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觀後感1500字

:即使被騙,也依然選擇相信善良,善良像是一把利劍,可以抵擋一切,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芳華觀後感》。

在北京如此寂寂的冬夜,獨自一人,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影院觀看由嚴歌苓編劇、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影片結束,“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的片尾曲響起,滿場觀眾仍在動聽的鏇律中久久不肯離去……

特殊的心境和際遇,更容易和文藝作品發生碰撞和共鳴。一個西南軍區文工團的故事,演繹著那些被無情的國家機器和肆虐的時代車輪所碾壓的善良和芳華,看似是那樣特殊的背景,看似是那樣個性化的經歷,卻無不折射著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沒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識別善良。這句旁白,可以說是這部電影最動人的一句話。在滿地雞毛、破落不堪的現實面前,我們究竟應該選擇做什麼樣的人?

忽然想起今年暑假,在上海浦東,朝陽義塾孫源源校長的一句話:

即使被騙,我依然選擇相信。

這多么像歷盡滄海桑田而矢志不渝的人生宣言?

當我看到故事的主人公劉峰拖著假手,被聯防隊員推推搡搡,卻不得不低頭“被訛”的時候,我的眼睛濕潤了。

這就是一個好人、一個活雷鋒、一個戰鬥英雄的悲慘“結局”嗎?

劉峰實實在在是個好人。每次出門,大包小包不辭辛苦地給大家帶東西;戰友的手錶太過名貴沒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自己修好;食堂煮破的餃子總是他主動打來吃;做夢都想去上的大學,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讓;戰友結婚沒錢,他自己買材料親手做了兩個沙發;就連豬跑了,別人也是第一時間喊他去幫忙。

就是這樣一個竭盡全力為別人服務的人,卻沒有得到大家真正的認可,他所做的一切在別人眼裡只是“理所應該”。在他被下放的時候,除了何小萍,竟然沒有一個人來送他。他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胳膊,但國家沒有給予相應的認同,他只得跌落到社會底層,拖著殘疾的身軀,苦苦掙扎。

他的善良,像撞到了一堵厚厚的冷冰凍的牆。電影中,沒有清晰地展示劉峰在那樣的境遇後真實的內心世界,他,能夠承受嗎?他,會後悔嗎?

他的內心,究竟需要多么強大,才能扛過這一切?

這個世界,注定有一些真相會永遠被埋沒。

劉峰與林丁丁如此。在最關鍵的時刻,劉峰深愛的林丁丁選擇了落井下石,編造了劉峰“腐蝕”自己的謊言,並製造了很多富有想像力的生動細節,讓所有人把劉峰當做了“流氓”。幾乎沒有人站在劉峰這邊,大家就那么幸災樂禍地看著他從“活雷鋒”的神壇上,重重地跌落人間。這樣的時候,真相還存在嗎?

何小萍同樣如此。一個“假胸事件”淋漓盡致,沒有任何證據,幾乎所有人異口同聲地認定,那個讓胸罩恥辱地飄舞在藍天之下的人,一定是何小萍。於是逼她交代,甚至粗暴地扒她衣服,渴望她的醜態被曝光而後快,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至於那個“假胸”到底是誰的,還重要嗎?

生活中的事情大都如此,人們只是根據需要,來選擇自己所期盼的“事實”。真相,往往取決於權威,取決於地位,取決於僵化的思想,而與事實無關。就像電影中的一個細節:

“紅色江山都是我們家打下來的,濺你身水怎么了,怎么了?”

這樣的邏輯就赤裸裸地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才是決定真相的人,那個人,可能永遠不是你。“濺你身水”,如果換成“潑你身泥”,換成“給你一個臭名”,是否照樣理直氣壯?

所幸,故事並未在灰暗的情緒中落幕。

當影片結尾處,劉峰與何小萍在站台長椅上安靜相依,那一瞬間,似乎所有的苦難都化為烏有,美好終於像黃昏的陽光一樣,溫暖地灑下來。旁白聲起:

“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可還是不難看出歲月給每個人帶來的改變。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更為知足,話雖不多,卻待人溫和。”

那一刻,我知道,我們的人生仍然值得期待:青春的芳逝,但人性的芳華卻可以永恆。雖歷經苦難,但最後的“知足”和“溫和”,何嘗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何嘗不是命運給予劉峰和何小萍的最珍貴的饋贈?作為好人,兩顆善良的心足以相互取暖,過去的一切又算得了什麼?我們何必糾結於苦難,糾結於真相,糾結於內心的掙扎和不甘,並在糾結中產生無盡的懷疑和幻滅?

