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5篇觀後感600字優秀作文

《開學第一課》是由教育部門和央視共同合作的一檔教育類節目,聚焦於現代社會事實,來告訴中小學生一些道理,通過邀請一些名人來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有所啟發,這是一檔十分值得中小學生去看的節目。希望以下的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開學第一課》心得體會

伴隨著歌曲,開學第一課拉開了帷幕,今年的主題是創造向未來。

夢想

成龍是一位大家都很喜歡的武打明星,但在他輝煌的背後卻有一道道傷痕,成龍腳變形過,腦袋出血過,但是他在自己的夢想面前永不屈服。他用自己的努力告訴眾人,你有夢想,就要努力去完成它,不管有再多困難。只要記住不管受了什麼傷,也都要努力完成夢想。

解海龍是紀實攝影家,他是一個記錄教育的實時情況的人。他的夢想是用攝影讓人們重視教育,之前,解海龍記錄的三個渴求知識的孩子“大眼睛”、“大鼻涕”、“小光頭”,他們也都有同樣的夢想就是考上大學,當時的中國還是大部分都是農民。小學生都只能在簡陋的屋子裡學習,但是他們比我們更努力。一個人的夢想就是離不開愛,也正是解海龍的愛與夢想,幫助了三個渴望知識的孩子完成了夢想。

奮鬥

王桐晶是世界閃電珠心算的世界冠軍,她有一個比計算器算的都快的腦袋。但是成功的背後總是要奮鬥,她20xx年算過的卷子可以平鋪100間教室。奮鬥就是不斷努力去跌倒了又站起來,一天天去努力、學習、創造。

俞敏洪本是一個種地人。當時,他最想要完成的事就是考上大學,在以前的情況,一百個人里也只有一個人能考上。俞敏洪考了兩次也沒有考上,但他永不言棄,繼續努力奮鬥,終於第三次他考上了。如果沒有之前的堅持和努力他也不可能成功。

探索

有一群在藍天下創造科技的人,就是——試飛員。一架架飛機在天空翱翔,一個個人的夢在這裡起飛。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探索者科技,穿梭在蔚藍的天空和層層的雲霧之間。就是這一雙雙勇於探索的眼睛,創造了我們的科技。

無殼孵化小雞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有一隻小雞叫小茶缸,是無殼生出來的。之前,科學家在探索的時候,見證了一個新生命的誕生。探索能讓動物變得友好,讓我們去探索大自然,與動物友好的交流吧!

這次《開學第一課》讓我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打造屬於我們的未來。

《開學第一課》心得體會二

今天,我看了以“創造向未來”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吃完晚飯我早早守候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等待節目的播出。

節目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故事。俞敏洪當年高考,考了三次才考上了夢寐以求的大學,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他正在菜地里幹活;在創辦新東方的初期,也不是順風順水而是經歷了很多的失敗,可貴的是每次遇到失敗他都能堅持不放棄,屢敗屢戰愈挫愈勇。看到俞老師面對失敗與挫折的積極態度,我有些慚愧,想起自己吹笛子的事情。

一年前我無意看到電視上的笛子獨奏。它清脆、悅耳的聲音打動了我,使我產生了學吹笛子的想法。爸爸、媽媽對我的想法很支持,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尋找好的笛子老師,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連夜趕到貴溪給我買來了一支很好的竹笛。

第一堂笛子課,老師教我怎樣讓笛子發出聲音來,嘴唇遮掉吹孔的四分之一,吹孔和嘴唇成九十度,笛孔正面朝上,手指一一對應笛孔,這樣就能吹出聲音來了。說完老師示範了一遍,聲音婉轉有穿透力。我仔細地聽著,心想:原來吹笛子也有這么大的學問啊!聽完胡老師的指導,我迫不及待地照著老師的話去實踐,可是一連十多次都是吹錯了,要么是吹不出聲音,要么是吹破音了,我有點兒泄氣,氣鼓鼓地站在那裡生悶氣,被胡老師察覺了,他安慰我:“別著急,初學者一般都會有這種情況,繼續努力,你會成功的。”聽了老師的鼓勵我重新振作起來,仔細檢查每一步,發現嘴唇和笛子成九十度沒有做到位,於是我重新拿起笛子,平穩地放在嘴邊使勁一吹,哈哈,終於吹出聲音來了!

後面我陸續學完了G調的所有音符,隨著課程的深入,難度也越來越大,基本每堂課都有一個練習曲,我吹的時候,不是節奏錯了,就是指法錯了,老師一再指出我的問題,但我卻怎么也改不掉,胡老師恨鐵不成鋼,於是批評成了每節課的家常便飯。於是我害怕去吹笛子,一次去吹笛子,我又一次被老師嚴厲地訓了一頓,回到家我忍不住對媽媽說我真的不想吹笛子了,後面媽媽怎么勸我都不願意去,一個暑假笛子上沾滿了灰塵,今天看了俞敏洪老師的事我簡直無敵自容,只是一點小小的困難就把打敗了。

笛子只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件小事,今後人生的路上,我還會遇到更多的困難,難道我都要輕易放棄嗎?不!今天的開學第一課非常及時地給了我一個教訓:人生道路不可能一番風順,遇到困難應該愈挫愈勇,這樣風雨過後才能見到彩虹!

