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觀後感5篇:此生為師,終生無悔

20xx年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正式上線各大影院,而《一生只為一事來》 十九歲的支月英懷揣夢想來到大山深處支教,被以董大山為首的頑劣孩子處處作對,以及鄉親們的漠視教育,讓支老師灰心離去,幡然醒悟的孩子們一路追趕。 幾個孩子最終截然不同的命運走向,兩代學生的悲歡成長的故事。而關於觀看《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的影評以及觀後感,小編準備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影評【1】

今年教師節,被強制看一部關於教師的主鏇律電影。用這種方式給我們過節,心裡本來有點憋氣,好在看完電影后感覺還行,收穫了不少感動,我也借電影順便回憶了一下我的青春歲月。

相信看了電影的觀眾都有一個感受,那就是故事真實感人,教師支月英精神偉大,有些段落也著實戳中了觀眾淚點。可惜電影劇本太粗糙,導演水平太爛,很好的一個人物題材被他活生生拍成了一部人物先進事跡宣傳片。如果給電影評星的話,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將星打給電影中故事的真實人物支月英老師而不是電影本身。

當然,因為人物真實,事跡感人,電影也有不少亮點的。比如孩子們的表演非常不錯,有些段落設計也挺有新意。比如支老師上課落水事件後,村民到學校找支老師的麻煩,這種設計既真實也合理。還有個段落表現支老師騎機車帶學生學習資料路遇大山的設計也不錯,尤其是當支老師在大雨中用盡全力推著壞了的機車向山上艱難移動時,這個鏡頭很好地與支老師獨守山區學校的人生之路象徵契合,艱難困境中更能體現出主題人物的精神博大。這讓我想起伊朗阿巴斯電影《隨風而逝》里的最後一個鏡頭,男主開著汽車朝山頂上爬去,半路因為動力不足倒溜了不少路,最終汽車經過努力還是爬到了山頂,這裡很好地表現了伊朗人民艱難處境中的頑強生命力。類似的鏡頭經驗中國電影導演也有偷學到的,經典國產影片《萬箭穿心》中顏丙燕飾演的女主在電影最後與情人開著一輛破麵包車,剛發動就拋錨了,顏丙燕下車踢了車一腳,然後推著麵包車發動起步最終絕塵而去。該鏡頭落既突出表現了女主潑辣幹練堅強不屈的性格特點,又喻示著女主新生活的不易與艱辛,平凡人物不屈的性格特點和意志品質也那一踢一推的動作中得以完美體現。《一生只為一次來》電影中,支老師雨中推著機車艱難前行的鏡頭雖然表現得不夠完美,但至少能讓我感到導演像經典段落致敬的態度。

影片讓我最眼前一亮的還有兩個細節的前後呼應,一是支月英負氣離開的路上偶遇一個放牛娃,放牛娃說爸爸答應讓他讀書給了支月英很大的觸動。這個情節設計非常到位,達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功效。電影前面部分,導演就用了孩子幾個遙望學校的近特寫鏡頭和背面鏡頭做了鋪墊,所以並不突兀。可惜,本來一個很好的起承轉合點,觀眾和影中人物共鳴中好不容易醞釀出來的情緒,被後面的表達設計稀釋了,隨之而來的幾個學生追上來與老師重逢的升格慢鏡頭加上煽情的音樂顯得無比俗套又無比做作。

無獨有偶,影片後面,支老師送給大山一個禮物,就是一盒玻璃球。玻璃球是小大山用來跟夥伴為支老師是否會留在學校而下的賭注。這個物像看似平凡卻蘊含複雜,既有師生情誼的見證,又凝集了老師精神的偉大所在,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設計。可以說,這盒玻璃球的功能象徵可以與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里男主多多從放映員埃弗雷多那裡得到的那盒膠片相媲美。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的《一生只為一事來》導演不懂得適可而止,硬是用許多多餘的閃回段落和升格鏡頭將一部好電影拍成了懶婆娘的裹腳布。

