托出來。情緒往往被音樂帶到最高點,沉浸在這種悠長感傷地氛圍中。這首由三寶作曲的主鏇律音樂像極了《鐵達尼號》裡面的主題音樂,中國的管樂的演奏不亞於蘇格蘭風笛的運用,再加上影片開頭,家中《鐵達尼號》海報的出現,仿佛告訴觀眾這是中國版的中國人自己的《鐵達尼號》,擁有同樣純真偉大的感情故事。

影片的開頭以兒子“我”的第一人稱進行旁白敘事,把觀眾引入故事中。在黑白影響的此刻時,兒子看著父親與母親合影的舊照片,想起了聽到過的父親與母親年輕時的感情故事。之後轉場,黑白照片疊化成了彩色的小路的空鏡頭,完成時空跨越,主鏇律音樂跟著想起,進行情調上的渲染。影片結尾,年老的母親聽到讀書聲跑到學校,是兒子在做父親生前的事兒,母親感慨萬千,這時年老母親的畫面與年輕時的特寫畫面疊化,我們仿佛又看到了少女時的母親,感嘆時光的流逝。兒子讀書聲又與父親的讀書聲重疊,這是穿越時空的交流,在子輩與父輩之間。鏡頭最後又把我們帶到了過去那個純真年代,母親看著父親送學生放學,感情的主題與尊師重教的主題又一次得到升華。母親初見父親後的歡快奔跑的大遠景,最後奔跑定格。導演帶我們回到父親與母親感情的開始,又是對那種感情祭奠的開始。主題音樂又再一次響起,用了女聲氣音詠唱出來,把情祭的主題盡情渲染,把情緒推向高潮。

張藝謀說:“《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講述感情,家庭,親情的電影。一個純樸的姑娘愛上一個年輕的男人,一愛就是一輩子,他們的感情很真誠……這是我第一次用詩意,浪漫,抒情和單純去表現一個時代中的感情故事……而這部電影是舍濃郁而求單純。”是啊!我們就要這種單純,浪漫。我們嚮往這種感情,不如跟著電影一齊來祭奠。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精選

這是一份無言而真摯的感情,這是一曲婉轉思念的歌,這是一段承載了無數完美回憶的影像,這是一個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故事。往事越千年,驀然回首之時,已而物是人非。“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那個關於“我”父親母親的故事,此刻才顯得那么意味深長,彌足珍惜。

美麗而單純的姑娘昭蒂兒對村里年輕的教書先生洛昌羽一見鍾情,從此便開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真愛旅程。電影的英文名被翻譯為《Theroadhome》,由於地域與文化的隔膜,那個執著地等待愛人歸來的的昭蒂兒顯得那樣孤美而獨麗,而那條承載著濃厚而深沉感情的歸鄉路,自然也就被賦予了崇高而神聖的特殊好處。

張藝謀的電影總會以一種淳樸歸真的感情喚醒人們沉睡已久的那些對純真完美往事的回憶。從《紅高粱》到《大紅燈籠高高掛》,從《我的父親母親》到《山楂樹之戀》,雖世殊事異,然靜躁不同,於寂靜之中又見得一份難能可貴的真情了。

影片的色彩與構圖顯得豐富而飽滿,雖然是大篇幅的回憶性敘事,但是風格卻不拘泥於以黑白的襯景來凸顯情感,這種色彩與構圖打破常規,用鮮活的色彩來潑墨這個溫暖的感情故事,將父親去世後的現實情景用黑白的畫面呈現出來,這就好似人物的感情一樣。那個在路邊等候了一輩子的昭蒂兒,在她的生命中除了那一段追尋感情的往事,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痛楚,萬事又於她何加焉?儘管與《辛德勒名單》有著相似的敘事結構,卻產生了相異的畫面效果,導演的創作意圖目的不言而喻: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在一個涅槃的世界中,充斥著財富與權力,卻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一些更為真實的心裡情感,而這些恰恰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導演用色彩的比較來提醒世人拾起那以前的一地完美,不要丟失了我們珍愛的本心。

在影片中,那條從城市通往農村的山路,就好似那條銀河一般阻隔了感情的融合,被導演賦予了表現情感力量的象徵。就像是“我”對這段感情故事的感悟:他們相識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這是我們村通往縣城的一條普通山路,也許就是因為母親以前那么殷切,那么長久的在這條山路等待過父親,所以她還想陪著父親再從這條路上走回來。這條綿延曲折的山路,載滿了昭蒂兒心急如焚的企盼,他們在那裡相識,卻成為阻隔感情不可逾越的天塹。他們在那裡不辭而別,卻成為昭蒂兒無法釋懷的創傷。他們的感情就像那隻破碎的青花瓷,成為思念的寄託。儘管尚可縫補得完好如初,但那畢竟再無力擔負下那以前熾熱的渴求。在那條雜草叢生的山路上,情竇初開的昭蒂兒在朗照的陽光下悸動而朝聖地奔跑在灑滿金色的田野上,雖然追愛的過程艱難而痛苦,但那個頑強地堅守感情的女孩只是渴望那一份屬於自己的幸福,她以前在那裡絕望過,哭泣過、守候過……但她從來沒有停下追逐的腳步。明天又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她自己也不明白是否能夠等待那一天幸福的到來,就像《邊城》里的翠翠,單純而善良,甚至都不清楚感情意味著什麼,只是內心萌動的一股稚嫩的情感碰撞,已足以觸動她們那顆懵懂渴望的心,那怕是自己一去不復返的青春,那怕是自

