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桂梅《圓明園的毀滅》觀後感

一堂語文課,能夠設計出完整的教學流程,這並不稀奇。可如果將各個環節的設計如螺鏇一般緊密清晰地聯繫在一起,且能將每個環節的設計細化再細化,使每個細節都成為一堂課的細胞構成,那么這堂課的生命力可想而知,看的人只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就是竇桂梅老師的《圓明園的毀滅》課堂實錄帶給我最深的感受。資料的運用,板書的設計,竇老師將這兩點的用途發揮得淋漓盡致:

引入資料 拓展延伸

火燒圓明園的時代背景距離學生較久遠,因此學生理解感悟其中的內涵有一定的難度。竇老師在幫助學生理解英法聯軍的暴行時,反覆多次引入史時資料,再現當年的情境。怎樣深切感受英法聯軍把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竇老師出示閱讀資料-----當年參與搶劫掠奪的士兵寫的話,學生通過朗讀,仿佛親眼目睹了那些掠奪行徑,眼裡儘是惋惜,憤怒之情。怎樣感悟英法聯軍任意破壞、毀掉那些搬不走的東西,竇老師出示視頻資料----火燒圓明園,在視覺及聽覺的刺激下,學生順理成章地理解了英法聯軍當年野蠻、殘暴的行徑。幾次資料的出示,縮短了時空距離,讓學生與文本更加親近,讓學生真正理解圓明園的毀滅。

會說話的文字 能行走的板書

這堂課的板書是流動的文字,而這文字的增加恰恰反映出整個新穎流暢的教學過程。當師生共讀到英法聯軍的暴行時,竇老師在原有的板書“有….也有….”、“不僅有….還有….”基礎上,通過增字的方法改成了“沒有了….也沒有了….”、“不僅沒有了….還沒有了….”,一邊板書,一邊與生共同朗讀圓明園昔日盛大景觀的毀滅。手口結合,通過“有”到“沒有”的鮮明對比,給學生以強勁的視覺衝擊力。經過寥寥幾字的增添,學生跟著老師流動行走的板書,痛惜之情、憤怒之情在朗讀聲中盡顯。

不僅如此,竇老師還在板書的課題上做文章,當師問生“圓明園的毀滅,毀滅的究竟是什麼?”她在板書的課題後面加上標點符號----問號,如此順利引發學生的思考。當學生回答圓明園毀滅的是文化時,竇老師反饋:不僅是中國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與此同時在事先已經生成的板書“文化”後畫上重而有力的感嘆號。瞧,這堂課的板書,不僅是文字,就是標點符號也富有內涵,充滿了生命力,從疑問到肯定,文本內涵深深紮根在學生心中。一個又一個標點符號,一個又一個字的增加,將學生引入一個又一個發人深思的情境當中,而後學生的朗讀自然是擲地有聲。

我們常常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想不論是什麼方法的使用,都要用得酣暢淋漓,用得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