《開學第一課》心得體會三

20xx年《開學第一課》跟隨TFBOYS王源“創造向未來”

20xx年,汶川地震後三個多月,一場名為《開學第一課》的節目在央視登台,姚明、易建聯、張湘祥等知名運動員和來自汶川地震的孩子同堂上課,共同講述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民族的抗震救災精神,傳達知識守護生命的理念。

十年間,從愛國、中國夢,到幸福、中華驕傲……這堂課的主題在演變,不變的是每年都在開學如約而至,帶給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難忘的集體記憶。

20xx年開學第一課將於20xx年9月1號在CCTV-1晚八點播出,讓我們一起發現科學的奇妙,努力探索、打破常規,創造向未來。9月1號CCTV-1晚八點檔,跟隨王源向未來出發。

《開學第一課》心得體會四

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大有不同,每年的開學第一課都會給芊芊學子們留下不同卻又深刻的印象。今年“創造向未來”的主題讓我想到了無數探索未來,探索世界的開拓者們,也是他們在無形中帶領我們走進未知的浩瀚宇宙。

愛迪生在科學上的創新,讓人們在黑夜也能獲得光明;哥白尼在歷史上的創新,讓人們對浩瀚宇宙有了更深沉次的了解;賈伯斯在科技上的創新,改變了人們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可見,創新是人類探索進步的源泉。創新改變世界,創造未來。

當今世界局勢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這樣的現實下就要求我們每個人更應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企業,民族甚至是國家的希望所在。倘若將這些團體比做飛機,那創新就是將其托上天空的機翼。若無創新意識。好比沒有機翼的飛機,連自己都無法騰飛,那還談什麼夢想,什麼未來呢。所以身為21世紀的新青年,我們應該去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用創新來實現自己的夢想、民族的夢想甚至幾億中華兒女的中國夢,用創新來創造屬於我們的未來。

創新並不只是那些所謂的天才們才有的事情,創新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每個人都可以創新,只要你願意創新,如果你想有創新的能力。即使你暫時比不上別人,也沒關係,只要肯努力,創新是不會放棄每一個有決心有毅力的求助者的。相比那些抄襲者,為什麼不用創新來證明自己。與其和他人一樣走一條死板的路線,倒不如自己披荊斬棘,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雖然也許會遇上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但你卻有了一條專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經歷。現在這個年代,沒有創新的人或許活得下去,但是沒有創新的國家卻是無法存活的。就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人民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但卻是創新賦予了人們這個能力。沒有創新,什麼夢想、未來不過是一句空頭支票。

創新的力量可以使一個時代成為榮耀,可以使一個國家挺起脊樑,可以使一個人收穫他所沒有的榮耀地位。它猶如一雙手掌,塑造著我們的未來。

《開學第一課》心得體會五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讓我受益匪淺,獲益良多。聽了俞敏洪的勵志演講,觀看了,“非牛頓流體實驗”的互動遊戲,讓我體會用智慧和協作克服阻力以走向勝利的真諦,只有不斷努力奮鬥才能取得成功。

告別了懵懂的年齡,或許我們還不懂得成熟的;離開了溫室的滋養,或許我們還沒有堅實的羽毛抵禦嚴寒和風霜,但人生需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更需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精神。祖狄聞雞起舞,匡衡鑿壁偷光,張芝臨池學書,其皆苦心孤詣,壯心不已,勤學苦練,終有所成就。因此,便有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博大精深。

中國有句俗話:“一勤天下無難事”,闡釋了精深造詣來源於奮鬥好學,唯有奮鬥者,才能在無邊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知實才,才能不斷開拓知識領域,獲得知識的親睞,武裝自己的頭腦。因而,奮鬥能成就人生。

奮鬥,是成功的奠基石。人們在做事之前,往往總是強調困難的因素,而不願動手,其實這不過是為自己的惰性找一個藉口。大多數時候,不成功僅僅是因為努力的不夠罷了。一位哲人曾說:“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兩種,一種是鷹,另一種是蝸牛”。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遠望,精鶩八級,都離不開兩個字——奮鬥。

奮鬥,叩開成功人生的敲門磚。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家學淵源”,8歲即研習《說文解字》,熟讀《三字經》、《二十四史》,13歲赴日留學,17歲回國,21歲又赴美。他有很高的語言天賦,精通並掌握了19種文字,人們尊之為“教授之教授”。一個人能有如此高的成就和業績,除了歸功於他的聰明才智,更在於他的奮鬥與好學。

勤出成果,勤出智慧,勤能補拙。奮鬥的數學家陳景潤,奮鬥的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奮鬥的小說大師史蒂芬·金,奮鬥的思想家孔子,他們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無不在告訴我們任何一項成功的取得都是與奮鬥分不開的。

奮鬥使得生命有形色,如奔涌的大河,挾卷一切入海,奔流不返,以劈山穿石的偉力咆哮,雄偉而決絕。勤使泉眼無聲惜細流,讓它總在默默無聞的流淌著自己的生命,如果有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它也能騰湧不止,奔流不息,這很像人生。每個人都是一口泉,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得靠一股內在的力量,得靠一種曠達的精神,它就是奮鬥。奮鬥才是立身之本,才是成功的保障。

奮鬥是風裡的一首詩,無聲卻讓人心動,它的力量不嗅不知。奮鬥是飄在生活里的一首詩,是寫給成功的情詩,它只想留下最美的結局,那是人生最成功的一幕。奮鬥是風雨後彩虹橋上點綴的紅星。它凝聚了汗水和心血,同時也是成功的昭示。奮鬥,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