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5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下面就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20xx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5篇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20xx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5篇(一)

兩個完全不同人生軌跡和目標的人,兩個在不同極端的人,最後卻成為彼此珍惜視為比生命更重要的人,審訊室裝不認識那段,我覺得是最感動的部分,最直擊內心深處的是那股雙方骨子裡毫無疑問相信,和對對方堅定不移的愛。我相信沒有人能分開他們的,他們是深深的印在了對方的靈魂里的靈魂伴侶,他們有著共生關係當告訴陳念小北騙她的,他成年了時,陳念終於還是崩潰了。因為害怕他會永遠的離開,甚至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那是她黑夜裡唯一的光啊,內心充滿了恐懼,無助,和掙扎。還好最後有一個還算不錯的結局。《少年的你》是我這么久以來看過的最細膩又震撼的電影。

讓我們知道原來這個世界是真的有人,生活在陰溝卻依然在仰望星空。

易烊千璽很棒,從《長安十二時辰》到《少年的你》,讓我們看到了見證了做為演員的易烊千璽在努力成長,也讓很多人看到了他是認真的在做一個演員。而不單單只是偶像。他是青少年的榜樣、楷模,一個正能量的少年!

年紀輕輕便有著異於大多數同年人的成熟內斂,心思細膩。他什麼都懂,可他卻從未抱怨。《少年的你》監製許月珍女士說“他還是小孩的時候受過困難,他好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去攻擊他,所以我覺得他也是懂了那種孤獨之後,眼睛裡才會有那種感情的,有思想,有東西的。我覺得他是一個受過苦的小孩,但他沒有把那個苦加給別人,他能去理解其他人,去感受其他人,他懂得別人的痛苦,我覺得那個是他最可貴的地方!起碼近年吧,他是我見過,最美好的一個少年。”我這些年看著他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來,從開始的不被人看好小孩,到如今被那么多人認可,成為幾千萬冬粉的驕傲,看著他從孩子,到少年,再到如今的青少年!看著他臉上的笑一點點少了。易烊千璽,你做的已經夠好了!你的堅持、努力沒有白費,你做到了,我們也都看到了,我為自己能認識你,成為你的冬粉而驕傲!勇敢的去做你自己喜歡的事,記住你有紙鳥撐腰。希望你有一天能得到你想要的自由!易烊千璽,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後面。你保護世界,我們來保護你。

20xx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5篇(二)

今天,和朋友一起看了易烊千璽和周冬雨主演的電影《少年的你》。

許多人觀影后都在說這是一部反映校園暴力的影片。起初我也這樣認為,但觀影后感覺電影主題的還是在反映陳念與小北少年時純純的愛戀。

幸福的孩子都一樣,不幸福的孩子各有其不幸的遭遇。陳念和小北就是兩個不幸福的孩子。陳念一心一意想要考一個好大學,認為考一個好大學就可以改變一切糟糕的現狀,為了自己走出去,不惜讓小北替自己頂罪。殊不知即使頂罪成功,自己又何以享受的了那以犧牲他人為代價換來的歲月,不論日子本身好壞,都將會被蒙上一層負罪感的陰影,難逃此生。

小北是一個從小缺少愛的孩子,十二三歲父母便不在身旁。從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使小北因為陳念的些許關心與善意的幫助,就對其傾注了自己所有的愛,為了能讓陳念走出去,走出現在的困境,他不顧一切為其頂罪。從理智的角度看是近乎愚蠢的做法,卻在感情的荒原上開出來了一朵絢麗的花。

最終兩個人經歷了歲月的重重磨難,還是走到了一起。影片最後定格在了攝像頭之中小北身影上。小北還是不顧一切的在保護著陳念,愛情經歷住了歲月的考驗,回眸發現你依舊在我的後邊,還是笑著說: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影片在這點套用了催淚愛情片普遍的情節。但又讓我感覺有所不同的是,影片從“少年”這個名詞入手,有一種讓人頓悟其中的美好的感覺。只有少年才會有不顧一切的愛和純純的情。

詩魚此時只想到唐伯虎的那句詩:人不輕狂枉少年。有時我們懷念的不止是少年的時光,更是那時的我們可以為自己所願意的一切而奮不顧身,無所羈絆,肆意汪洋。而再看成年後的我們,誰又可以那樣不計後果的勇敢,無所顧忌的愛呢?我們為影片而流淚,除了可憐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更有懷念我們已故的少年時代吧。正所謂少年的你,如此美麗。

20xx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5篇(三)

少年的你上映的第三天,突發奇想還是得去支持我的小黃鴨和四字,校園暴力的題材太過沉重,兩個年輕演員實在太棒了,周冬雨的笑太治癒,易烊千璽的笑帶著一種會感染的魔力,讓我不由自主也想笑。