從《一生只為一事來》整部電影來看,導演明顯想拍成一部散文詩樣的電影。但因為能力有限,導演根本駕馭不了跨度長的人物傳記,也沒弄清散文電影的特點和本質,因而就出現影片前半部分尚可後半部分臭長的虎頭蛇尾之作。影片從編輯、演員選角開始,服裝化妝,到後期剪輯都有問題,導演的責任當然更大。導演犯了中國導演普遍犯的通病,就是心中詩意泛濫,節奏迷失,很多地方為了抒情而抒情,完全忘記電影需要故事來支撐的屬性,更忘記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這一本質。此外,導演也忽略了電影作為一門藝術的含蓄感,什麼都展示出來結果吃力不討好,電影表達過於直白因而失去了電影本該有的朦朧美!

不得不說,我們中國導演的門檻太低了,什麼人都做導演,結果一個個浪費了大好題材。就師生題材電影來說,我們完全可以向經典電影《天堂電影院》《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詩社》等名篇學習。其實,中國也有不錯的師生題材電影,關於老師和學生話題的電影很多,從比較早的主鏇律電影《鳳凰琴》《美麗的大腳》到最近《青春派》《老師,好》等,這些電影雖然都具有現實的影子,但從藝術表現力上都沒有做到經典的文本模樣。在我看來,此類題材拍得最好的是《草房子》和《紫陀螺》,這兩部影片都具有樸實無華的外形特點,但又都具備徹人心扉的品質,可以說,是兩顆被埋沒了的珍珠。此外,早期的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和陳凱歌的《孩子王》《和你在一起》也都不錯,在某些方面都具有佳作特質,但離經典還是有點距離。這裡有一部關於教師題材的電影不能不提,就是蔣雯麗主演的《立春》,該片的角度不是展示師生關係,而是側重展示一個普通教師的上進和追求夢想。雖然該片不能算師生關係題材之列,但它的藝術成就卻是非常高的,是中國電影史上一部繞不開的經典之作。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一生只為一事來》這樣的電影是不值得費心去寫影評的,還不如藉此影片為引子,讓我回憶一下我兒童時代讀書時的那個歲月也好。

因為《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故事發生在我們家鄉江西的緣故,加上我們70後念國小時正好也處在電影中的那個時代,所以我對裡面的場景和故事有著非同尋常的親切感。然而我們那時的真實生活沒有電影中的那么美好。事實上,我念一二級的環境比電影中要艱苦得多。記得我們一二年級只能坐在同一間教室里,左邊兩排是一年級孩子,右邊兩排是二年級。老師真是既當爹又當媽,每天忙得不亦樂乎。我現在都無法想像我們在那樣的合班教室是怎樣集中精神聽課的。那時,我們與老師的關係沒有電影中的溫情,我們那時怕老師怕得要命,對老師搞惡作劇是絕對不敢的。儘管如此,我們的課餘生活卻也相當豐富,女生玩跳皮筋,男生打紙拍子或者用小刀在泥地上玩滅國遊戲。《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中小夥伴們彈彈珠和用竹籮抓魚也是我們的經常活動。與電影中一樣,我們那個時代讀書有留級說法,考試不過關就留級,於是每一年都有輟學的學生,原因有很多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經濟苦難。也許是類似的悲劇太多老師不可能照顧得過來,我們當年並沒有聽說過老師幫助哪個學生的故事。現實中,我從小到國中,沒有遇到過愛心滿缽的好老師,我印象中的老師都很兇,而且都是勢利眼,只喜歡學習好或者家庭有背景的同學。國小四年級時,我因為摔斷了手,在家裡休息了兩個禮拜,結果數學落下的課再也沒有能夠補上,以致我的成績一直被數學拖累,那時我多么渴望老師能夠幫我補補課呀,可惜那只是夢想而已,這也足夠反襯《一生只為一事來》電影中的支老師偉大。

