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決戰中途島最新電影觀後感影評精選

《決戰中途島》改編自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關鍵轉折點,扭轉了自珍珠港事件之後反法西斯盟軍節節敗退的局面,同時,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著名“以小搏大”的戰役之一。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些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20xx《決戰中途島》觀後感

好萊塢年度戰爭巨製《決戰中途島》昨日公映,一經上映,各平台評分持續走高。影片上映當天票房領跑同檔期新片,一舉創下今年戰爭片在國內票房的開畫紀錄!演員馮紹峰也強烈推薦電影“場面真實震撼”,更多觀眾驚嘆“艾默里奇又刷新了好萊塢的大片標桿!”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再一次證明自己無愧“最會拍大場面的好萊塢大導”的美名,將超級大片的視效帶到新高度。

國內觀眾不吝讚美“《決戰中途島》是《拯救大兵瑞恩》以來最好的戰爭片”。影片特效鏡頭多達1500多個,通過精確的攝影和最新的特效技術,把這些鏡頭天衣無縫地組合在一起。中途島戰役是“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航母對決”,有著史無前例的戰爭規模,影評人看完後點讚導演“拍出了4D的臨場感”。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在每一部電影中,都試圖拍攝未曾有人拍出過的大場面。在《決戰中途島》里,燃爆炸裂的轟炸機俯衝炸航母令人嘆為觀止,飛行駕駛戰機在最低點釋放炸彈殺傷敵軍的生死時刻,讓觀眾直呼過癮:“刺激到每個毛孔都打開”。影片設計了大量第一視角的空戰特效鏡頭,5分鐘乾翻3艘航母,跟著戰鬥機在高空俯衝、下墜、拉起,簡直比跳樓機還驚險!許多觀眾表示至少3刷,直言:“看完後心還止不住地狂跳”,“感覺心臟要爆炸了”。

《決戰中途島》里轟炸太平洋的難度,絲毫不比導演之前的神作《20xx》、《後天》等科幻大片裡的“毀滅地球”簡單。導演艾默里奇透露,最難的是需要把特效做到和歷史照片一樣真實,才能保證觀眾不會出戲,觀眾也紛紛為影片逼真特效點讚,“軍艦燃燒的畫面都和油畫一樣”。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有感

《決戰中途島》的上映,標誌著今年戰爭場面最壯觀的電影正式登入大銀幕。

呼嘯而過的轟炸機群、被炮火籠罩的航母編隊……這樣大場面的海戰和空戰場景,直接把觀眾帶回70多年前的中途島海戰。導演羅蘭·艾默里奇首次拍攝戰爭題材電影,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在《決戰中途島》之前,羅蘭·艾默里奇最擅長的電影類型是災難片,代表作《獨立日》《20xx》《後天》都是影迷們耳熟能詳的作品。不論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異象還是外星人入侵的奇觀,羅蘭·艾默里奇都是得心應手,而他的這一長處,融入戰爭片裡,就決定了這部電影戰爭場面的不同尋常。轉折當主角:復歸古早戰爭片

復古,是《決戰中途島》最直觀的氣質。

一般來說,戰爭片分為兩類。一類寫人,塑造角色,突出英雄,戰役和戰鬥則是讓人物更加立體的背景板。另一類寫事,關注某場戰役,強調某種戰術,角色受戰爭支配,無需戰爭反思,規避情感糾葛,突出的是兵棋推演的軍事部署和炮火連天的疆場決勝。

《決戰中途島》明顯屬於後者。

專注描述一場氣勢恢宏的戰役,這樣的電影更像是好萊塢六七十年代的產物。其典型配置一般為:全明星陣容、史詩風格、全景式還原……例如1962年關於諾曼第登入的電影《最長的一天》,1970年關於珍珠港事件的電影《虎!虎!虎!》以及1977年關於“市場花園”空降行動的電影《遙遠的橋》。從氣質上看,《決戰中途島》和它們很接近。

《虎!虎!虎!》對日軍偷襲珍珠港做了全景式還原

不過此類戰爭片的巔峰不在好萊塢,而在前蘇聯。1971年由前蘇聯拍攝的電影《解放》,全片分為5個部分,以“現實性”“史詩性”為標準,時長達8個小時。從庫爾斯克之戰一直講到攻克柏林,蘇德交戰雙方上至統帥下至士兵,全部都有表現。

