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校園欺凌觀後感作文4篇

近年來,校園欺凌案例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諸如,不堪入耳的謾罵侮辱、手段暴力的撕扯打鬥,發生在中小學生之間的暴力事件頻繁被曝出,並引發輿論聚焦。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預防校園欺凌觀後感

點開最近幾天的熱點新聞,映入眼帘的一定有“校園暴力”四個字。短短6天內,從“浙江慶元一年級男童被菸頭燙”,到“江西永新女生被數名同學扇打”,再到“河南信陽數百中學生群毆”,一件又一件駭人聽聞的校園暴力事件不斷衝擊著輿論的眼球,更挑戰著每一個人的心理承受底線。

這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神經學家吉姆•發龍的一個視頻,很有感觸,於是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他在視頻里提到:從科學角度來說,敵視心理、大腦損傷以及童年時期遭受過身體摧殘這三個因素分別涉及神經精神病學、生理學和個人性格,它們決定了一個人暴力傾向的程度。如果三者都具備的話,這個人具有暴力傾向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如果只具備其中一個或者兩個因素,具有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則降低。吉姆•發龍通過對70個殺人狂的大腦掃描和基因分析的講解,揭開了殺人兇手的遺傳與環境中所出現的問題。

雖然暴力有許多類型,但通過對70個殺人狂的腦檢測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規律,都在大腦的額眶部皮質有所損傷,就是眼睛,眼眶的正上方,再就是太陽穴內側,所以是有規律可循的。這說明腦的結構和功能的異常、或受到損傷可導致出現攻擊暴力行為。

除此之外,控制他們的還有最關鍵的暴力基因。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20多個基因標記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於人性格中的暴力傾向,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MAO-A(單胺氧化酶)。

是否具備MAO-A基因,和性別有著很大關係,因為它存在於 X染色體,所以人們只能從母系獲得此基因。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變態殺手是男性和男性為什麼往往比女性更容易有暴力傾向或具有好鬥性格的原因。因為女性可以從父系獲得一個 X染色體,再從母系獲得一個 X染色體,這樣可以起到稀釋“暴力基因”的作用,而男性卻只能從母系獲得一個X 染色體。

攜帶了暴力基因不一定必然出現暴力行為,因為暴力行為是大腦的損傷和環境因素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人的暴力傾向甚至變成殺人狂的原因,取決於腦損傷發生的時間,時機的掌握要恰到好處,理論上而言,一個人要到25歲的時候,大部分的眼窩前額皮層才能“成熟”。因為大腦損傷發生的確切時間是決定變態殺手類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使MAO-A基因以暴力的形式呈現出來,必須是在相當早期,即青春期之前,身處於某種極度受創的環境中,這種創傷不是指打屁股之類的生活壓力,而是真真實實地目睹或身處在暴力之中,這是使鏡像神經元系統運作的方式。也就是說,一個擁有暴力基因的人親眼目睹越多暴力事件,他轉變為變態殺手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眼窩前額皮層和顳葉受到損傷,從而導致大腦中負責處理倫理和道德判斷的機制起不了作用,那么他的變態行為往往開始於八九歲,比如縱火、無辜騷擾別的孩子,等他大一點兒,他會做出更壞的行為,比如xx、殺人。如果一個人是在幼兒與青春期之間出現大腦損傷,因為此時大腦已經開始發育,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道德判斷,那么他也許可以在短期內控制自己,但MAO-A基因造成的犯罪衝動會始終抓住他不放,最終他還是得去解決掉這個“衝動”。

我們不難發現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如中東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及非洲的一些地方),像戰爭這類暴力流血事件似乎從未停止、也無法停止,原因之一就是這些地方持續不斷地發生暴力,而世世代代居住、出生在這個地方的人目睹著這些暴力成長,這使他們的MAO-A基因更容易被激發,也使戰爭停不下來。

聽了這些令人震驚的研究新成果後我的感觸和理解是:

人的成長過程(從出生到二十幾歲)是一個人生理、心理成熟和社會化不斷完善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家庭和社會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導致攻擊暴力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

任何行為都是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攻擊暴力行為是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自然也離不開學習和模仿。

首先:父母是子女早期的主要模仿對象,父母暴力式教養方式,是子女產生攻擊暴力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不完整的家庭結構、不和睦的家庭關係,均與青少年的暴力行為有關。

