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樹》觀後感範文5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售賞過後的感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命之樹》觀後感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生命之樹》觀後感範文5篇(一)

看這電影是個奇怪的過程,前半段,鏡頭東拉西撤,畫面無病呻吟,對白不知所以,要不是皮特還有西恩潘在,我應該早退出了,總覺得到後面應該有驚喜出現,《生命之樹》觀後感。

於是耐著性子繼續看。

第二部份,畫面突然變的唯美起來,有如漫漫宇宙,浩瀚星空,又或者天體奇觀,自然異象,整個一感覺像是探索頻道,好吧,導演一定有所表示,只不過我們還沒有理解進去罷了。

接下來算是進入劇情了,講述皮特一家的故事,從小孩出身,到成長,儘管陸續還有莫明其妙的話外音傳來,但總算有點"懂"進去了。

不可否認,導演在處理孩童世界的境頭能力確實很容易讓人引起共鳴,而且在緩緩的音樂中不時又閃回幾個莫明的畫面,疑問先留著,導演想說什麼呢?

孩子越來越大,看得出來內心也叛逆起來了,這個小孩子演得有些邪氣,總覺得會做出什麼壞事來一樣,不過至始止終還算規矩,總算沒有被導演強勢的鏡頭所誤導,一家子在矛盾過後重新歸於團結。

然後又來了,又開始把西恩潘的畫面牽進來了,最後是一大家子走在海灘上,更有許多不認識的人,然後在這些個人和諧的互相安慰狀或鼓勵狀中影片放出片尾…

蛋疼,非常的蛋疼,莫明其妙的蛋疼!我還是有些不可思議,這片子想說明什麼?導演用這些個看上去無關緊要,

甚至講是無理取鬧般的境頭畫面,還花了二個多小時,起用了這么大牌的布拉德皮特和西恩潘這是為了表達什麼?就算我重新再次回味一下全片,

我也只能說是看明白了西恩潘就是長大的那個小孩,然後導演用一種時空交錯的方式來解述小孩對父親的理解,並同時也算是對社會的重新認識,觀後感《《生命之樹》觀後感》。

這樣的片子和主題需要這樣故表達嗎?真給人感覺適弄玄虛!超級鬱悶。

最後,對於本片,只能說自已道行太淺,暫時還無法理解,但這樣的片子我又怎么會有耐性再去看一遍?作為風光片畫面唯美而己。

如果看不懂代表的是我的膚淺的話,那么我寧願承認膚淺也不想再浪費二個小時了。

《生命之樹》觀後感範文5篇(二)

給我推薦這部電影的人說,《生命之樹》我看不懂。他說他看了十幾遍但是沒看懂,仍是他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我不知道我看沒看懂,我只看了一遍。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寫下我個人的《生命之樹》觀後感,僅此而已。

兩個小時十八分鐘。前面接近半個小時的純畫面,各種絢麗或震撼的畫面,爆發、誕生、延伸和生命,和著厚重的音樂聲,讓人壓抑。我跟他說,確實適合你看,極端又神經質的畫面,讓我看不下去,他說只是因為你看不懂,所以你看不下去。我不知道。但是我還是看完了。每個人都會不自覺的尋找與自己相似的事物,相似的想法,總是想有個人明白自己、理解自己,但太過相似又會排斥,太過理解你又害怕。就是這么矛盾。

我也曾像傑克那樣,渴望一個人死去,但後來發現,只是更愛了。我也像他那樣,望向這充滿未知的世界,新奇,美妙。但是我的矛盾不似他那樣來自父親和母親,而是來自我自己和父母。就這樣一直糾纏著,矛盾著,長大。 他丟掉了自己,慶幸,我死守住了。雖然仍舊矛盾,但總歸知道自己在哪裡。

《生命之樹》這部片子,非常文藝,跟我喜歡看的風格有差距,但是,不妨礙我理解它。來自一個孩子的質問,來自內心裡的質問。很多東西是說不出來的,就像朋友說他一直沒有看懂。這裡面包含的東西很難說的很清楚,個人認為。