中途島海戰距離日本偷襲珍珠港不過6個月,美國海軍以劣勢兵力擊敗了占優勢的日本海軍,挫敗了其戰略企圖,可以說挽回了當時不斷跌落的盟國士氣,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此戰歷來是專家學者用心研究的對象,多年來關於雙方的部署、臨陣決策、背後秘聞幾乎都被研究透了。羅蘭·艾默里奇也為此花費數年時間,讓“根據真實戰役改編,全片人物皆有來歷”成為《決戰中途島》所恪守的原則。

在電影中,小到落水被俘、寧死不屈的飛行員,大到運籌帷幄、坐鎮指揮的海軍統帥,都是史有其人。

電影裡的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

對熟稔這段歷史的觀眾來說,《決戰中途島》充滿了找彩蛋的樂趣。

即使對中途島海戰缺乏了解,也能跟隨電影的節奏逐步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為了便於講述,電影把複雜的戰爭線索做了簡化,重點突出了情報的作用,讓觀眾對戰爭變化的具體細節有較為清晰的了解。

關於中途島海戰的電影,在《決戰中途島》之前還有一部1975年的《中途島之戰》。

兩部電影相似的是,都選擇對這場海戰本身去進行還原。

在1975年的電影《中途島之戰》里,從一開始就打出字幕: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大量歷史鏡頭的運用很有特色,逼真的海戰場面和全明星陣容突出,但論及對於戰爭的表現,遠不如《決戰中途島》。

對歷史鏡頭的大量運用是《中途島之戰》的特色航母、殘兵、敵手

電影名為《決戰中途島》,可內容卻不局限於戰役本身,而是以俯瞰視角勾連二戰的來龍去脈。其中涉及馬紹爾海戰、杜立特轟炸東京等多個二戰著名進程,從整體上串起了二戰的諸多線索,可以說是份大量足,買一贈三。

對於電影開頭的日軍偷襲珍珠港部分,很容易讓人把它拿來和麥可·貝導演的《珍珠港》進行對比。

當年拍攝《珍珠港》時,為了營造轟炸場景中的滾滾黑煙,特效團隊使用的是燃燒的衛生球和大量的模型,而《決戰中途島》主要依靠CG特效來製作那些驚心動魄的場面。被炸沉的戰列艦傾覆入海,絕望的海軍水兵跳海逃生,相比《珍珠港》披著戰爭外衣的狗血三角戀,《決戰中途島》更加純粹。

戰爭奇觀的重頭戲還是中途島海戰的部分。美軍的俯衝轟炸機穿過日軍的防空火力網,把一枚枚炸彈投擲到航空母艦上。當觀眾跟隨著飛行員的視角完成一次次的俯衝轟炸時,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刺激讓觀眾腎上腺素飆升。

對歷史一板一眼的還原讓《決戰中途島》顯得硬核陽剛,但這並不意味著《決戰中途島》因為陷入奇觀呈現而缺乏人性的深度。

在體現戰爭刺激的同時,導演也將鏡頭對準了劫後餘生卻又不得不再次上陣的美軍飛行員。求生的欲望、厭戰的心理,最終都被為國而戰的榮譽和使命所壓倒。雖然看起來略有俗套,但是其中傳遞的對於戰爭的厭惡、和平的渴求,依然讓人動容。

在電影裡,日軍指揮官的運籌帷幄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山本五十六的洞察、南雲忠一的驕橫都是片中著墨甚多的部分。他們冷靜大膽,沒有被肆意矮化和貶低,在日本軍艦沉沒的時刻,那兩位主動要求和軍艦共存亡的軍官,讓觀眾感受到了其盡忠職守的悲壯感。

戰爭雙方或許有正義邪惡之分,但面對這樣的敵人,會讓人感到由衷敬佩。

看一部少一部的美產中資大片

片中的戰爭場面如火如荼,片外的資本博弈硝煙瀰漫。在《決戰中途島》的投資方里,有博納影業、儒意影業以及星光文化等中國身影。

儘管戰爭片看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但對於好萊塢來說,投資戰爭片是一件越來越不划算的事情。