與老師對我們的忽視甚至相比,相反,我們那時對老師則是真誠地熱愛。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同學都以幫助老師幹活為榮。記得五年級時,我的語文老師在家裡幹活被石灰燒傷腳了,數學老師立馬忽悠我們捐款,然後組織全班同學到語文老師家裡看望。現在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經歷,我們那個時代,因為誘惑不多,思想單純,做一個好老師其實並不難,只是我不夠幸運沒有遇到而已,相信其他地方好老師還是有很多的。不像現在,想成為一名好老師真的不容易,因為面對的誘惑太多太多了。師生之間的關係再也沒有那么純粹,只是利用與合作的關係。至於教師的境界,“去他媽的,不要害我就行”我想這就是當下很多教師的普遍心態!

然而,從小到大,我們對老師的感情永遠是敬畏和崇拜的。古訓說得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到我自己也終於成為一名老師以後,我深深體會到,雖然做一名支月英那樣的老師很不容易,但一般的老師普遍還是不錯的。不管怎樣,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教師崗位上的,不管老師當年對你如何,我認為該老師的精神都是值得稱道的。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有句台詞說得好“只要心中藏著一條下山的道,就誰都擋不住他。”我想一個老師能夠堅守,那是因為他一定有一種作為教師的情懷,你暫時不理解,那是因為該老師不屑於表達而已,但我相信每一個教師心中對孩子們都是滿懷希望的。不是因為有了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有希望。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中支月英的精神告訴我們,十年種樹百年樹人,沒有偉大的事只有偉大的人。這也許是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給我的最大的收穫。

此生為師,青春無悔!

《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影評【2】

看《一生只為一事來》的時候,竟然掉了眼淚。我自己也有點意外,半輩子電影看下來,我早就是一個心腸冷酷的專業觀眾。類似《唐山大地震》《山楂樹之戀》這種,電影內外,全中國大概流了有五噸眼淚,我也就是聽別人哭哭。

而《一生只為一事來》這樣的電影,老實說,也不是我的菜。因為我不喜歡煽情,不喜歡勵志主題,而要在影像的意義上去挑剔這部電影,更太容易。比如,整部電影的年代感單薄,年代符號也簡易,劇情設定和起承轉合基本套路,主要演員的聲口和表情也相當城市。但是,我幾乎是輕易地被這個題材拿住,因為,這些年的中國教師太缺乏影像表現。自《陽光燦爛的日子》後,中國教師的形象基本就被馮小剛給遮蔽了。雖然,馮小剛演的這個胡老師絕對是他個人表演史上的最佳,形神兼備地表現了教師行業的難堪開端,之後的教師影像,基本就在胡老師的光圈裡搖擺,傳達一種溫和的無能,色厲且內荏,以及猥瑣的體面。

而隨著這些年教育被各種蠶食,影像中的教師或者成了“瘋狂老師”“麻辣老師”,或者就成了“恐怖老師”“人偶老師”。我們幾乎忘記了,少年時代,我們遇到的老師曾經多么親切,他們曾經就是我們的左鄰右舍,我們的父親母親。這就是電影《一生只為一事來》的意義,編導用相當樸素的鏡頭帶我們回到過去,重新把我們童年時代的老師還給我們。

電影開頭恰好是我們20世紀70年代初出生的人上國小的年代,背著行李的支月英從城市來到大山,我想到了我自己的國小語文老師金感芳。她在和支月英一模一樣的年紀成了我們的班主任,而少年時代的喜歡,常常就用惡作劇的方式表達,雖然我們沒有像電影中的小男主一樣給老師吃巴豆來逼她離開,但我們也把自己最喜歡的老師氣得眼睛出血。