他說,《生命之樹》是一部電影,你也不必想太多。很多想法是自己冒出來的,你擋不了。可能編劇和導演也沒想到的地方,被很多觀影者想到了。這是電影的神奇之處,有些你並沒刻意表達的竟被人捕捉到了。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們想多了。

《生命之樹》很文藝的一部電影,畫面那么美。想法有些多,有些是用語言無法形容的,只能用眼睛去看,然後用心去體會,不想說,就這樣。

《生命之樹》觀後感範文5篇(三)

《生命之樹》是一部有關於洞悉生命價值的影片。全片通過描述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情態及家庭里三個孩子的成長曆程來表達一種要引起大家對生命的價值與生命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這是一部內容跨學科的作品,它涉及的已不僅僅是生物學或者人類進化學,而且囊括了天體運作學或說天文學,心理學等領域(這裡之所以還涉及了天文學,根據某些學科理論,是因為有關於生命的起源與天體運作或是宇宙的誕生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聯繫的原因。)不得不說,對於對生命懷有一種尊敬與謙卑態度的人來說,這將會是一部體驗生命價值與探索人類心靈發展的極好的素材。

一、關於自然與生命的聯想

A

影片一開頭,在全黑的畫面中間出現一道似火的光影,依照電影的題材背景,我們可以把那視作是宇宙誕生的初始,也是物質(不管有生命或無生命物質)的誕生的開端。而這為影片所要體現與探討的生命的發展與價值埋下了伏筆。影片的開頭旁白是當中那個美國家庭里的那位母親對生命的看法:A man’s heart has heard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而整個影片也就在人類通過自然的方式去聆聽生命的大框架下來談人如何通過感恩來聆聽生命。這似乎有點矛盾:人既要通過自然去聆聽生命又要通過感恩去聆聽生命,那到底要通過哪一種方式?還是兩種並用?影片之所以不斷穿插宇宙與大自然的變化進程畫面是一方面要告訴我們,我們作為生存在起源於45億年前的地球的一個生命體,在各種自然環境條件達到允許的條件下,從一個有機細胞的誕生,到生物的誕生直至人類的誕生,將無法逃脫自然的本源,自然是造就一切生命的“母親”,我們人類即便發展到再高級的形式都永遠無法逃脫自己生命的自然本源;另一方面,影片還試圖告訴我們,作為生存在人類社會的我們,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受自然影響的那一面將被掩蓋,以致使我們無法輕易的發現作為人類的我們與大自然的重要聯繫。因此生活在人類社會裡,被各種社會關係牽連著的人類,在已不能通過自然的方式去聆聽生命的情況下,就應該懂得通過感恩來聆聽生命。

B

影片裡,每一次大自然的千變萬化與天體運作畫面的出現,都試圖通過一種細細的影響來讓我們每一個人開始認識的自己的渺小與燃起一種尋求歸屬的願望。而每一次美國家庭里,那三個男孩(親兄弟)的調皮搗蛋和被父親嚴格管教都同一地突出了一種人與人相處的主題。或許作為孩子,我們應該讓自己學會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包括對幸福、無憂無慮的生活抱持感恩的態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去體驗一種來自人文關懷的生命價值(主要是來自家庭、父母親的關懷)。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一個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就能發現,作為父母親,我們同樣應該對擁有來自自然所賦予的孕育生命的能力抱持感恩之心,並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獨立性抱以一種尊重與感恩之心。這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便可避免因父母對小孩給予過大的期望而造成在早期親子關係中發生不愉快經歷的後果。在電影裡,那位母親是做到了感恩那一點了。或許有人會說她太溺愛自己的孩子,不僅不管教孩子,還甚至陪他們一起瘋癲。我們不得不承認影片裡的那幾個小男孩是非常調皮搗蛋,但是來自父親的嚴格管教的那方面的影響同樣不能被忽視。孩子的調皮必須有一部分要歸因於父親的嚴格管教。但是,當我們了解到,一個女人或者一位母親,在對待小孩的時候,總不可避免地遵循一種生命法則,即她會把孩子看作是一個不僅由血肉還帶有情感所構成的生命體。那么,她就難以一種對待社會的態度來與之交往。相反,男人或者父親則遵循社會法則。他在對待孩子時,總帶以一種社會態度,因為,孩子也是社會的一員,他需要社會所要求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素質。所以,父親總是那么的嚴厲、那么的理性。然而還有一種發現在大兒子心理的更深層的心理因素造成了他的調皮搗蛋,我們將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了解到。

