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李保國影片的優秀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李保國》通過展現李保國師生三代紮根太行,開荒拓土,接力扶貧,科技富農的感人故事,體現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的精神內涵,再現了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的動人事跡。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李保國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xx李保國觀後感

近日,項目部組織我們青年員工觀看了電影《李保國》,講述的是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崗”“綠嶺”等知名農產品品牌,帶動10萬多農民民眾脫貧致富的故事。

李保國被譽為“太行新愚公”。“一個人不要老想著爬多高,要想根兒扎多深”李老師用行動踐行著這句話,他的一生沒有追求個人財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讓太行山變綠,讓生活在那裡的農民脫貧,他把根兒深深的扎進了太行山這片土地。35年,李老師走遍了太行山區,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的植保新方法,讓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樹木栽植成活率從原來的10%一躍達到了90%。經過十幾年的開發治理,使前南峪變成了“太行山最綠的地方”之一;35年,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李老師一頭扎進太行山,推廣了36項林業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35億元。通過這些數字,我們看到是一位對黨忠誠、心繫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時代楷模。作為青年黨員,我們應該學習李老師身這種艱苦奮鬥、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學習李保國同志,就要學習他務實的作風和質樸的品質,紮根基層不怕吃苦,與人民民眾打成一片的奉獻精神;學習李保國,就要學習他奮發作為,拼搏進取的創業精神;學習李保國,就要學習他心繫民眾、親民愛民的大愛情懷。作為一名剛剛參加工作的青年黨員,我更應該向李老師學習,腳踏實地的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套用到工作中去,堅守一顆赤子之心,用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

李保國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心中,大膽探索、用科技喚醒創新意識,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把真摯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李保國精神永續遠航。

看20xx李保國有感

10月25日下午1:00鍾學校組織觀看了《李保國》,我深深的被李保國的事跡所感動,一個河北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省管專家、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看上去卻像是一個略顯滄桑,上了年紀的農民,"把我變成農民,農民才能變成我"是他說的最多的話。三十年紮根山野,傾情奉獻。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禿嶺丟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用責任和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為過去,讓富裕文明變成現實。一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用實際行動來演繹著不平凡的一生。

李保國30 年如一日的紮根在太行山上最艱苦的農村,帶領學生們在這裡與村民們同吃同住,改造荒山,實現綠水青山,經他培育的富崗蘋果賣到百元一個的"天價",綠嶺薄皮核桃享譽全國。李保國把自己的論文寫在了太行山上,也印在了河北山區人民民眾的心中。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時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帶領全村人民實現了集體致富。然而李保國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他表示:"雖然過去做了不少工作,也富裕了不少鄉村,但太行山連片特困區還有很多農民沒有脫貧,我想儘快把技術大面積推廣出去,改變河北山區面貌,讓山區真正實現山綠、民富、村美,讓山區人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李保國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他的生命價值依然在發光發亮。他是黨的兒子,是人民的兒子,是太行山的兒子。他是一顆種子,在巍巍太行紮根生長;他是一把火炬,點亮了山區扶貧的希望之光;他是一面旗幟,引領著人們在人生道路上奮發前行。

李保國同志是時代楷模,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民眾的政治品質;學習他艱苦奮鬥,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學習他淡薄名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我也是一名黨員,工作中要時刻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幹事沖在最前頭,不怕苦不怕累,傳播中華傳統美德,淡薄物質財富,追求永遠的精神財富。

李保國20xx心得體會

經常逛超市的人可能留意過“富崗蘋果”這個品牌。富崗,一個五百餘人的小村莊,屬於河北省內丘縣特產,該地域層巒疊翠、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利於蘋果的生長,因此果肉硬度大、纖維少、質地細。該地產出的蘋果建立了河北第一蘋果品牌、在香港註冊子公司、奧運會專供果品……

要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可真不是天佑富崗,此地原名崗底村,是20xx年後才更名為“富崗山莊”。早年,因崗底村位於太行深山區,一片荒山。富崗人從1984年開始艱苦創業,而至1996年他們才找到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

主鏇律電影不喊口號

在這個短視頻、花樣直播大行其道、追求個性的快速消費年代,千篇一律的主鏇律影片注定被遺落。電影故事片《李保國》雖是“時代英雄”的傳記電影,但拍攝手法十分討巧,剪輯利落,將李保國與其老師、與其學生三代人的故事講述的同時,極好的展現了李保國其人的急脾氣與大格局。

為擺脫觀眾對主鏇律電影固有的刻板印象,電影《李保國》特意加了學生在校期間的一些小插曲,還在影片後半段與空軍部隊合作拍攝,當即一剎那,觀眾猶如置身於《戰狼》電影的放映廳。

優秀演員懷敬意演出

林永健、顏丹晨、尤勇、吳軍、巍子、高明等當年優秀的演員,雖不是娛樂圈中的流量明星,但都是有口皆碑的實力派演員。目前國內不少觀眾將偶像與演員的概念有所混淆,電影《李保國》集結了一幫有正氣有擔當的實力演員,極具看點。

尤其是近些年的春晚小品常客林永健,一改往昔的喜劇小品演員演員形象,將一位脾氣急躁心懷大愛的大學老師李保國演繹得活靈活現。電影中更是金句頻現,感人肺腑:“不要問走得有多遠,要問根扎得有多深。”、“在我心中,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我不想你成為歸海,以後變海帶,最後成了海草。”

商業片與藝術片兼得

相信李保國其人大眾並不陌生,這位時代楷模的事跡曾被改編成電視劇,如今改編成電影需要更精巧的劇本才能抓住觀眾。影片從20xx年開始籌備,歷時兩年終有機會與全國觀眾見面,幕後製作團隊秉承著對時代英雄的敬意,對電影故事片《李保國》進行磨。其實這種用心做好電影的精神,已經傳承了李保國老師對學生們提出的要求:深耕細作。

李保國為了治理荒山、培育富崗蘋果,曾說過:“我要把自己變成農民,然後把農民變成我。”在給農民們傳授種植技術時,教授與農民之間發生了不少矛盾衝突,給給觀眾傳達了不少笑料,故事片的看點也正在此。從李保國與愛人之間相處的細節,以及李保國學生們的戀愛故事中,呈現人物性格的同時,也增添了電影的看點。

另外,在電影故事片《李保國》結尾處,引用了先秦列禦寇所著《列子》中的《愚公移山》,極好的升華了全片。治理山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三十五年如一日的奉獻,李保國的故事家喻戶曉,而李保國的精神,永駐河北太行山,吃了富崗紅蘋果,永世難忘李保國這樣一位時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