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電影觀後感悟及點評影評最新【5篇】

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 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20xx年獻禮祖國70華誕的電影《攀登者》就是講述以上的事件,而關於觀看《攀登者》電影的觀後感悟,小編準備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攀登者》觀後感悟【1】

影片情節感人,壯麗的雪山景色,特技效果震撼,特別是許多俯拍的懸崖峭壁鏡頭,恐高症患者只怕會當場死去。登山過程中頻頻遭遇暴風,冰裂,雪崩等致命危機,多次命懸一線,充滿了嚴酷的現實與生死的挑戰,讓人跟著不斷神情緊張。

原本我以為是那種單純的熱血勵志爽片,強行主鏇律,其實不是,沒有一味歌頌勝利那么膚淺。

故事基本分為幾條線,吳京章子怡的愛情線,吳京張譯的兄弟線,還有張譯井柏然的前後輩的情感。有衝突,矛盾和爆發,有兩代攀登者多年後再次面對同樣的處境,選兄弟還是選相機這一殘酷問題時做出不同的選擇,體現出關於個人情感和家國信仰的取捨。

當然缺點也是有一些,我感覺可能時長原因,前面一直展現各種困難和不同人的犧牲,結尾登頂的時候有點倉促,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某些畫面聲音和口型對不上,看得有點彆扭。至於很多人吐槽導演不行,我覺得見仁見智吧,還沒看過怎么能有成見呢。

最後字幕的地方有彩蛋,一定不要錯過。放出的是當年真實登山者的影像,有許多和影片中一樣的場景,看得出還原得比較真實。

裡面的人由於長期在高海拔地帶,全都嘴唇乾裂,臉龐黝黑堪比黑煤球(我這樣說不太好,但確實是),但是眼神明亮,笑容質樸,他們有著那個年代的人獨有的魅力,純粹,執著,勇於犧牲。那些真實場面絲毫不亞於電影帶給人的震撼。

也許在歷史的限定背景下,在那個特殊年代艱難時期,的確有”當驚世界殊“的氣質和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過於遙遠而疏離,甚至不敢相信,但恰恰是這些故事要讓年輕人看見的理由,它讓大家知道曾經有那么一群人如何用血肉之軀迎戰狂風暴雪,一步步站上世界之巔。

中國是一個具有攀登精神的民族,何為攀登者,那是一種不屈從命運的力量,新中國70年,我們國家一代代的中國人,都是在這種力量支撐下,前赴後繼有了一批又一批的攀登者,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還有就是集體團結的精神,1960年和1975年兩度登上珠峰的英雄,他們的背後何止千百人的努力,第二次登山更是體現了這一點,有測繪,氣象,後勤,攝像等等多個部門的保障,這裡沒有個人英雄,而是背負了國家使命,凝聚了集體力量的勇士。

山就在那兒,只管繼續攀登吧。

章子怡在片中挺出彩的,演技依舊爐火純青,面對風雪的洗禮依然英姿颯爽,非常能吃苦。吳京跟她告白的那場戲,既文藝又浪漫,她死的時候是很大的淚點。

《攀登者》觀後感悟【2】

攀登珠峰與核試驗對於人類發展並沒有起到推進作用,把它們放到一塊來說,發現它倆有一共同點:人活著便是為了掙口氣。

這口氣太難掙了,為了這口氣太多人犧牲,太多妻離子散,太多太多。但是他們有退縮嗎?沒有。很多人看到有吳京在的電影,就覺得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沒有錯,有多了解中國的過往,必然會愛中國更多些。而且不僅僅是愛國主義,是人性,人性即能黑暗到一定地步,亦能光輝到一定境界。

中國是一個在苦難中壯大的國家,拿命搏才有今天的輝煌。人會不惜命嗎?不會,但他們知道有比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們去做。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8844.43米,國際上最後採用了中國標準,用命換來的數據,終於把這口氣給掙著了。

脫離歷史背景,單看這部電影,如此選材,必然得與惡劣天氣對抗,假如單單是要宣揚所謂的愛國主義,大可以選擇相對舒適環境的題材,唯有這生生不息的愛國精神吸引著這幫擁有赤子之心的人,這珠峰精神,不就是中國精神嗎?

