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軍號》優秀觀後感 觀看《古田軍號》有感5篇範文

電影《古田軍號》將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展現出了我們黨和人民的初心和使命。關於《古田軍號》觀後感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古田軍號》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古田軍號》:時代沒有距離,信仰永遠熱血

曾經小時候在課本上讀到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時覺得此句相當有力量有信心,是一種成功在望的心情。而今天看過《古田軍號》才發現,它更似一段熱血勵志歲月沉浸。

人生的不同階段,看同一句話,意思竟然截然不同,真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而立之年,隨著電影《古田軍號》一起踏入了這段歷史長河,才重新體會了當年革命每一步的來之不易。

《古田軍號》開篇的視角是由三代投身革命事業家庭的農民兒子小號手開始,從他所見的一點點還原歷史記憶。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當時的紅伍在井岡山會師以後,在如何進行黨的建設的問題上,進行了曲折而艱苦的探索。

把如何著重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建設黨,形成比較系統的黨的建設的思想綱領這段複雜的理論歷史,用誠懇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並且賦予了強大的感深力,絕對是非常有難度的題材創作。

也可以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時根據地建設比較複雜,怎么去建立一個適合隊伍的制度,我們的黨和,是經過了多次的碰撞與思想的摩擦,最終才有了後來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導演用深化歷史的方式,重塑了軍魂的紅色記憶,令人也感動也深深佩服。

本片的每個細節都體現出了精心打磨的文化核心,除了還原古田會義的重大歷史時刻,毛澤東化名楊先生幫助老百姓“解放女性,解放思想”這個情節,讓我印象也是很深刻。

在一個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內,邊勞動邊持家,並沒有什麼機會去學習文化,特別是被封建觀念束縛的女性,更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楊先生看到她們的難處,不僅主動幫她們贖身,還派了女先生教她們讀書識字做人,體現了一個領袖的遠識。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在打仗的關鍵點上,教女人識字明理有什麼意義?從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女性所具備的基本認識,但信仰和理想都是一點點推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古田軍號》不僅讓觀眾看到了過去,看到了艱辛,也讓觀眾體會到了偉人的胸襟。

還有一處,一直貫穿本片的“紅領章究竟是大黑框還是小黑框”也讓人感動。一開始就紅領章究竟要大黑框,還是小黑框,一直沒有決定。這看起來似乎是小事。但是經過集體的討論,逐漸讓人感覺到了紅領章蘊含的文化價值,每一個決定都有其慎重的考慮,以及它的存在的意義。

後來,劉安恭在戰場上的犧牲,就更加明確了大黑框的深刻意義。它是思想的交鋒,也是夢想的追問,更是信仰的力量,觀影過程中,讓人不時熱淚盈眶的,是他們為解放事業的執著與嘔心瀝血!

可以說,我們這批成長在紅旗下的新一代,也是聽著革命故事長大的中年人,對於很多歷史偉人、英雄事跡都特別熟悉,那么,如何講好故事,如何讓人在經典故事中再度有新的升華,是《古田軍號》顛覆性創作面臨的難度。

雖然描寫“古田會議”的影視作品不止一部,但從今天的角度看《古田軍號》,能感受到了同一歷史的不同心情。我想這就是國家一直以來提倡的“牢記歷史不忘初心”的意義所在。

看這個影片,感動過,流淚過,從革命的故事回憶起自己的成長、奮鬥,雖歷經艱辛仍不覺累,心中豁然開朗。人有的時候不能一直往前奔跑,要學停下來體會初心,才使得人生更加豐盈與自信。

《古田軍號》:奏響兩個時代的“好好活著”

如果當代的年輕人,可以找機會和自己的長輩有著更多交流,其實也是一個從他們眼中看世界的過程。我們正在經歷的時代,長輩們也正在經歷;而我們未曾經歷過的革命時代,聽著長輩們娓娓道來,何嘗不是一樣新奇體驗。

8月1日上映的《古田軍號》就是這樣一部用年輕人的視角,用孫輩的旁白來講述革命時代故事的特殊獻禮電影作品。與以往的紅色題材影片有著更多創新之處,同時,也讓更多的年輕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有了代入感,更貼近年輕觀眾。

獨特小號手視角,孫輩旁白更親切

《古田軍號》講述建國前20xx年,紅軍從井岡山突圍到閩西期間,年輕的革命領袖帶領年輕的紅軍,走上堅定革命道路的故事。青年時的朱德與毛澤東在很多看法上有著矛盾,而作為一名紅軍小號手的“我爺爺”當時不過是十歲出頭的少年,這位少年眼裡的偉人和革命故事,詳細地講給了孫輩。

在孫輩如同齡人談話的氣氛中,電影的旁邊顯得格外親切。這種給觀眾講故事的電影敘事方式,《肖申克的救贖》也曾用過。在孫輩的旁白中,觀眾仿佛是在和同齡人進行一場真切對話,引人入勝。

