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手老師》優秀觀後感範文2篇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感情色彩的勵志電影,卻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不平凡的故事,下面小編就來分享兩篇關於無手老師的觀後感,趕緊過來看看吧!

《無手老師》觀後感1:

上星期六下午,學校工會組織80後年輕教師去電影院觀看了電影《無手教師》。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電影透過一組組寫實的鏡頭,在短短的120分鐘內向我們展示了殘疾教師馬復興坎坷曲折、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人生經歷。

坎坷曲折:出生才4個月的馬復興不幸掉入火炕,身體尤其是雙手被嚴重燒傷,為了保住性命不得已雙手被截肢。從此這個孩子、這個家庭就陷入了坎坷的境地。身體的殘缺讓他在童年時期感受到的是身體健全孩子所無法體會的生活不便、他人的冷嘲熱諷、被排擠、被歧視的孤獨絕望。因為上手殘疾被剝奪考大學的機會,尋找對象時他人的嫌棄,可以說馬復就是伴隨著挫折和血淚交織成長起來的。

自強不息:正如他的小名“尕娃”,雖然在年幼時遭遇了重大的打擊,經歷了種種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憑著內心的堅強毅然頂住了重重困難。面對小夥伴的嘲笑排斥,他決心用另一種成功證明自己的價值。努力讀書,經過無數次的痛苦練習,手肘不知磨破流血了多少次,他終於學會用手肘書寫了還獲得了象徵榮譽的小紅花。雖然沒有雙手,但他卻是當地學校里成績最好的高中生。為了消除家長學生的質疑,他用一手工整的粉筆字和熟練的粉筆畫征服了學生。為了不誤人子弟,他勤奮鑽研教材經常外出聽課提高教學水平。

無私奉獻:代課老師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0多塊,自己家裡的經濟情況比較拮据,但是當他發現學生沒有學習用品的時候,他毅然動用了自己微薄的工資;發現學生因為家境艱難而輟學的時候,親自上門做家長工作,動用自己的工資幫助學生繼續求學。為了學生,他賒欠的賬單只能用下個月的工資來償還。俗話說,做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為了學生盡心盡力,為了學生自己省吃儉用他整整堅持了30多年。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息。教師的職業價值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教書育人嗎?教師只是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嗎?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馬復興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馬復興老師雖然沒有一雙手,但是他的心中有一雙手,這雙無形的手讓馬復興插上了飛翔的翅膀,幫助他戰勝了各種挫折,幫助他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不僅如此,這雙無形的手通過他的言傳身教還在學生的心裡生根發芽,伴隨學生的成長變成參天大樹,成為學生受益一生的精神財富。我相信他的學生以後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勇敢面對,因為他們的老師就是他們的模範榜樣。我期待成為擁有這雙無形之手的老師!

《無手老師》觀後感2:

《無手老師》是一部具有溫暖情懷和勵志功能的電影。它以我省湟中縣漢東鄉下麻爾村學校教師馬復興為生活原型,真實地反映了馬復興在雙手殘缺的情況下,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堅持在貧困山區教書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動人事跡。它講述了一個殘疾人自強不息的故事,以馬復興的實踐告訴觀眾:在命運之神沒有特別眷顧你的時候,在你遭受了這樣那樣的挫折和打擊之後,依靠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你的人生依然可以充滿生機、充滿希望。

同時,《無手老師》又講述了一個山區教師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故事。在展示他們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更著力表現了他們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和讓學生“一個也不能少”的堅定信念,為觀眾提供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部影片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既是對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也是對“五個特別”青藏高原精神的生動詮釋。在娛樂節目風行的今天,在我們的孩子爭相觀看《哈里·波特》、《鋼鐵俠》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無手老師》這樣的電影,一定會有不同的收穫。

用一種情節劇的方式演繹真人真事,無疑是有些難度的。可喜的是,影片《無手老師》的編導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捕捉到了馬復興內在的精神氣質和對家鄉、對學生的大愛情懷。如果說,樸實及其樸實之中所蘊涵的堅韌、執著、自強不息是馬復興最主要的性格特徵,那么,與馬復興的性格相適應,影片《無手老師》所採用的講述方式,同樣也是樸實、沉穩。或許,在編導看來,任何影像技巧都是多餘的,只能用最樸實無華的鏡頭語言,才能表現馬復興平凡中的不凡、普通中的崇高。

為此,影片採用了紀實化的敘事方式,不去刻意講述一個跌宕起伏、充滿懸念的故事,而是注重於把勵志一類的主流價值觀念,轉化為富有質感的情節和細節,轉化為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視聽畫面;它不主張演員一味地表演,而是讓他們和真實的環境、真實的人物完全融為一體。它採用了非職業演員出鏡、實地拍攝、自然照明等多種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影片真實感人的藝術效果。通過這些努力,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便是一部不生硬、不張揚、不說教的主鏇律電影,其中的人物可信可親可敬,故事如在你的身邊發生。

為了演好這部影片,演員認真閱讀劇本,主動到馬復興的家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多次走訪馬復興所在的學校,與下麻爾村的村民、馬復興的同事、學生密切交流,認真觀察馬復興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從而把人物內在的情懷、境界及其人性內涵都較好地表達了出來。對於英模人物片來說,觀眾對人物的興趣和熱情,絕不僅僅是人物外在的行為動作,而是從人物經歷中所體現出的人性內涵和人文內涵。在這一點上,《無手老師》的追求和努力是值得稱道的。

這部影片,以張海濤等本土藝術家作為創作團隊的核心。本土藝術家擁有了解青海、熟悉青海的優勢,他們在青海的文藝創作、文化建設和文化傳承中,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此,我衷心地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像《無手老師》的拍攝一樣,繼續以具體的作品、項目為依託,下大氣力培養本土作家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展現才華的舞台,使他們在藝術創作的實踐中得到鍛鍊和提高。哪怕他們一時還經驗不足,但假以時日,他們一定可以成熟起來,一定可以擔當重任。

電影、電視是遺憾的藝術,《無手老師》同樣也有一些不足。譬如說,劇中穿插的那一段“花兒”演唱,就顯得長了一些;個別地方,也還不是十分貼近生活,而多少顯露出一些表演的痕跡。但是,瑕不掩瑜,就總體而言,《無手老師》應該說是一部既有思想內涵又有藝術創新的成功之作,是我省近年來影視劇創作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