老師眼睛出血住院,跟電影中的孩子一樣,大家突然意識到了老師的珍貴。我們把兩分五分零用錢拼湊一起,給老師買了四個雞蛋,一路像捧著玉璽一樣護送到醫院。可惜醫院不讓我們一群人進去,我們就爬牆,跌碎了兩個雞蛋,當時的心痛到現在還歷歷鮮明。看《一生只為一事來》的時候,因此就一直交織著我們自己的記憶,到後來,你就完全不覺得它是一部電影,雖然有那么一個時刻,比如支老師和學生如意一起睡在黑暗的學校宿舍時,電影給了一盆紫色花兩秒鐘的鏡頭,當時我想到了《晚春》中被原節子凝視過的花瓶,導演可能並不知道或記得小津有過這樣一個鏡頭,但是,《一生只為一事來》中三次出現的花鏡頭,讓人覺得,在電影的意義上,最樸素的表達就是最高級表達。

當然,《一生》還遠沒有那么高級,編導的手法幾乎老梗,支老師的每一次困難,都表現為跌倒和爬起,矛盾和矛盾的解決,也都是橋段。好在,江西大山裡的風景是樸素的,千年月色是樸素的,溪水是樸素的,導演也難得地沒有把這部電影做成江西風光片,樸素的天地,才釀造真正的日子。也是在那樣的歲月里,我們和老師一起經歷風霜,共同成長。電影結尾,有一個很不起眼的細節,成了大老闆的小男主把過去同學召集一起坐在教室里,給支老師一個意外。日子過得最辛苦的如意,一直輾轉各個工地謀生,帶了老師寫給她的一疊信來,說,老師,這輩子能遇到你,就一點都不遺憾了。這個演員不漂亮,但是特別情真意切。想起我們國小三十年聚會,每個同學,看見過去的老師都哭成一團。

因此,《一生只為一事來》最好的地方就是,全片沒有去表現支月英的學生多么有成就,也沒有去強力表現支月英的付出多么感天動地。這部電影終極要講的是,所謂教師,就是那個在幾十年歲月里,種樹成林的人。對一個民族的情感呵護,才是教師最深沉的付出。黑澤明的《裊裊夕陽情》里,老師和過去學生聚會,大家各自耍寶,看上去情商不太高的學生表演報站名,他一直站在那裡報,特別呆萌的樣子,時間久了,就有一種感動,最好的師生關係就是這樣的吧,面對老師,每個人都重新獲得回到童年的能力。而一個民族的童年能有多長,就看這個國家的支月英有多少。

《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影評【3】

《一生只為一事來》這部電影的英文譯名是:She Lights up the Mountain。“她點亮了這座大山”,這句翻譯文藝而又準確地描述了支月英老師的奉獻。 十九歲的年輕老師支月英來到泥洋國小支教。可村里頑劣的孩子大山得知這個訊息後卻表示,即使來了新的老師,也會像之前的陳老師一樣受不了山裡的條件,哭著下山的。

可是最終支老師就像泥洋的青竹一樣,在大山里扎了根。 董支書帶著支老師參觀教室的時候,大山輕蔑地說“怎么樣?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樣?”然後又嚮往地說“城裡的學校有單雙槓,學校里還有樹呢!”董支書便自豪地說“我們這也有樹,我們這也有花,滿山的野花,好看著呢!”

董支書對於泥洋國小的堅定的熱愛和自信,看了令人心生感動,無比動容。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教育、對學校充滿自信,相信教育和知識的力量是偉大的。 支老師在回宿舍的路上,停下來抬頭看了一眼夜空。鏡頭在天空停住了兩秒鐘。可這短短的兩秒鐘,卻能給我的內心帶來震撼。從來沒有看過如此乾淨純粹的星空,黑夜黑得純粹,夜星亮得放肆。