現在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傲立世界,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像登頂隊員這樣強大的靈魂支撐。我們的國家沒那么完美,但又有哪個國家是完美的呢?有問題,去解決,去完善。

最後,向每一位“攀登者”致敬!

《攀登者》觀後感悟【3】

說來也很巧,20xx年在西安培訓的時候爬過一次“雪山”,記憶中的那座山叫太山?因為當年爬那座山給我留下了太多的陰影,在今後的將近四年的時間了就再也沒有接觸過山之類的活動。而四年後的20xx年正好有機會去了一趟西藏,這次西藏之行又讓我重新爬起了雪山(那座山的名字我也記不太清楚了),可能是因為山下有解放軍吧,才給了我這次爬山的勇氣。這次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腳下開始爬山的,可能因為爬的時候太興奮了吧,當時並沒有感覺到太多缺氧反應。

但晚上回到賓館後,吃飯的時候缺氧的反應就越來越劇烈了,頭開始又暈又疼,晚上也因為缺氧而導致睡眠很不好,在第二天醒來的時候,頭疼得感覺要炸掉,最後不得不吃藥;據說劇組拍戲的時候也在西藏那邊拍,真的很敬佩。再說一下那邊氣候,據說西藏二月份的時候,那邊氣候是真的冷,有的路都要被封掉。雖未親身經歷過西藏的冬天,但經歷過西藏的七月份就知道冬天的冷是真的難以想像的,例如:我當時爬完山後,因為踩到泥坑中,而不得不導致自己去從山上融化成水的河流中洗腳,本來覺得不會太冰冷,但我腳放進去的瞬間就後悔了,真的太冰冷了吧。不過山上的景色真的很不錯,登的過程中真的值了。

更巧的是這周一,我被領導辭退,正好有一周的時間無所事事,然後失意的我逛B站,看到這個《攀登者》主創見面和放映活動,就不抱太大希望的報名了,沒想到被選中。之前的一些“雪山”和西藏的經歷吧,讓我對這部電影的題材特別感興趣。可能最近經歷的挫折比較多吧,自己的淚腺就很發達,在看的過程中幾經淚目,並且提心弔膽、咬牙切齒地為劇中的人物生命安全擔憂。劇情就不劇透了,在看的過程中就覺得這次票房又穩了,啊哈哈哈哈哈哈。emmm...放映後的主創見面會,對吳京路轉粉,感覺劇外的吳京更親切隨和,沒有一點大牌的感覺;劇中的吳京有點超神,可能劇情需要吧。

《攀登者》觀後感悟【4】

一部登山片子大家肯定都知道登上去了,只能劇透人物走向了咯。標明了有劇透,點進來說我劇透就沒意思了咯)超級開心能參加b站的點映會提前看到了攀登者這部影片!!整部電影雖然主鏇律較重,但是還是把整個故事完整的展現給觀眾,能夠震撼感動到觀眾。我旁邊的漢子和姑娘們哭的稀里嘩啦的。

影片上半部分就我個人而言哈感覺節奏有些不大對,省略或者著重的地方有些不太妥當,但是到了後半部分感覺慢慢的出來了,人物的性格逐漸開始顯露。在這裡我真的要表達一下對張譯老師的愛意,他的角色真的是這部電影裡最飽滿的一個角色,人物性格的塑造與變化是最完整的一個。我最感動的點就是他開始哭的時候qaq,超級帶動我,完全忍不住。當然章子怡的演技也沒的說哈,一開始演一個少女完全不出戲,在她所能發揮的空間裡完成的很好。吳京演的也很出色,雖然還是有點戰狼的感覺,大家可以數一數他在電影裡飛撲了多少次哈哈哈。胡歌啊井柏然啊陳龍啊大家的演技都挺不錯。至少讓觀眾感受到了當時登峰的困難,大家的決心。井柏然角色李國梁的死從電影開始就有在鋪墊。倒是章子怡飾演的徐纓的犧牲讓我措手不及,原本還以為她與吳京扮演的方五洲的愛情會是he.......不過犧牲了倒是令人更加深刻。