20xx年的《珍珠港》投資過億,後續又花重金推廣,最終票房遠低於預期;20xx年的《風語者》同樣投資過億,總票房不過幾千萬美金,巨額的虧損直接讓當年的米高梅公司元氣大傷,最後走向被收購的結局。

眾多的前車之鑑讓好萊塢資本對於投資戰爭片愈發謹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兩年來自中國資本的熱情。

20xx年梅爾·吉布森導演的《血戰鋼鋸嶺》,立項之初就受困於資金問題,來自中國的熙頤影業為這部電影提供了部分資金,從而拿到了該片在中國市場的全部著作權。熙頤影業的投資可以說是押對了寶,《血戰鋼鋸嶺》的內地票房為4.25億,為目前票房最高的進口戰爭片。

在20xx年的坎城電影節上,博納影業宣布其將主控主投《決戰中途島》(當時片名為《中途島》),投資金額為8000萬美金。

從參投到主控主投,中國資本在好萊塢只用了兩年。

此前的中國資本,更多採取片單投資的方式參與好萊塢的項目。所謂片單投資是一種財務投資模式,是指對電影公司眾多項目的打包投資。中國資本可以一次投資一家公司的多部影片,在每部電影中都享有一定比例的股權和收益。這么做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因此一度非常流行。

從財務投資到項目主投主控,反映了當年中國資本的信心與雄心。因此,這就可以理解電影裡中國元素為什麼會出場了。在片中,杜立特轟炸東京迫降中國之後,出現了日軍轟炸中國平民以及對他們進行嚴刑拷打的場景。

不過,等到《決戰中途島》上映的兩年之後,中國影視市場的資本流轉已是另一番光景。博納占得的主投權也在國內市場上“分銷”轉讓,用以降低風險。

如今,影視企業守衛國內市場的緊迫感將好萊塢探險的熱情比了下去,類似《決戰中途島》這樣混合基因的電影奇觀,短時間內是看一部少一部。

回到作品本身,作為一部戰爭片,不美化戰爭,不醜化敵人,有精心還原的歷史片段,有動人心魄的人性表達,甚至還有中國元素,《決戰中途島》都做到了。對於一部好萊塢製造的大片,我們還要再苛求什麼呢?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體會

好萊塢億萬導演羅蘭艾默瑞奇在《決戰中途島》重現二戰最傳奇一役,日前電影在洛杉磯舉行首映紅毯放映,所有演員齊聚一堂,一字排開陣仗驚人,仿佛進入好萊塢各類帥哥大閱兵。派屈克威爾森也在首映上帶領全場明星與觀眾一同唱起美國國歌,再度展現迷人歌聲。

伍迪哈里遜片中飾演歷史人物尼米茲,退伍之際卻臨危授命統帥美國太平洋地區的總指揮。他在受訪時透露自己就是父親就當過海軍,更心領神會這場戰役的重要,他形容自己的角色:「他是個毫不留情、認真盡責又體貼的人,作出了改變戰爭進程的重大決定。」

亞倫艾克哈特飾演的陸軍轟炸機中隊隊長杜立德;當時被稱為「全世界最優秀的飛行員」的杜立德不但登上軍艦起飛,飛往日本奇襲東京外,真正的杜立德孫女也曾在8年前到訪台灣。演出此角色的亞倫表示:「杜立德和他的部屬們自知沒有返回航母所需的燃料。杜立德麾下有72架戰機,儘管成功的機率不大,他們還是全數同意執行此次任務。」

羅蘭艾默瑞奇日前因為附和名導馬丁史柯西斯漫威電影不是電影的評論而引發波瀾,《決戰中途島》里卻集結不少來自漫改電影的演員,包括《猛毒》伍迪哈里遜、《惡棍英雄:死侍》艾德斯克林、《雷神索爾》淺野忠信、《水行俠》派屈克威爾森。

但還原導演羅蘭受訪的語境,他表達的是理解史科西斯的的原意,並非一味只是不爽漫威,雖然他表示自己不是英雄漫畫的冬粉,但當新片需要出色的演員時,這些演過英雄片的男星都樂於前來中途島「參軍」。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心得

作為進入21世紀以來罕見的一部太平洋戰爭海戰題材的戰爭大片,好萊塢影片《決戰中途島》近日上映。幾十年過去了,與上世紀70年代的同名影片,又會有些什麼不一樣呢?