支老師也笑著說“這兒的星星可真漂亮。”在這樣美的環境中,連蟲兒都不敢大聲叫。不由得讓人聯想,大山裡的山是綠的,水是甜的,小孩子是美的。簡樸的環境造就質樸的人,但正是因為小孩子的內心質樸純粹才更需要知識的存在。大山裡的交通與信息溝通都不如山外發達,許多人甚至幾十年都沒走出過大山,他們的眼中只有連綿不絕的山和需要解決的溫飽,認為山裡的男孩子能掙錢就行了,女孩子會幹活能嫁個好人家就行了,讀書的事情不重要。 在那個年代,支月英的存在就像是一個在前方封閉的山洞中奮力開挖的人。在她之前或許有很多人舉起鋤頭砸向閉合的前方,但是他們都沒有堅持下來。 有一名叫如意的學生讀書很認真,她很熱愛讀書。在有一天如意缺課沒來學校時,支老師在大山的帶領下去到了如意家。去如意家的路十分難行,從傍晚走到天黑還沒走到。大山說,山上的人都慢慢下遷了,但是如意的母親生病了,沒有搬遷。可是如意每天還是第一個到達班級的同學。因為如意熱愛讀書,就像董支書所說“若是心裡存了條下山的道,那就什麼都擋不住她下山的路。” 大山一直不信任支老師,認為她教不了多久,不僅處處與她作對,還在她的飯菜里放巴豆,把她最喜歡的紅色筆記本扔進廁所,在她的窗外放稻草人嚇唬她。直到支老師在如意與大山的陪同下,翻山越嶺地走了17家,一家一家地勸說那些家長,讓他們把孩子送去學校上學,大山才對支老師的印象有所改觀。在回來的路上,如意的脊樑挺得比以前更直了,連辮子也甩成了一首歌。大山心中對於這位新老師的偏見少了,多了一份敬意。 支老師離開時,她站在隨風飄蕩的狗尾巴草中,回頭留戀地看著,這時,一個奶聲奶氣的聲音在喊“支老師”。原來是那個牽著牛的小孩子,他來告訴支老師,他的爸爸同意支老師的話,打算讓他過年之後就去學校讀書,他給支老師保證,他會認真讀書。

小小的孩子,用勁全力地喊出來這些話,大山裡的風兒和野草野花也會感動落淚。支老師之前翻山越嶺地走訪,秉著“一個都不能少”的信念,去確保儘可能多的孩子能夠得到教育,雖然當時只有兩家含糊其辭地說會讓孩子去讀書,但在之後肯定會有更多的家長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這就是支教的任務之一。大山深處的許多孩子,因為家裡貧窮無法讀書,但也有一些家長會讓自己的孩子去讀書。或許只是讓孩子去學校認識幾個字,這就需要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負起責任,勸說家長讓孩子接受教育。支老師的勸說改變了大山裡的一些家長對於讀書的偏見。 後來,那個喊著“大山報仇,十年不晚”的孩子考了全鄉第五,走過小河大喊“快樂”的如意考了全鄉第三,但是如意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沒能去讀國中。支老師陪著如意在山坳里坐了一宿。那晚的月亮特別亮,亮得沒人捨得哭。 大山大學畢業後回去看望支老師,這個時候的支老師已經變成與泥洋人民無二的一位教師了。她已經變成泥洋的毛竹,深深地紮根在了泥洋。那片留給畢業生的山坡已經栽滿了樹,那個最頑劣的孩子董大山已經走出了大山,那個曾經的“大姐姐”已經變成了泥洋國小的老教師。

她點亮了這座大山。支老師不僅改變了江西邊遠山區裡的人們對於教育的態度,她也用一顆熱忱的心和堅定的信念,軟化了一個頑劣孩子的心,使他能夠走出大山,成為一個成功人士。 支老師說“我們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看到了希望。”她說,“再黑的夜,只要我們抬頭就有月亮。”

一生只為一事來,教師只為教育來。

《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影評【4】

我是鄉下長大的,我的父母都是鄉村教師,來看這個片子後感覺心裡挺不舒服的。中國有很多很多村校好老師,卻因為缺好的編劇和導演沒辦法把故事說出來。

1.細節處理不夠真實。一處是河邊狗一下在對面,一下在這一面。還有一處是小馬過河,我是村里長大的,我們村里孩子沒有過不了河的。更何況有大石頭。支老師落水,水很淺,只要站起來就可以了。學生都在救老師,老師卻躺著不動。八十年代的城裡人再脆弱也不至於掉淺水裡站不起來。狗是游泳好手,不會淹死。村里孩子不會說自己村的醫生是赤腳醫生。這個概念我們鄉下孩子不懂,我們和尊重老師一樣尊重醫生。