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幸運,沒有遭受過校園暴力,只是這個詞語離我們真的很近,以前我也想像過如果我被校園暴力,我會怎么做,是將一切深埋心底,還是武裝起來捍衛自己。其實想這種問題的一定是弱者吧,勇敢的人從一開始就不怕這個問題的存在,一旦發生,自然會奮起抵抗。

校園就是一個小社會,只是其中的主角是未成年的學生,如果和社會對等的話,校園暴力就是刑事案件了吧。僅僅是因為年齡的問題,"不懂事"的孩子依舊可以不懂事,老實的學生就算受了傷卻要一再退讓,並且原諒那些"施暴者只是個孩子",為什麼施暴者因為年齡就可以不對它所做的一切負責,而受害者卻要承擔這一切呢?聽說未成年保護法將要大改動,當法律能夠重新審視施暴者和受害者的立場,那這些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吧。

一個被迫屈服,一個勇敢反抗,反抗很痛,但那些痛只是暫時的,屈服也痛,更是一種折磨,並且長久,社會從不因誰懦弱而同情誰,只有勇敢的人才能主導自己的行為。

還是少年的你一定要勇敢。

20xx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5篇(四)

看了熱搜上李銀河老師對《少年的你》的評價,晚上迫不及待跑去影院看了。

誠實地說,看完很生氣,主要氣我自己,明知道自己對校園青春類題材不感冒,甚至厭惡,為什麼還不死心。。。現在可好,還要猶豫寫不寫觀後感,因為我真挺慫的,怕被別人發現我是一個「怪人」。這么說絕非刻意想顯得自己與眾不同,畢竟不是所有「不同」背後支撐的都是才華橫溢,我的「不同」就很平庸,絲毫不吸引人。

鋪墊這么多,無非想說接下來寫的內容,僅是我作為一名普通觀眾的真實主觀感受,沒有刻意吹捧或貶損。含輕微劇透,介意者謹慎止步。

先還原一下我觀影時的心理活動哈,由於我非常喜歡李銀河老師,看了她給出這部電影那么高的評價,我自然滿心期待。可看了很久,一直找不到那種讓我眼前一亮、打動我的東西,心想完了,是不是我智商太低,欣賞不到老師和網友們認為高明的地方。如果是這樣,那我只能說,這是我這個水平所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了。反正其他觀眾笑的時候,我笑不出來,哭的時候,我也沒法感同身受,尤其到後面影院裡抽泣聲不絕於耳,我都緊張了,產生深深的自我懷疑。。。周冬雨、易烊千璽的演技,從今往後粉了,但故事,我真的不喜歡。

我問過自己為什麼不喜歡校園青春題材,至今也沒有想得很明白,說不上來,大概是由於我的嫉妒和靈魂本身暗黑吧。看到影視劇中演繹的校園青春,我總心生疑惑:這是真的嗎?別人的校園青春這么活力四射,發生了這么多精彩的故事?回想自己的校園時代,沒有激情、沒有愛情,甚至連友情,我都快記不得了。對比之下,太蒼白了,總感覺丟失了什麼,似遺憾,又似不甘。

嫉妒應該就是這樣來的吧,我知道很狹隘,但我沒辦法假裝自己擁有一顆多么包容或透明的心靈。

我相信我的校園青春有過美好,甚至很多,只是回憶被我弄丟了。而在眾多校園青春類影視作品裡,又找不到自己的同款共鳴,便漸漸覺得它挺招人煩的。遺忘本來也沒什麼關係,可它卻偏偏總提醒你丟了某樣東西。

說完個人對校園青春類題材影視劇的“先天偏見”,再回到《少年的你》,希望我的“不喜歡”,稍微好理解一些。

我不知道過去或現在大部分人的校園生活是什麼樣的,但《少年的你》中所展示的,顯然無法讓我共情,無論是日常的,還是霸凌部分。

電影有太多的我不理解,我很努力的想要走進裡面的人物,理解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奈何在我的邏輯架構里真的行不通。比如有人跳樓,學生們都會在那圍觀拍照?班上某位同學的家庭不幸,會被所有其他同學那么明目張胆的嘲笑?好幾個情節與人物關係,在我眼裡都有些牽強。

當然,我知道,少年的世界,原本就有著許多成年人的不解,或許這也是釀成某些未成年人悲劇的原因所在。即便這樣,我還是沒辦法將一個自己理解不了的作品奉上神壇。就像很多名著經典,讀不懂時,只能遺憾那些感動、精彩始終是別人的。