二十世紀的六七十年代,美國的太平洋戰爭電影迎來了輝煌的史詩時代。這些影片不以塑造人物為主,也不刻意煽情和突出戰爭殘酷,而是著力於對交戰雙方戰前心態的逼真展現和各種力量激烈的交鋒。其代表作品,就是反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虎!虎!虎!》。在美國建國二百周年上映的老版《中途島之戰》,描寫的是 1942 年6月5日至8日中途島戰役的始末。它也是一部類似《虎!虎!虎!》的近乎紀錄性的故事片。雖然這部電影贏得了1976年第十位的票房,但其評價卻顯然不及前者。其中的部分原因或許是因為電影製作方採用了投機取巧的做法——大量海、空戰鏡頭直接取之《虎!虎!虎!》乃至日本的《太平洋之嵐》之類的太平洋戰爭影片。

無論《虎!虎!虎!》還是《中途島之戰》,這些史詩電影由於強調對歷史史實的尊重和巨觀戰爭場景的再現,因此忽視了對人物形象尤其是作為抗爭者的個體士兵形象的塑造,每一個士兵在影片中成為符號化的存在,也削弱了影片對戰爭觀念的探索和表達。另外,雖然對美(日)軍高層進行了細緻的刻畫,但是由於史實的限制,這些電影並沒有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戲劇化的藝術加工,因此在抗爭者角色的塑造上存在嚴重不足。

好在戰爭片與其他類型片相比較尤其獨特的力量。其不可告人的秘密說的並不是戰爭是地獄,而是戰爭是一個能收容眾多娛樂元素的容器。所以,到了被稱為“新世紀戰爭電影的史詩”的《珍珠港》(20xx年)里,作為戰爭片,它早就不再那么“硬核”。《珍珠港》沒有像之前的《中途島海戰》或《虎!虎!虎!》那樣,客觀真實地表現重大戰役的前因後果和戰爭過程,而是在商業因素的干預下,將慘烈的戰爭變成了美軍戰士和漂亮的女護士之間感情糾葛的背景。影片在珍珠港遇襲這一場景之前的一個小時的時長內所表達的重點變成了珍珠港的旖旎風光、自由散漫的大兵生活、性感的美人護士……真正的戰爭戲是在影片中間部分出現,就是珍珠港遇襲,這一場景持續四十分鐘左右,完整而逼真地呈現出珍珠港遇襲的慘烈畫面。不過,即便是看完整部影片的戰鬥場景之後,觀眾也很容易陷入迷糊,究竟是誰打敗了誰?

這樣的風格變化,在新版的《決戰中途島》中似乎仍舊依稀可見。這部影片的“決戰中途島”情節,同樣發生了影片放映了幾乎一個小時之後。此前的時長,以美軍海軍航空兵的傳奇飛行員理察·貝斯特(艾德·斯克林飾)為中心,講述了他的飛行訓練、與同僚的關係,以及家庭。與此同時,還用相當大的篇幅,描述了貝斯特的同窗密友在珍珠港事件中的悲慘喪生。就此塑造出了一個被日本的不義襲擊激起復仇血性的抗爭者的形象。影片中的士兵被看成一個鮮活的個體,他有名有姓,有著豐富的感情和內心世界,也許他只是戰爭這台可怕機器中的一個齒輪,但他卻有著獨立的人格和靈魂。

另一方面,如果說舊版的《中途島之戰》“復原歷史”的紀錄片色彩過於濃厚的話,今天的這部《決戰中途島》似乎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完整連續的歷史,在影片中倒是顯得有些支離破碎了。