己逐漸衰老的心。無論是佇立在暴風雪中翹首以盼的昭蒂兒,還是傾情思江以待愛人的翠翠,只要她們的愛仍留存在心中,依然那樣真摯,那么“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便是這份完美的感悟深深地埋在心裡,依然會感到溫暖和幸福,因為經過風雨的洗禮,這份純真的感情會變得更加成熟而理性,儘管沒有一見鍾情的衝動,但是這份珍貴的感情卻升華成了一種人生觀念的體驗,褪去了好奇的色彩,褪盡了天真的幻想,徒留下感情真正的理念。這是現代好處的感情,也是現實世界的感情。那些在婚姻中漸漸淡出感情的人恰恰是這樣一種忘我的追求,他們以為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都是幼稚天真的,他們嘲笑那個青澀無知的年代。殊不知,他們亦是因此而開啟了心靈的那一片天空的,這是每一段感情都需要經歷的過程,他們所不屑一顧的正是他們所丟失的最完美的感情以及最珍貴的回憶。

《我的父親母親》影評

故事發生在那個風景如畫的小山村,三合屯。

那一輛馬車將教書先生駱長余拉到了他們的小山村,村裡的人都聚集了出來歡迎張望。昭娣也在其中。

先生的打扮極具那個時代的特色,短髮利索乾淨,中山裝筆挺精神,溫和乾淨的笑容,渾身都散發著一股溫文儒雅的氣質。更難得的是,作為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他不恃才自傲,而是親和的和村民們說,不必叫我先生,叫我老師就好。

少女昭娣笑容明媚,臉上有種鄉村少女的羞澀,清亮的眸子緊緊的追隨著駱長余的身影,或許就在那目光的追隨間,在先生那溫文的笑容里,昭娣的一顆心也漸漸淪陷。

昭娣是小山村里最美麗的女孩,家裡常常有人來提親,但是都被母親拒絕了。

而這次,她找到了能夠執著的那個人。

學校蓋房,村裡的女人們餐餐送飯,她便做了好吃的飯菜用青花瓷大碗裝著擺在第一道的位置;

因為是他的學校,織紅時便格外用心仔細;

她不識字,聽不懂學堂里傳出的讀書聲是什麼意思,卻每一天都跑去聽,只為了能聽到駱長余那清朗好聽的聲音;

為了飄過學校見到他,她跑到最遠的前井去打水;

看到他也要來打水時,她趕忙把打好的水倒入井中,只為了能有個暫時不走的理由;

輪到他來家裡吃飯,她劈柴燒水忙活許久;

包好了那碗蘑菇餡的餃子,一遍遍的繞近路去追那輛馬車,只想讓他走前吃一吃;

看到教室的窗戶紙破了,她便糊了新的上去,還貼上了好看的剪紙;

他許諾臘八回來,她便穿上了他喜歡的大紅棉襖,佩上他送的發卡,站在路口執著的等;

甚至在聽說他被留在縣裡回不來時,她高燒著也要冒著風雪去找他,最終卻昏倒在半路上。。。

那樣傻,那樣執著,那樣純真。

這些質樸簡單的細節,交織在一齊,述說著她單純熱烈的愛意。

這樣的細節,看上去很平淡無奇,卻感人至深。

還好,這並不是一個流水有意落花無情的結局。駱長余也被昭娣的單純完美感動,她羞澀卻明媚的笑容也進駐了他的心底,一切彷如水到渠成那般自然。他送她發卡定情,聽說她病了,偷著從縣裡跑回來守了她半宿。

也因這一次偷回來,他們的再次見面推遲了好幾年。

但他們終究在一齊了,此後便時時刻刻不再分離。除了死亡。

影片中,現實是黑白色的,回憶是暖色調為主的彩色,兩種強烈的視覺比較,折射出現實的冰冷無情和回憶的完美。

穿插在影片的音樂很感人,每一段鏇律都哼到了心裡,為影片增色不少,也成為一方重要的催淚輔助劑。

影片中的旁白是駱長余和昭娣的兒子,他深沉低緩的語調帶起了回憶的部分,緩緩的說著父母親完美的初戀故事。

而後父親為替學校借錢蓋房病死,母親悲痛欲絕,靜靜的坐在學校前,懷想他們以前的一切。

母親的性子一如以前的執著,必須要將死去的父親抬回村里,也必須要親手為他織一塊遮棺布,再怎樣勸也不改變主意。

或許也只有父親的事才能讓她如此執著。

母親老了,但他們的感情沒老;父親死去,但他們的感情猶存。

什麼是感情?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但我明白,父親與母親也許一輩子也沒有跟對方說過一句我愛你,但是他們執手一生的情必須是愛。

這樣的感情,簡單又不失浪漫,平淡中透著一股純真,令人嚮往,讓人欣羨。

我願相信,這世上,還有這樣至真至純的愛。

還有個姑娘在某一個地方等著心上人,也有個男子,跋山涉水,只為她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