生活細節接地氣,以小見大看時代

彼時的紅四軍,軍裝,軍餉各個細節都必須得到落實,萬丈高樓從地起,一切都是從頭開始。青年毛澤東更是在寒冬時節睡在稻草堆上取暖,奮筆寫下三萬字的8個決議案,奠定了偉大的革命基礎。領導幹部之間,就不同意見展開探討,選擇最優方案,方才決定了此後20xx年的紅四軍之路的方向。

為了紅軍軍裝領口是用紅色還是用黑邊鑲紅色,電影中將此細節都有著深刻討論。如用黑邊鑲紅色,是否紀念列寧同志,黑邊應該是寬還是窄,紅四軍的宗旨是否貫徹農村保衛城市……諸如此類,都成了彼時的嚴肅討論。會議過程中,張一山和胡兵等多位演員的精彩表演,為這部獻禮電影增色不少。

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如今再回頭看九十年前,從生活細節上的這些問題,其實可以想見當時的大時代。電影的這一主旨,也正好貫徹了“小人物大時代”方針。

偉人思想的碰撞,實踐之中出真理

可以從電影《古田軍號》中看到年輕時期的朱德與毛澤東二人的深厚友誼。兩個人的房間只隔著一個木板,從木板的縫隙中,二人在深夜傳送文書,探討工作。這些電影細節做得非常到位,是以往的紅色題材影片中未曾見到的,也能從細節中見到兩位革命家的情懷與情誼。在閩西的那段日子裡,是革命領袖在絕境中探索真理的過程,20xx年後的革命成功,這段非凡歷程永遠值得新中國的每一位人民紀念。

曾經作為一名小號手的“我爺爺”,如今已是年過百歲的老人,但身體依然健康,他說自己如今的心愿是好好活著,多看看世界。其實這個小小的心愿,和作為孫輩的我們一樣,有著同樣的信念——好好活著。

《古田軍號》這部電影,用老人和年輕人的互動,奏響了爺孫之間兩個時代的“好好活著”。革命時代的人要好好活著,和平年代的我們更要好好活著。老人不辜負年輕時候經歷過的動盪,不辜負如今的盛世生活;年輕人不辜負得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辜負充滿挑戰的時代,更加不辜負自己的青春。

觀看電影古田軍號有感

作為一部慶祝建國70周年、紀念古田會議召開90周年和新古田會議召開5周年而拍攝創作的重點大劇,《古田軍號》備受廣泛關注。影片著重表現1920xx年紅四軍到達閩西特別是到古田後,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古田會議”前後發生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既有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領導人之間的情感描寫和精神追求,也有偉人與普通官兵、人民民眾之間的細節刻畫和心靈交流;充分反映了當時良好的黨群關係、軍民關係,也表現出閩西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

《古田軍號》讓我更加明白作為一名基層幹部,必須始終以忠誠二字托舉起黨章賦予的光榮職責,始終以擔當二字追趕超越,推進基層黨建邁上新台階,這是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這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殷殷期盼。

一方面,要以黨建工作為指導,加強基層乾伍建設。當下要牢牢把握的要求,牢固樹立政治忠誠、擔當作為、民眾公認的選人用人導向,解放思想,創新舉措,精準發力,不斷激發鎮村幹部主動敢擔當、砥礪奮進促發展的精氣神,鼓勵激勵幹部擼起袖子加油乾。另一方面,要夯實基層黨建基礎,推進陣地建設亮點工程。新形勢下,要運用好創新“三融合”工作法,著眼於“融”,落腳於“合”,實現於“贏”,不斷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黨建融合創新作用,凝聚鎮村黨員幹部合力,打造出“一村一品”的“融合”黨建標準化,力爭發出黨建標準化的“好聲音”,為基層黨建持續煥發活力注入“新動能”。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歷史進程中,我們應切切銘記:沿著先輩探尋真理的足跡,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古田軍號》:歷史由人創造,並選擇智者

雖然很多獻禮片都屬於歷史題材,但是取材歷史後的再創作里,總能看到主創獨特的藝術視角。比如即將於8月1日上映的雙重獻禮片《古田軍號》,在取材古田會議前後一段歷史時期後,選擇了紅軍小號手後代為講述視角。這一嶄新視角,為塑造歷史人物提供了新的空間。本片裡的毛澤東(王仁君 飾)、朱德(王志飛 飾)、陳毅(劉智揚 飾)、劉安恭(胡兵 飾)都不僅僅是對歷史人物的還原,其更多的是一種基於電影藝術的角色塑造。他們之間的人物關係才是影片的看點,也是主創的訴求。

作為歷史意義重大的事件,古田會議已經不止一次被搬上銀幕。不過那些作品更多的是以會議本身為故事重心,創作態度雖然嚴謹,卻在藝術表現上不夠豐富,主題探討上不夠深刻。古田會議在《古田軍號》里所占的戲份其實是非常少的。影片絕大部分時長都是在講述古田會議召開前一大段時間裡,紅軍內部的思想困境,以及主要領導人們在思考如何脫困時所遭遇的思想交鋒。也就是說,對比常規的歷史題材,《古田軍號》的特點在於更著重講述歷史進程中的人物。這些人物自身的所思所想,以及他們之間的矛盾、碰撞、化解。