C

影片還有一些片段是,一位生活在已很發達的現代時期的很成功的中年男人,然而他似乎被某些未知的情緒困擾著。在家裡,在工作的時候,他總是很憂鬱,很困惑地思索著一些東西。他其實就是那個美國家庭里的大兒子傑克。影片開始有一段穿插上來的片段告訴我們傑克的弟弟,即家中的二兒子,死了。至於他是怎么死的導演不曾告訴我們。中年的傑克正是陷入了對弟弟以及家人給他所帶來的影響的沉重思考。或者我們可以更為清晰地說,中年的傑克正陷入了對某種生命價值的思考當中。而這種生命價值則源自他的父親(社會法則)、母親(生命法則)以及死去的弟弟(在這兩種法則之間不斷掙扎的個體)。與弟弟相比,傑克似乎並沒有在那兩種法則之間掙扎很久、或者就沒有掙扎過。他似乎成功地度過了某一種時期而進入了人生髮展的上坡階段。而他在工作上的成功也似乎反映了他在社會素質的發展方面的卓越。可是,令我們大為不解的是,在如此時候,對生命價值的反思為何突然而來?他的成功不是已印證來自父親的社會準則的正確性了嗎?即使我們不可以這么果斷的判斷社會法則對於他的成功來說是至高無上的,但也將占據重要地位。

我們都很了解人一到中年或者來年退休的時候,總渴望到鄰近大自然的地方過安逸舒適的退休生活或者到有山水的地方旅遊以接受山、水、風等大自然物的洗禮,洗去那已不需要的煩惱和憂慮。然而在同時,我們也將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死亡的畫面接踵而來,連綿不斷。於是,我們回首人生歷程,重新體味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然後,以一種欣然的狀態迎接死亡的到來。最終,我們又再次回到了那片生我們的土地里去。我們又再一次回到了母親的懷裡,那片生我、養我的大地。

D

相信我們還記得那位母親在影片一開頭所說的那句話:A man’s heart has heard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在旁白的同時是那位母親小時候與她的父親快樂相處的畫面。通過畫面,可以得知這位母親小時候是在農場裡長大的,在她周圍的是她們全家賴以生存的樹林、草原、向日葵和農場的牛。而通過她父親輕撫她小腦瓜或抱在強壯的懷裡都能推斷出父女關係也是愉快融洽的。一種在自然與生命之間的聯繫似乎在逐漸凸顯出來,或者說,本附於母親身上的一股自然的生息被延續下來。這種存在於母親身上的自然的生息,一種自然與生命的聯繫也似乎被影片中這位母親及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往往是如此地與自然萬物親近所印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都經常的發現有許多人與蝴蝶之類的昆蟲很親近。他們不畏懼這些自然生物,而這些自然生物也不畏懼他們。

不管怎么樣,觀看整一部影片,不僅僅是一個揭示生命科學的過程,而且在心理影響方面更多的是一個體驗與感知生命的過程。

《生命之樹》觀後感範文5篇(四)

《生命之樹》是一部有關於洞悉生命價值的影片。

全片通過描述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情態及家庭里三個孩子的成長曆程來表達一種要引起大家對生命的價值與生命與自然的關係的思考。