種的樹,太密了,長不大的。

羅如意媽媽一個農村大媽,紋眉很精緻。

2.刻意煽情。很多地方沒有尊重觀眾的感情脈絡,逐步鋪墊。支老師離開,就靠女同學的一次咆哮流淚,就讓大山覺悟了。浪費了一個非常好的煽情點。

說下我童年的幾個片段吧。

我表哥是在山頂教書的老師,只有三個年級,大概二十個不到的學生,春天筍會從教室里長出來,冬天孩子手上都是凍瘡。學校沒有自來水,水要靠老師自己挑。學生覺得我哥工作辛苦還要挑水太累,三年級的學生就每天早上起來主動幫哥哥挑水,這個傳統一直延續。

山上沒有完整的操場,城裡人捐的足球不能踢,一踢就沒了,哥哥就帶著孩子們縫沙包,上課的時候就丟沙包,丟沒了也不可惜。

四年級,孩子們就要去山下讀書,我爸媽的學校里。山高路遠,得住校。因為還小,會尿床,我媽媽每天下課時候就跑宿舍去摸床鋪,把尿濕的被子悄悄拿出來曬。

村里人感謝老師,每次到了季節都會送一些自己家種的菜阿水果阿來,每次都和我爸媽說,孩子不聽話,就打,我不心疼,只要肯讀書,怎么打都沒關係!

所以,我們小時候讀書不認真,是要被打手心的,並沒有覺得老師是什麼體罰。

《一生只為一事來》觀後感影評【5】

只要心中藏著一條下山的道,就誰都擋不住他。

好的電影總會給人帶來非同一般的震撼,給人非同一般啟發。讓人久久不能忘記,他會深入人心來回飄蕩。這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真實。生活就是這樣子的,或者說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就是這樣子的。樸實而平淡的場景,卻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竟然想起了自己的國小老師和中學老師,我找到了他們的影子。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一直覺得,老師應該是個有情懷的職業,他離不開道義也離不開愛的傳遞。從小到大都知道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的成長會起到莫大的作用。看完這部電影后,支月英老師的身影一直未能在我腦海中散去。她不顧家人反對,遠離家鄉,來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國小,成了一名鄉村女教師。默默地教書,一代接一代,也熱愛自己的學生和事業,為此奉獻一生到底。她真的是《一生只為一事來》。她在一個看不到光明到處都是問題學生的鄉村國小支教,從一開始的她就選擇用真心真誠面對孩子,對待他們的錯誤,她選擇感化,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做錯了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無疑,孩子們是幸運的,碰到這樣慈母般的老師。

鞏漢林老師演的董支書為人樸實、善良、樂觀,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大山裡的孩子們得到更好的教育。可是由於深山的條件實在太差、太苦,苦於現狀卻無力改變是他的真實寫照,但是支月英老師的出現帶給了他希望,他成為支月英老師教學理念的堅定支持者。說到這裡又讓我想起一個老套的問題,關於奉獻於收穫。有的人總是奉獻多,不在乎個人收穫。我們爸媽那輩人就是這樣。即使他們沒有高樓,沒有豪華的珠寶,但他們卻過得很滿足。有的人在追求收穫,現在的很多人都這樣。這也許是一種進步吧?不好說。

電影情節感人至深,回首我們當年上學那些快樂的時光,也許我們是問題小孩,也許我們並不完美,也許我們成績很爛,功課差勁,但是,只要我們願意相信,堅持熱愛,一直等待,就會有希望出現。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枕,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平凡的一生,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也許正是這樣一種平凡,在如今喧囂繁華、紙醉金迷的環境裡,讓我們更加懂得去珍惜。在我們還年輕的時間裡,學會愛,愛生活,愛身邊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後一個畫面里留下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