經過這一系列的人物塑造與戲劇衝突,觀眾會發現《古田軍號》在還原歷史之外,還有非常深刻且見解獨到的主題探討——歷史是由人來創造的,並且歷史在推進的過程中,必然會選擇更有智慧的人。影片通過歷史大事件(如戰役)和特徵小事件(如鬧事小兵)的結合,很清晰地點出了紅軍在那個歷史階段里所存在的困境和隱患。觀眾通過這些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此時的紅軍對正確思想引領的迫切需要。而毛澤東、朱德、陳毅、劉安恭四人間的矛盾,正是為了尋找出那個最正確的思想。在尋找的過程中,自然有的人會堅定、有的人會猶豫、有的人會偏激、有的人會妥協。經過數次交鋒過後,更加智慧、對局勢更深刻的洞察終會取得勝利,並推動歷史的進程。

其實,人物塑造一直都是電影創作的基礎,並不是哪一種電影的專屬。好的文藝片有好的人物,好的商業片也有好的人物。或者換句話說,只有塑造出好的人物,才算得上好的電影。香港電影的雙雄片出了那么多經典,靠的不就是角色的魅力四射嘛。歐洲、亞洲的名導名作,也都是人物塑造的教科書。因此說,《古田軍號》對人物塑造的追求,與它們在藝術層面上都是異曲同工的。片中毛澤東和朱德、陳毅的情義,和劉安恭的針鋒相對,也都同樣魅力四射。只不過港片的情義是江湖情,《古田軍號》的情義是革命情。站在電影的角度,這沒有對錯好壞之分。

以人物為本,並且啟用青年演員來塑造歷史人物,讓獻禮片《古田軍號》具有了更廣闊的市場潛力。在市場上傳播更廣,也就意味著其人物和主題對觀眾的覆蓋更廣,認同更廣。在藝術上被認同被欣賞的《古田軍號》,也必然會給年輕一代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教育意義,讓他們不僅了解歷史的進程,更看懂歷史的選擇。

古田軍號觀後感

《古田軍號》這部電影以紅軍小號手孫子的視角講述了革命前輩在艱難的歲月里所堅守的初心,展現了在國民黨圍剿下毛主席對革命道路的堅定,體現了一種紅色文化及紅色基因的傳承。這部電影裡的主鏇律就是傳承,是信念的傳承,道路的傳承,作風的傳承。

電影《古田軍號》將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展現出了我們黨和人民的初心和使命,讓我們感受到在那個年代,革命軍民為了國家所作出的無私奉獻和無畏犧牲,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在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龍凳舞,龍凳舞是福建等南方地區的傳統民俗活動,普遍存在於南方一些盛大的活動。影片的開始以龍凳舞引入故事,毛主席站在人群當中,嶄新的龍凳舞與長衫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跨越時空的安排心思非常的巧妙,包括影片中毛主席卸任前委書記轉移到其他地區,人們舞龍凳歡迎,這時整個畫面偏暗色系破舊的龍凳讓人感受到歷史與滄桑,龍凳舞的插入讓我們對這段歷史感覺歷久彌新,帶著我們回溯歷史感受炙熱的革命情感。最後朱毛分開作戰,朱德揮一揮手中的板凳與毛主席告別,一條板凳里蘊含了太多,是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吵不散的革命友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歷史反覆證明的客觀真理,是社會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劉安恭作為中央特派員來到紅四軍的隊伍中,蘇聯作為當時的“老大哥”十月革命的勝利雖然振奮了很多共產黨人的士氣,但是照搬蘇聯的一套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電影中毛主席與劉安恭作為一個矛盾點,故事的發展過程與結果也就是我們道路選擇的結果。毛主席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深入到工作的內部,了解實際情況,尊重事實規律,我們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道路,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傳承好我們的中國道路。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影片中,毛主席的一句話非常引人深思 “你們要清楚你們是在為誰打仗”,直到現在這句話還在耳邊迴響。隊伍士兵毆打百姓,就關禁閉加強演練,毆打俘虜就讓士兵伺候俘虜照顧俘虜的起居。毛主席始終把隊伍作風問題思想問題當作帶隊伍的重中之重,定規矩,講章程,不拿民眾一針一線,團結民眾也是我們黨取得勝利的制勝法寶。電影中出現的官僚作風,流寇主義,形式主義,這些問題追根溯源就是一部分人忘記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無論什麼時期,我們都應該以人民滿不滿意、答不答應、擁不擁護為標準來要求自己,爭取做到“五個過硬”,答好時代的卷子。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安平的台城精神,紅色因子生長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成為我們的骨血,鑄就我們的精神。軍號在一代代的傳承,嘹亮的軍歌,是對我們英雄的贊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共產黨人的責任就在一絲一粒,一釐一毫之間。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要落在實實在在的小事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在一代代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