說來有趣,《決戰中途島》的一個亮點,偏偏就是在史實方面。影片從珍珠港事件開始,按照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企業號”航空母艦對馬紹爾群島的襲擊(1942年2月)、B-25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起飛轟炸東京(1942年4月),南太平洋的珊瑚海海戰(1942年5月),乃至最後的決戰中途島(1942年6月)。每一個情節的刻畫都有實為據。其中一個令人形象深刻的細節是,在“企業號”航空母艦對馬紹爾群島發動襲擊之後,日軍出動多架一式陸上攻擊機對美軍發動反擊。一架日軍攻擊機被擊傷後徑直向“企業”號進行自殺性攻擊,飛機擦著艦體墜入海中。電影中的這一幕與歷史上的實際情況別無二致。另外,長久以來流傳的“致命五分鐘”神話也在《決戰中途島》中第一次在銀幕上得到了澄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原日本海軍參謀淵田美津雄寫過一本名為《中途島之戰》的書,其中將日軍航母被炸歸咎於正在進行炸彈換魚雷的作業,就在五分鐘後就可完成的關鍵時刻被美軍飛機鑽了空子。但後來的研究已經證明,這種說法純粹是淵田的春秋筆法。於是,《決戰中途島》安排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負責更換炸彈的日軍軍官喃喃自語,“五分鐘不夠啊”,再配上一副“臣妾做不到啊”的表情,恰恰無形之間還原了歷史的真相。

儘管影片中的關鍵性時間節點都沒有出錯,但《決戰中途島》卻缺乏一個巨觀的視角。這樣一來,眾多至關重要的歷史情節,實際上變成了影片中各色人物的背景板。觀眾對於歷史背景的理解,不免有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遺憾。完全有賴於影片的字幕提示,觀眾才知道“企業號”在襲擊馬紹爾群島之後南下珊瑚海,隨後又返回珍珠港,最後到了中途島。至於它(及其身處艦上的理察·貝斯特)為什麼要去哪裡,了解歷史的觀眾自然心知肚明,不諳太平洋戰史的觀眾,恐怕只會看得迷糊了。更不用說,在珊瑚海戰役中沉沒的美軍航母“列剋星敦號”,與在中途島海戰中沉沒的“約克城”號,給觀眾留下的唯一印象也只是,它們沉了……

美軍一側如此,日軍一方也好不到哪去。日本聯合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出動了史無前例的龐大艦隊。再現這一宏大場景在當今的CG時代本非難事,《決戰中途島》里卻只給了幾條軍艦近景,絲毫也與“壯觀”二字無緣,至於日軍“中途島攻略”的具體內容,就更加付諸厥如了。

影片中“歷史破碎化”的另一個表現,當屬對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這一人物的塑造。三船敏郎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1968年)與山村聰在《虎!虎!虎!》中塑造的山本五十六形象,堪稱經典。後世的影片,不免深受其影響。《決戰中途島》中的豐川悅司,很明顯的難脫窠臼。整部影片,他所扮演的山本都是一副苦瓜臉的表情。這倒是的確與這位司令長官的經典銀幕形象相符,也跟山本五十六“反戰”的傳統人設相稱。只不過,《決戰中途島》除了沿用了《虎!虎!虎!》那句“驚醒了沉睡的巨人(美國)”的台詞之外,並沒有太多展現山本個性的鏡頭。甚至考慮到發動中途島戰役本身也是山本以辭職相要挾一意孤行發動的,豐川悅司在影片中永遠做出一副勉為其難的姿態,給觀眾的感覺,就顯得過於故作姿態了。

如果說,影片中的山本五十六幾乎淪為符號的話,片中的美、日方高級將領也沒有展現出運籌帷幄的應有素質。觀眾看完整部影片的感想,很容易變成這樣: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就是因為飛行員理察·貝斯特的神勇發揮——他駕駛轟炸機兩次出擊,炸掉了日本人的兩艘航空母艦(“赤城”號與“飛龍”號)。

在某種程度上這的確是事實。貝斯特扔下的炸彈,打穿了“赤城”號的飛行甲板在機庫爆炸,這注定了“赤城”號的完蛋。接下來,貝斯特又帶領美軍俯衝轟炸機隊參加了對日軍僅存的“飛龍”號的攻擊,並很可能貢獻了“飛龍”號中彈四枚之一。為此,他被授予了美國海軍十字勳章和傑出飛行十字勳章。

《決戰中途島》中以俯衝轟炸機駕駛員的第一視角沖向航空母艦的鏡頭當然極具視覺衝擊力。但是,為了凸顯貝斯特的功績,影片很顯然誇大了戰爭的嚴酷程度。譬如,在攻擊“飛龍號”時,實際上日本人當時只剩下13架艦載機,其中戰鬥機更是只有區區6架,而貝斯特率領的美軍轟炸機隊的飛機就有13架之多。可是在影片中,寡不敵眾的卻變成了美國人,貝斯特的座機穿過多架日本戰鬥機的圍追堵截與防空火力的槍林彈雨,最後才將炸彈扔在“飛龍”號的甲板之上——“為珍珠港報仇”!