劇本台詞,也是提不起我興趣的地方。雖然不累贅,但總給我一種拼湊的不和諧感,水平不統一。一會兒讓我覺得很幼稚,一會兒又蹦出幾句感覺還不錯。這讓我想起學生時代寫作文,老師會教我們備幾個聽上去高級點的句子穿插文中,說那樣對作文加分很有用。

《少年的你》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愛情故事,遇上一位痞帥少年/乾淨少女,彼此相伴與守護,是很多人青春時代有過的幻想吧,也包括我。

尤其影片後半段男女主被審訊,以及兩人在監獄(可能是看守所)那段沒有台詞的隔窗對視,看得我都要愛上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了,感謝兩位讓我看到年少之情最動人的模樣。

然而,如果作為現實題材的校園霸凌故事,真的沒有打動我的地方。

可能是片中臆想愛情的過於美好,讓我模糊了對校園霸凌的關注,儘管周冬雨演技無可挑剔,但我依然沒有進入那種被欺凌的恐懼無助當中。我並非試圖消解或弱化校園暴力給人帶來的痛苦,恰恰相反,雖然沒有遭遇過那么恐怖的校園暴力,但我深深理解那種被恐懼籠罩的絕望、孤獨與無助。

很抱歉,也許我說我理解,都有點冒犯,一時詞窮找不到合適的表述,畢竟不曾真正經歷校園霸凌的人,憑什麼輕而易舉易地說出感同身受呢?

還有一點感受很奇怪,對於影片中另一重要角色,校園霸凌的施暴方,我竟厭惡不起來。事實上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沒有挑起我的喜怒,這也是讓我感覺人物塑造薄弱的原因所在。校方、警方、施暴者、家長等雖然都有蜻蜓點水的提及,但我真的看不到有什麼解釋動機、推動劇情或造成悲劇的必然因素,他們就像一群奇怪的襯托。前面我也說過對電影有很多不理解,不理解導致我的整個人都是抽離的。

但是不可否認,《少年的你》在呼籲關注未成人犯罪、校園暴力等方面有著積極影響,這一點很有意義。畢竟讓更多的人關注和關心,比你我的喜好,更重要。

好了,關於影片暫時寫到這裡。

最後,我試著揣測了一下影片之外的現實:陳念遇不到顧小北,選擇繼續懦弱,多年後,這段被欺凌的過去,被塵封在心底某個角落,成為一道陰影,也可以繼續雲淡風輕地生活,只是偶爾想起,痛恨當初不忍苛責的懦弱。

有人會問,受害者為什麼一開始不敢站出來,為什麼不報警,為什麼不反抗……成人的世界、旁觀者的視角,孩子們遇到的問題似乎總有一百種解決方案,大家好像集體失憶一般,忘記了年少的自己,也曾那么無助、那么懦弱。有沒有人記得自己是在什麼時候成為了大人?又有多少人確定如今長大的自己已經足夠勇敢?

回憶的濾鏡賦予過去的自己太多美好的想像,其實青春根本沒有那么多高光,甚至還可能很灰暗。早在青春的路上,人們已孤身行走,與往後漫長的人生一樣。

20xx電影《少年的你》觀後感精選5篇(五)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現實的世界可能是:“我沒能保護世界,我也沒能保護你。”

今天去看了《少年的你》,整部電影的確是太過壓抑了。電影中淋漓盡致展現的校園陰暗面在一瞬間撕裂開來。我身旁坐著的小姑娘,從影片開場後不久,就一個人默默流淚,實在是不忍心看她一個勁用手擦鼻涕和淚水,就隨意遞給了她幾張紙巾,希望她只是因為看到被打的小北而哭泣,希望只是看到陳念被打而哭泣,希望她不是校園霸凌的受害者。

影片播放的進程中,看到陳念開始被霸凌的時候,我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國小五年級的日子,長大後的反思,我才懂得,校園霸凌從很早的時候就在我們身邊存在。

過了這么多年,作為一個旁觀者,我還是能夠清晰的記得當時發生的事情,那是一個秋天的下午,小學生的班級總是鬧鬧哄哄,一個在正常不過的課間,我正坐在桌子上看書,突然被啪啪的耳光聲驚得抬起頭,就發現幾個男生正在打另外的一個男生,貌似只是污衊那個瘦小的男生拿了他的錢,可能之前就已經存在毆打欺負的現象,像他這樣被挨打的課間估計已經發生過多次吧。被挨打的男生在承受了幾巴掌重重的耳光之後,無奈承認是他拿了他的錢,可是我知道,不是他拿的。他們想欺負他,還需要真的事實嗎?隨口說一句話,就可以打著“正義”的口號拳打腳踢。