其次:不良的社會交往在青少年行為中也起著引誘和促進作用,隨著科技發展,媒體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媒體中暴力的內容為青少年提供了攻擊性榜樣,減弱了青少年對攻擊行為的控制,使青少年曲解了幻想與現實,增加了其對攻擊行為的容忍程度,鼓勵了攻擊行為。近幾年來,電子遊戲、網路遊戲、甚至暴力音樂都成為影響攻擊行為的因素。

最後:心理學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在心理學領域內研究攻擊暴力行為,人格因素極為重要。對70名暴力犯罪者進行調查,還發現與對照組不同的是,犯罪組有以下明顯的人格特徵:多疑、固執、缺乏同情心和社會責任感、情緒不穩定、緊張、喜歡尋找刺激但易受挫折、缺乏自信和自尊、人際交往能力差等。這充分證明了攻擊行為的發生與個體的人格因素有關。特殊的人格特點是攻擊行為產生的心理學基礎,但並非有此基礎的人都會產生攻擊行為,攻擊行為的心理學基礎為攻擊行為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與青少年所處的不良家庭、社會環境,遺傳因素共同作用,才使攻擊行為變成了現實。

我想給家長說的是:我們作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讓孩子遠離暴力和傷害。這就要求家長一定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做事要有預見性,因為有些事情一旦既成事實就已經沒有了改正的機會。最終就一定會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悲劇。

預防校園欺凌觀後感

其實,就在教育部發布此次專項治理通知之際,重慶彭水一國中生被同學持刀捅死的事件就持續引發社會關注。據當地官方通報,4月28日13時許,桑柘中學學生沈某(男,14歲)與同校學生趙某(男,15歲)在校內因同學間糾紛發生爭執。爭執中,沈某持刀刺中趙某胸部,趙某經送桑柘衛生院搶救無效死亡。

重慶此起校園暴力事件並非孤例,4月22日晚,有網友在qq、微博、微信等網路平台上發布一段視頻,視頻內容為數名女生掌摑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視頻中,女生被掌摑32次,其間一直沒有反抗。事件一經媒體報導,便引發公眾熱議。

4月25日,湖南永州市道縣政府官網通報稱,掌摑女生事件系瑣事引發,目前已對涉事的多名學生進行處理,其中,3人被處以治安拘留,另4人管教。

諸如上述校園欺凌事件並非偶發性的出現,近年間,中國校園暴力呈現頻率增加、結果惡化、涉事人員低齡化等趨勢。有媒體統計,僅20xx年,媒體報導的具有一定社會影響的校園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其中以發生在未成年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居多。

校園欺凌事出何因?

今年4月,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xx)》曾根據20xx年被媒體報導的校園暴力案件,對中國校園欺凌現象進行了綜合分析。

按照報告給出的研究結果,近年來,校園欺凌現象在中國發生的地域範圍十分廣泛,覆蓋了絕大多數省份,且城市農村均在其內,頻次十分密集,絕對數量巨大。

具體來看,報告分析,現有案例大多數發生在學校外人煙較少的地方,在學校內的多在教室外,如操場或走廊。發生時間是課間或者放學後;絕大部分的欺凌案件均為多(欺凌者)對1或少(1至2人),受欺凌者在曝光視頻或文字描述中多選擇沉默和忍受,不告訴老師,也不求助於家長。

對於校園欺凌事件的起因,報告列出的原因包括欺凌者看對方不順眼,因為覺得對方長得醜,或者懷疑對方跟自己喜歡的異性走近一些,還有因為對方失誤踩到自己等等,原因眾多,且千奇百怪。

其實,隨著校園欺凌事件曝光頻度的增多,社會輿論也開始聚焦這一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在輿論針對校園欺凌案件的原因分析中,誘發未成年人實施校園暴力行為的原因多元。如家庭、社會成長環境中負面因素影響、法制教育弱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以及針對未成年人校園暴力行為管教執法力度不夠等等。

預防校園欺凌觀後感

懲治、遏制校園暴力,治理校園欺凌問題再一次提上了國家議事日程。那么,家長和學校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這未必可行。法制文明要從娃娃抓起,家校要走的路仍然還長,但必須得堅定走下去:促進法律健全,使我們的孩子從小具備正確的法制素養、法制意識,既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也懂得用法律維護共同生活的校園環境等。