然後當然不足之處還是有的,稍微我覺得缺少一些當時那個年代的特色,沒有與當時的背景太融合。其次bgm真的太多了哈哈哈哈哈哈,沒有背景音樂的片段太少,而且都是那種氣勢磅礴恢弘的音樂,有種強行將觀眾帶入愛國感人的情緒,會有點疲憊。最後參演人員也挺多的,主要篇幅都在主角身上,配角們的刻畫就稍微欠缺了些。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也是國產片裡的佼佼者了,能感動觀眾,講好故事,值得一看。

《攀登者》觀後感悟【5】

首先,《攀登者》不是紀錄片,所以,不能用“歷史真實”來評判。對於歷史素材,劇作有沿用、也有取捨,更有很多虛構,比如歷史上1975年那次登頂是比較順利的,但為了電影的戲劇性,對這次登頂做了一波三折的重新演繹,加入了大量細節和誇張,前後三次沖頂,有挫折,也有犧牲,盪氣迴腸,這是電影吸引人必須要有的,關鍵是能否邏輯自恰。

其次,應該說頗為意外的,《攀登者》並不那么刻意煽情!至少,和這個極易煽情的主題相比,電影在大部分時間內的表達都還是內斂的,人物情緒沒有故意大幅度誇張,儘管也必然會用到慢鏡、配樂等手段,不過大體上還是在以一種驕傲,但不誇耀;凝重,卻不賣慘的狀態進行講述。總體來說,電影完成度OK,劇本良好,演員的表演、攝影、服化道都是加分項。

1960年和1975年前後兩次登頂珠峰,前一次作為故事背景出現,所以,僅用回憶的方式交代,但短短几分鐘,畫面信息非常豐富,《攀登者》的開篇完全打五星!在最多20分鐘的時間裡,就建立了整個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無論是細節還原,還是當時人們的心理狀態,剪輯迅速、信息量十足!開篇的飽滿和跌宕,甚至讓人產生“沒看夠!是不是有點兒太快了”的感覺!不過,這種對比之下,後面第二次登頂的濃墨重彩,就多少顯得有些拖沓了……

《攀登者》上映之前,人們的主要期待都是在“演員陣容”上,這一點,確實是“名副其實”,每個人的表演都很出彩。

最出彩的肯定是張譯飾演的曲松林!

吳京的方五洲也非常棒,他自己也特別努力,甚至拚命,但這個角色相對於曲松林來說,身上的矛盾衝突沒有那么尖銳,人設也更加完美,所以,可能就不如將戲劇衝突集於一身的曲松林那么打眼,讓人印象深刻。當然,這種對比不過是毫釐之間,關鍵是兩個角色之間相知相惜、又相愛相殺的兄弟情太耐人琢磨了!

喝酒那場戲裡,方五洲一句“你會選擇殺了我么?”曲松林一句“完成任務後,我會下去陪你”,將兩個人的性格和生死時刻的決斷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唏噓不已,也由此埋下了最後和解的伏筆。如吳京在採訪中反覆表達過的,兩人拍攝時完全沉入了角色中,甚至脫開了劇本,彼此間情緒的對撞和互相成就,讓這個片段華彩萬丈!

另一個讓人拍案叫絕的片段,是兩人最後的和解,只有一個擁抱,只有一句“兄弟”,卻讓畫面產生了極強的衝擊力!就像點映當天,張譯在回答我提出的關於對“兄弟情”的理解時回答的那樣,最簡單的動作和語言,反而最有穿透力!這也是我對這部電影在處理兩人關係時,最為激賞的一點,隱忍和克制的表達,力道遠勝於煽情!

所以,不得不岔開一筆說下劇中三條明確的感情線——

李國梁&黑牡丹:這是處理最到位的一對,微妙的互動、暗生情愫、不知如何表白的羞怯等,都很戳人【插一筆,曲松林那句“我不是針對你,是……珍惜你”,一句話就把曲松林十幾年的不甘和期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兩人悲劇性的結局相當令人動容,影片也在此時達到了一次情緒釋放的高峰,曲松林和方五洲的和解到此也順理成章。李國梁這個角色很豐滿,包括主動要求承擔沖頂任務時“我們不能永遠生活在你們羽翼之下”的表達,可以說擲地有聲!