多年前,我在大街上看到一個求乞的少年,跪在冷冷的風裡。當我遞給他五十元錢的時候,他的眼神里充滿了驚愕和惶恐。要知道,那時候的我,一個月只有不足三百元的工資。朋友說,你太善良了,那很可能就是個騙子。

我笑笑,不語。真是騙子又如何?我只知道,孩子與我對視的眼神里曾有一瞬間的溫暖閃過,如果那樣的情景下,我沒有伸出援助的手,或許我的內心留下的將是不安。

善良,不是為了尋求回報。一個人擁有金子般珍貴的善良的品性,這本身就是上天賜予的最寶貴的禮物。

巧合的是,看電影前,剛剛在北師大聆聽了于丹老師的分享。她也談到了《芳華》,談到了善良的話題。

她說:當老師是奢侈的,我們要有教師的職業尊嚴,被那么多純潔的心靈所期待,我們必須成為一個好人。一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做好人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對自己有個交待,嘔心瀝血,付出一輩子的努力,是為了讓自己過得坦然。

的確,做老師不容易,做個有良知的好老師更不容易,來自社會、領導、家長、學生的重重壓力,時時刻刻裹挾著我們,讓我們常常喘不過氣來,隨時可能發生的質疑、誤解、傷害,甚至會讓我們在某些時刻心生絕望,讓我們覺得生活是那么灰暗和茫然。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是有善根的,做一個老師,就不得不提醒自己,一定要做個好人,要努力成為一個成全更多好人的人。面對孩子,面對複雜的生活,不斷提高我們淨化自己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們別無選擇。

若干年前,我在一所農村中學教書。後來離開了那裡。幾年後我去那裡辦事,坐在長途客車上,突然發現路上一個小伙子,騎著破舊的腳踏車,邊追邊喊,截停了客車。在滿車人驚訝的注視下,他三兩步衝上客車,冒著滿頭大汗,跑到我身邊,一把把我抱在懷裡,激動地說:王老師,我太想你了。

而那,是我任教班級里中途輟學的一個孩子,我家訪,我給他墊付學費,但最終無果。

那一刻,我對教師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是在北京開往常州的高鐵上。我的鄰座,是一個精神矍鑠的老大姐。聊起來,她竟然也是教師,而且是15歲參加工作,到現在退休20xx年,仍然堅持沒離開教育的人。我們聊了很久。她談到對目前教育中只考慮成績,不關注做人的深深的憂慮;她談到高考改革給教育帶來的新的思考和啟迪;她談到自己和學生間發生的那樣一些細碎卻意義深遠的故事;她談到自己堅持學習,了解國家政策,熟悉新的教材;她甚至談到自己複雜的成長經歷,以及家風給自己帶來的深遠影響。聊天中我知道,她原來在北京海淀區工作,曾經是第一批登上天安門城樓受到表彰的優秀班主任,而她七十一歲了,每周都要到丹陽來四天,原因竟然是為了幫助一個出了問題的小學生……恍惚間,我突然幻想,如果再過二十年,我也能像施大姐一樣,那真的是教育賜給我的幸福。常州下車,她轉車去丹陽。我堅持幫她拿行李箱,將她送到出站口。我想用這樣最質樸的方式,向真正的教育人致敬。

一個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就在於人格。而良好人格的核心之一,就是面對再多的無奈和無助,面對再多的不解和困難,也永遠不對這個世界喪失信心。

哪怕生活已是破敗不堪,哪怕未來仍然混沌不清,哪怕“江歌案”、“杭州保姆縱火案”、那些“扶不起來的老人案”仍然在身邊上演,但:

即使被騙,我依然選擇相信善良;

即使困惑,我依然選擇相信善良;

即使委屈,我依然選擇相信善良。

因為,善良,才是一個人永遠不會衰舊的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