近日,一條海南省瓊海市“長坡中學打人”的視頻在網上流傳。據南海網報導,事件發生於5月20日。此外,該校5月18日也發生了一起學生打人事件。5月21日上午,瓊海市教育局就此視頻事件召開緊急會議,提出七項措施專項治理校園暴力。此事件距離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於4月28日向各地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尚不足一個月。4月28日,重慶市彭水縣桑拓中學一名學生在廁所內遭到至少三名學生群毆,胸部被利器捅傷致死。同日,遼寧省莊河市第二十二中學課堂上,初二男生呂某遭同班同學姜某割喉身亡。

4月23日,山西省絳縣,15歲少年張超凡被多名同學在網咖毆打致死。同日,河北省安新縣某中學,一名女生被其他幾名女生逼迫脫衣下跪、扇耳光,旁邊多人圍觀起鬨,但自始至終沒有一人出來勸阻……

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原本安寧的校園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於曾經遭受校園欺凌的張宇來說,更是如此。他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在欺凌事件發生後,校園再也不是自己嚮往的地方了。他整日提心弔膽,寢食難安。

“可能是太害怕了,我就偷偷地拿了一把刀,每天放在書包里。心想如果有人再敢打我,我就拿刀捅他。”張宇回憶,“慶幸的是,那群欺負我的學生,之後沒有再來打我。”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徐光興認為,對於被欺凌者來說,如果心理層面得不到及時疏導,可能會陷入兩種極端:陷入抑鬱中不能自拔,甚至會產生自殺想法;或尋找比自己弱的目標,將情緒轉移到弱者身上,被欺凌者變為新一輪的欺凌者。

校園欺凌觀後有感

在中國,大多數校園欺辱事件處於被忽視狀態。校園欺辱大致可以分為身體欺辱、語言欺辱和關係欺辱(比如刻意排斥、散布謠言等),媒體曝光的一般都是比較惡性的身體欺辱。即便極少數被曝光的案例,事後處理往往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多由學校內部處理了事,少部分由公安機關介入,但處罰也很輕。因為被忽視,對被欺凌的孩子來說,要么忍氣吞聲,要么以暴易暴。有網友回憶往事,說:“我最痛苦的事情在於,我要把我本質上變成一個跟加害者一樣的施暴者,才能保護自己。”

現在,事情開始發生一些變化,網路的發達,自拍的流行,讓原本隱蔽的校園凌辱得到越來越多的曝光很難說是“愈演愈烈”,也許只不過是以前我們不知道而已。而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也逐漸讓人認識到對校園欺凌不該如此輕忽最近發生的中國留美學生欺凌同胞事件,施害者在美國可能面臨終身監禁的刑罰,這給國人帶來了極大的震動。

但大體而言,我們對於校園欺凌的認識仍然處於萌芽狀態。這其實是一件非常複雜,非常難以處理的事情。留美學生欺凌事件讓很多人提議立法嚴懲,但嚴刑苛法並不足取因為這是最後的手段,走到這一步,本身已經是教育的失敗。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在刑法中增加一條關於校園暴力的法條,而是一項專門的《校園欺凌防止法》。這項法律的主要功能並不是研究如何處罰施害者,而是建立各種制度,規定各方責任。

比如在韓國,20xx年就出台了《校園暴力預防及對策法》,並在此後不斷修訂。該法制定了“校園暴力對策委員會”制度,歸國務總理管理,委員從專業人員中產生,每所學校都要設定學校暴力對策自治委員會,配置專職的諮詢教師和負責小組。在日本,經歷了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和20xx年三次大討論後,於20xx年公布了《防止欺凌對策推進法》。而歐美國家對校園欺凌的研究和干預比東亞地區走得更早,模式也更為多樣。

由於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它比一般的暴力犯罪問題要複雜很多,牽涉到政府、學校和家長等方方面面。比如說,普遍認為學校應負主要責任,但目前中國的教師是否有精力和能力處理相關問題?再比如說,家長責無旁貸,但在家長責任和學校責任之間如何區分以防止卸責?考慮到中國國情,有大量外來人口子弟和留守兒童,這對於校園欺凌的成因和形式有什麼樣的影響?……對我們來說,現在最需要的是最基本的調查研究工作,然後制定出一個本土化的校園欺凌行為預防和控制計畫。

當一件事情開始引起注意,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給它指出一條正確的方向,而何謂正確,則需要大家一起來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