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工匠系列新聞專題片觀後感精選三篇|觀《貴州工匠》有感

八集系列新聞專題片《貴州工匠》於25日在貴州衛視新聞聯播播出,其中的工匠精神令我們印象深刻,更讓我們感悟至深。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帶來貴州工匠系列新聞專題片觀後感精選,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貴州工匠系列新聞專題片觀後感精選三篇

《貴州工匠》系列新聞專題片觀後感

《貴州工匠》分別介紹全國技術能手、貴州航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特級技師陳斌;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茅台集團勾貯車間首席勾兌師王剛;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貴州安吉航空精密鑄造有限責任公司鑄造工陳小林;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貴州省安順市茶葉開發中心制茶師王曉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興義供電局電工龍福剛;全國勞動模範、首鋼水鋼鋼軋事業部鍛造工楊延;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鐵五局夾岩水利樞紐測繪員陳利林等。

系列新聞專題片旨在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宣傳貴州工匠先進事跡和感人故事,充分展示“貴州工匠”的專業能力、敬業態度以及奉獻精神。攝製對象為近年來我省湧現出來的全國、省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五一勞動獎章和貴州工匠獲得者,重點選取我省經濟建設重要支柱產(行)業、省重點建設工程中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一線優秀技術工人,在本職崗位上做出突出貢獻,在本行業(專業)取得優異成績的工匠代表。

觀貴州工匠有感

將畢生的歲月奉獻給一門手藝、一項事業、一種信仰、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如果能做到,需要一種什麼精神支撐呢?

工匠精神,我在網上查到的定義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對於什麼是“工匠精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但是有兩個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稻盛和夫、小野二郎、賈伯斯等等這些創造了時代傳奇的企業家,身上都有鮮明的“工匠精神”的烙印。

就在前段時間播出的紀錄片《大國工匠》,它以熱愛職業、敬業奉獻為主題,講述了八位“手藝人”的故事。當我看完大國工匠的宣傳片後,我就會問自己,到底什麼樣的工人,才算是大國工匠。一定是高端科技、一定是獨一無二、或者說一定是奢華卓越的嗎?都不是!他們都是在第一線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們當中有鉗工,有撈紙工,有研磨工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們不是領導,不是富翁,甚至沒有多高的學歷,但他們每一個人都靠著對職業技能的完美追求,靠著對技術的忠實傳承和鑽研,靠著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和堅守,與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為國家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之”“樂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貫之。那些傑出工匠一輩子,甚至一個家族幾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負責宮殿、皇陵修繕的“樣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時間裡,傳承8代,為大清帝國營造了數不清的經典建築。他們正是有著這樣一種信仰,和一種耕耘不輟的愚公精神。

工匠精神讓人領悟: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堅定;不如水,不能曲達。夢想是行動的開始,動力的源泉。空有夢想,永遠是空中樓閣,人生有夢,重在執行。工作,即是實現夢想的開始。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著人生的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工作不僅僅是一種換取物質利益的行為,更是一種生命態度和價值的呈現過程。如何變身為工匠,那就用“心安、心慈、心正、心明、心定、心誠、心寬、心謙”的正道去面對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用“先做人,後做事;先專注,後專業;先增值,後回報;先沉澱,後成才;先有為,後有位”的正念重思成敗,引領生命的新航道。

貴州工匠心得體會

“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一詞,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引發熱議。

舉目已覺千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在現代企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感受著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著21世紀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種種好處,但是我們卻總有一些遺憾,比如說“一粒原子筆筆頭的珠珠”,這看似普通的東西,卻成了我們國家過不去的坎,此刻,我們尤其需要一種由內散發出來的“氣質”——“工匠精神”。

目前“網際網路+”的概念可謂是家喻戶曉,但在“網際網路+”提倡的融合、創新、跨界的過程中難免有急功近利的心態,特別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下中國似乎每個人心中都充滿著浮躁,“網際網路+”的說法仍方心未艾,而“中國製造20xx”又橫空出世。但無論何時,都應當讓更多的中國企業擁有“工匠精神”的內涵和氣質。

“工匠”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水泥匠,瓦匠,木匠等,“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認真敬業、一絲不苟的精神。弘揚“工匠精神”,將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作風。把產品做到極致,這正契合工匠精神的實質內涵,在當下中國並不缺乏資本和創意,更多的是一種匠人精神的氣質。弘揚“工匠精神”將帶動中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

應當說,“工匠精神”其實是一個國家甚至人類社會始終追求著的。不過,會受到買賣雙方需求的制約,假如買方市場是一個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國家,那么提供精雕細琢的產品勢必會引起消費不起的現象,因為精品,必然價格不會太低。

眾所周之,德國是富有“工匠精神”的國家之一,在各種新聞、網站、貼吧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產品,電器、管道等等都號稱是“安全使用120xx年”,甚至有二戰前在中國製造的東西,他們如今寄來需要更換零件的信函等等新聞,“Madein德國”就是質量的保證。因為德國有許多世襲的工人,他們家族世代繼承下來的手藝,他們以嚴謹、認真、細心、負責的態度,不斷打磨、升級、完善自己的產品,享受著這其中的過程。

而與之相反,“中國製造”曾一度是廉價粗糙的代名詞。但如今國家的政府報告中提出“工匠精神”,正是與國家的國情相關聯的。目前,雖然中國人還存在不小的貧富差距,但是大多數人的購買能力和消費水平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相比還是大大提高了,大多數人群已經逐漸擺脫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所以時下才會有各種海外代購、網商等等出現,大眾已經開始有追尋更優質產品的需求了,更多的人喊出了“打造有質量的生活”的口號

如果國內沒有相關精品,勢必出現這部分人群需要去國外、境外購買洋貨的尷尬局面,這無疑會丟失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所以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之下,我們提倡“工匠精神”,才能讓買賣雙方得到平衡,所以這個時候“兩會”精神提倡“工匠精神”,不僅僅只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追求,更是一劑解決現實問題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