那一次我距離校園霸凌大概只有幾張課桌的距離。當時年少,什麼都不懂,扮演了電影裡無情冷漠的旁觀者。現在看來,這才是我最心痛的地方,原來我們都曾無情冷漠的對待過這個世界。

我與那個被打的男生,談不上是朋友,只是偶有交流,知道他家境不是很好,借宿於他二姨家,在學校借讀學習。對當時他的情況也只是了解到如此。那次事件之後,不知道過了多久,被老師發現,我只記得打人的那幾個男生被老師揍的是“鼻青臉腫”,在那個恨鐵不成鋼的21世紀的初期,我的班主任至少真的是扮演了正義的使者,徹底終結了班級霸凌事件。在那次事件之後,開了一次班會,批評那幾個男生的話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教育我們這幫冷血的“旁觀者”的情境,我至今記憶尤深。班主任質問我們:為什麼不報告老師?為什麼任由其發展?為什麼對同學如此冷漠?

我作為旁觀者的一員,我沉默羞愧的坐在座椅上,什麼話都說不出口,在那次事件之後,我知道我們這些人也許才是霸凌的最大助紂為虐者,我們的冷漠才是最大的暴力。

思緒被拉回到電影情節中,故事的開始是因為胡小蝶的自殺,她留下的血跡,在沒有清洗乾淨的第二天就被校園裡的男男女女鬨笑著踩過。“每個人都有作惡,但旁觀者永不懺悔!”陳念之後被欺負,魏來將她從樓梯上推下去,周圍的人都喊著陳念的名字,但是沒有一個人扶起陳念。“每個人都有作惡,但旁觀者永不懺悔!”胡小蝶墜落的時候,周圍的人議論紛紛,拍照錄像,陳念走過人群,脫下校服蓋住她的遺體,陳念對於胡小蝶的死知情,她當時能做的可能就是保護了胡小蝶最後的尊嚴。欺凌估計就是從這時開始展露頭角,當陳念被警察詢問筆錄回到教室之後,看到座椅上的鮮血,她抬頭默默環視了教室同學一周,沒有人會幫助她。“每個人都有作惡,但旁觀者永不懺悔!”

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幾個場景,回應在耳邊的就只是這簡單的一句話,相比較施暴者和被欺凌者,旁觀者站在這兩者中央,明知事實真相,卻從來都無動於衷,任憑一次又一次的事件發生。這才是我覺得最悲哀的!

年少時,我們應該都做過這樣的夢吧,我保護世界,我也能保護你。但是現實的真實情況就是我沒能保護世界,我更沒能保護你,我甚至都在躲避世界,甚至無視脆弱的你。

無數的人都在感嘆小北對於陳念的“愛”,一個用盡全力保護陳念的人,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陳念,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保護自己的小北。

電影裡一幕幕血腥的場面,一次又一次的發出靈魂的拷問:“懦弱的不止她,有你,還有我。他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

現在的我終究是沒能忘記那個五年級下午的課間。我可能忘記他們的欺凌,我只是不能忘記那個冷漠的自己。多年後,我曾經在練車時碰到當年欺凌別人的男孩之一,他去讀了一所不錯的大學,貌似生活過的很不錯,我沒有同他交談,儘管大家當年都是一個班的同學;我也曾經碰到那個被欺負的男生,我坐在公車上,一眼就認出那個車窗外獨自走在冷風中的他,貌似他過的不是很好,身上有油膩的汽油,拎著一個塑膠袋,默默走在路上,公車行駛過他的身旁,我回頭望了他一眼,我不禁感慨了一下,當年國小他學習挺好的呀!

人應該是變得越來越好的。

完成自我的救贖的過程未免太過漫長了。。。。。。至少我這一路走來,我慶幸我長大,我也學會如何更好的“保護這個世界”,但是這一路太漫長了,走的毫無捷徑可言。

如今我們都不會在經歷少年時代,但是依舊希望:

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做欺凌他人的人,這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不要當懦弱的受欺凌的人,要學會反抗;不要當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儘自己的可能做一些什麼。

電影終究是電影,劇情的設計還是給予觀眾以安慰,明明是悲劇,卻給我們溫馨的感覺。未成年的霸凌在經歷者的一生中是不能磨滅的,這主要是來自於人性之間直接的弱肉強食和赤裸的肉慾。祝願遭受過霸凌的人能夠走出陰霾,成為自己年少時理想的大人;希望實施霸凌的人真正完成自我的救贖;惟願當時冷眼無情的旁觀者能夠換種心態勇敢的熱愛這個世界。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夠像小北一樣,“保護了世界,也保護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