某種程度上,李國梁這個形象是曲松林在20xx年之後的鏡像,他用自己的選擇回應了曲松林當年對方五洲的心結,算是一次穿越20xx年的回答,由此也反證了方五洲當年的選擇無誤。

楊光&趙醫生:這一對的表現更為含蓄些,戲份也相對較少,雖然大機率也是悲劇結局,但電影裡確實沒有明確表達。不知道是不是劇本本身就這么寫的,他們之間情感的表達途徑,如果以苛刻的眼光考量,多少有點兒問題——以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沖頂珠峰的專業性為代價……當然,全片最大的彩蛋也在這裡,一定要看電影結尾的字幕哈!

方五洲&徐纓:這是電影最著力刻畫的一對,全片也是以徐纓的旁白為開篇,最大的煽情點也是在兩人之間……但這也是最大的問題!或者擴大點兒說,是香港商業片煽情部分的通病吧。

其實可以感覺到章子怡在努力降低人物情緒表達的烈度,可因為情節設定,還是承擔了電影的主要催淚點【很可惜並不怎么成功】。電影中情緒化的表達基本都放在這對身上,特別是冰塔林一段更是浪漫化演繹的極致【已經基本不考慮客觀可行性了……】章子怡的表演是交足功課了,但徐纓的人設並不討喜,因為浪漫和煽情必然影響影片客觀和內斂的整體情緒,大概有點兒非戰之罪吧!

再次,作為高概念特效大片,冰雪的CG效果是相當不錯了,點映那天,北京高達31度,可看著電影畫面,還有些瑟瑟發抖。北坳紮營夜遇大風,是很長一段動作+特效的夜景戲,也是徐老怪擅長的……“玄幻”!一瞬間,武功高手既視感,畫面漂亮、剪輯凌厲、緊張刺激,但就是和整體的風格有些脫節……作為商業電影,總要讓大家看得爽才是,所以也屬於避免不了的部分。

一個小細節——方五洲在劇中為了挽救攝影機而被雪崩壓在下面,被刨出來的時候,大家都以為他死了,急救後,他一下子重新甦醒,說“我剛才……歇了一下”。那個場景,看過《戰狼1》的朋友們可能都會一秒鐘穿到當時冷鋒被地雷爆炸波及,幾乎死掉的畫面里!十幾年過去了,冷鋒變成了方五洲,而吳京還是那個吳京,有心的話,可以做疊畫,相當有穿越感。

極少部分畫面的剪輯有點兒問題,轉場突兀,甚至感覺跳畫面;服化道的年代感加分,配樂也恰到好處,最後隨著字幕響起的同名主題曲,非常有感染力!所以說,電影主題音樂,該大氣的時候就得大氣磅礴,技巧再好、再創新,但和電影的整體調性不搭,那也是費力不討好!正道而行不代表不會技巧,而是不需要使用技巧,因為“適合”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說兩句導演。

雖然看到過不止一次對李仁港過往出品影片的爭議,但我其實根本沒看過他以前的電影,所以完全沒有相關認知,也就談不上先入為主。僅以《攀登者》而言,李仁港交出答卷不僅是及格的,而且是可以達到良好的。他能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把稍不注意就會滑向煽情深淵的主題,以相對克制的狀態表達出來,這一點是挺不容易的。要知道,深入人心的理念,不是靠聲嘶力竭的叫喊、口號式的重複,而是在不動聲色間紮根內心的。

總之,《攀登者》整體流暢,該有的對峙、浪漫、情緒爆點、一波三折、反轉、加分的小細節、最後的升華,一樣不缺,總體可以打四顆星!最後一顆星,給我的冬粉濾鏡!對,就是這么任性~~~

很慶幸自己在參與此次超前點映前,就已經買好了《攀登者》從點映到正式公映的四刷電影票,這部電影何止值得看,它是值得一看再看!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對英雄的崇敬、對信仰的執著、對祖國最深沉的愛,也許就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感覺不到,卻無時不在!

此生無悔入華夏 千古高風說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