這恐怕也是典型的好萊塢銀幕英雄的形象了。在美國文化中,英雄崇拜是重要傳統,也是好萊塢電影文化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英雄成為英雄不單單因為他選擇站在壞蛋的對立面,還因為他代表著某些東西,可能是公正、理想、家庭、朋友、社會或者國家”。與其他美軍士兵一樣,影片中的貝斯特為之作戰的對象是正義和自由、善良和勇氣、親情和友情、理想和責任。《決戰中途島》特意安排了日軍虐殺美軍被俘飛行員與掩護美軍飛行員的中國百姓的情節,更加使得所有這些戰爭中的“人性”在對立面的反襯下顯得更加光輝奪目。

毫無疑問,戰爭無疑也使人性中最黑暗,最邪惡的東西暴露出來,人性的黑暗也使戰爭變成一場最為恐怖的屠殺。古希臘的柏拉圖就曾說過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戰爭結束。對於戰爭的思考在20世紀70年代不斷深入,影片開始探討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和異化。1979年上映的《戰爭啟示錄》一度觸及了人性中最為黑暗、邪惡的深處。導演科波拉自己也曾說所有的戰爭片都是反戰片。可是,在20xx年的《決戰中途島》中,卻見不到對於戰爭的反思。或者說,影片中的戰爭,已經成為英雄誕生的必然舞台。而電影《決戰中途島》,由此也成為了一場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

20xx《決戰中途島》觀看感想

災難片大師羅蘭·艾默里奇回來了。

這位執導《20xx》《獨立日》《後天》等多部享譽世界的災難影片的國際大導,終於攜新片《決戰中途島》回歸。

中途島戰役,記錄了美國史上最精彩的情報戰。在經歷了美國情報史上最大的失誤——珍珠港事件的6個月之後,美國海軍情報員埃德溫·萊頓頂著層層重壓,不惜賭上自己的前途,堅定地否決美國白宮的錯誤情報,通過各種細節將戰役地點確認在“中途島”,最終情報準確率高達99%,誤差只差5分鐘5度5海里,為中途島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影片《中途島戰役》聚焦這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太平洋(601099,股吧)戰爭的重要轉折戰,帶領觀眾深入了解美軍複雜的戰術指揮決策情形,而後身臨其境般感受美國戰爭史上這場偉大的戰役。同時,導演將戰場上兄弟間、戰友間的情義如實記錄,再現了戰士們拼搏奮戰、不惜犧牲性命以守護家園的傳奇往事。

作為好萊塢公認的最具“破壞欲”的大導演,羅蘭·艾默里奇極擅長拍攝大場面特效電影。然而有趣的是,據悉整部影片只用了20個特技演員,因為艾默里奇要求演員親自表演。此外,艾默里奇喜歡實景拍攝。影片為最大程度地還原這場戰役,大部分拍攝都是在夏威夷的希卡姆空軍基地進行。美術部門更是海量調查求證微小細節,對轟炸機等重要道具進行博物館級別復原,為建築物和特效的真實感打下了基礎,也難怪編劇韋斯·圖克感慨,導演堅持銀幕上發生的故事要和歷史事件一樣真實,且遵循時間順序。

如今《決戰中途島》終於上映,戰爭災難大片引發影迷關注。據悉,影片從構思到完成,耗費艾默里奇近20xx年時間,他以全新視角、用環環相扣的人物形象為新生代觀眾講述這一關鍵性戰役。影片共有三條故事線,描繪了三條互相交織的戰爭視角。其中,一條是以飛行員為主的空中視角,他們是美軍飛行員們的代表;第二條故事線圍繞海軍情報破譯的關鍵性工作展開;第三條故事線則聚焦與美軍作戰的日軍將領。

艾默里奇曾表示:“能有機會講述這一故事讓我激動萬分,先輩們流血犧牲換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但如今的年輕人不一定都熟知這些戰鬥故事,電影可以充當鮮活的紀念碑,我們希望以此紀念那次戰役及為之付出熱血乃至生命的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