這是一部內容跨學科的作品,它涉及的已不僅僅是生物學或者人類進化學,而且囊括了天體運作學或說天文學,心理學等領域(這裡之所以還涉及了天文學,根據某些學科理論,

是因為有關於生命的起源與天體運作或是宇宙的誕生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聯繫的原因。

)不得不說,對於對生命懷有一種尊敬與謙卑態度的人來說,這將會是一部體驗生命價值與探索人類心靈發展的極好的素材。

影片一開頭,在全黑的畫面中間出現一道似火的光影,依照電影的題材背景,我們可以把那視作是宇宙誕生的初始,也是物質(不管有生命或無生命物質)的誕生的開端。

而這為影片所要體現與探討的生命的發展與價值埋下了伏筆。

影片的開頭旁白是當中那個美國家庭里的那位母親對生命的看法:a man’s heart has heard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而整個影片也就在人類通過自然的方式去聆聽生命的大框架下來談人如何通過感恩來聆聽生命。

這似乎有點矛盾:人既要通過自然去聆聽生命又要通過感恩去聆聽生命,那到底要通過哪一種方式?還是兩種並用?影片之所以不斷穿插宇宙與大自然的變化進程畫面是一方面要告訴我們,

我們作為生存在起源於45億年前的地球的一個生命體,在各種自然環境條件達到允許的條件下,從一個有機細胞的誕生,到生物的誕生直至人類的誕生,將無法逃脫自然的本源,自然是造就一切生命的“母親”,

我們人類即便發展到再高級的形式都永遠無法逃脫自己生命的自然本源;另一方面,影片還試圖告訴我們,作為生存在人類社會的我們,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受自然影響的那一面將被掩蓋,以致使我們無法輕易的發現作為人類的我們與大自然的重要聯繫。

因此生活在人類社會裡,被各種社會關係牽連著的人類,在已不能通過自然的方式去聆聽生命的情況下,就應該懂得通過感恩來聆聽生命。

《生命之樹》觀後感範文5篇(五)

生命之樹 看完整體給人感覺有一些沉重,悶悶的。畫外音少有一些詭異,也時而非常溫柔。

關於宇宙的進化那段讓我覺得恐怖了,是一種敬畏,當前人類生命在宇宙演化生物進化中的一個進行時,但也是其中的如此短短的一段,深深感受到人類如此渺小無助的時候,電影開始展開了一個家庭的生活。可以說這是一個挺普通的家庭,父親如一般父親一樣有自己的理想但對家人專制粗暴,母親如一般母親一樣溫柔而無所作為,孩子一個一個出生慢慢成長,身體的心靈的成長都有所表達。

在生命成長中他們體驗陽光、風、水、土地、植物等等一同存在的生物,體驗人類生活中關於感情、金錢、理想、權利等各種瑣事和困擾。面對家庭變遷、親人死亡、殘疾、病痛等等主人公一直一直在默默的體會、接受、反叛、掙扎,台詞很少,多是喃喃自語般的旁白。

長大後的他又如何。。。。如何到那場時空迴轉的場面,面對一起渡過生命的人們,此時的他到底在想什麼。

我詞窮了,是我不夠深刻,關於生命的思考,我有很多不能掌握和理解的地方。

片中的他說:

治癒一切痛苦的方法就是去愛,沒有愛,生命頃刻就會消逝。

也是這一句,讓我滿滿的心理壓力有所釋放,讓我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

或許這是基督教徒的一個信仰問題,關於生命理解和宗教有所結合的,有我未接觸到的東西吧。

這並不是一部“深刻”的電影,它極其簡單,沒什麼智性的內容,如果你正好站在那個觸發點上,一切都是明了的。它只是輕輕念出那個最簡單的、但往往被濫用、從而時常失去意義的詞——愛。這是非常直白的一個詞,且本來就在那兒,而當它被念出,仍冒著被誤解為矯情、甚至惡俗的危險。(宗教的俗套本身就既是俗套也是樸實的真理。)但也許在某個意義上,這最簡單的也正是最深刻的,一切生命與信仰皆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