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秋思》有感:初窺“和美”風景

12月8日下午,我有幸一觀盛老師真容,初窺“和美語文”之風采。

這一次盛老師帶來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這首詞被譽為“秋思之祖”,整首小令用了一連串意象的組合,勾勒出了蕭條、蒼茫的景象,傳遞了作者傷感、寂寞、孤獨的思鄉之情。像這樣的名篇,可謂字字珠璣,讀者可以從中開發出無限的解讀空間。這樣深沉的情感,沒有豐厚的閱歷是很難體會的,更何況是一個小學生。因此盛老師採用“深文淺教”的方法,先是通過對課文意象的品味,感受文中的意象是如何表現作者孤獨寂寞的思鄉之情的,找到“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引入讀詞的方法。我們可以“胖讀”,把一首詞讀胖,此時盛老師出示京西古道圖,引導學生說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學生很直觀的就能理解“古道”之“古”,這是一條年代久遠的破舊的路,這是一條崎嶇不平的路。一個“古”字,喚起了學生這么多的感想。而後再一次讀胖,把這首小令改成散文。孩子們將一個個意象胖讀成豐富的畫面。而後話鋒一轉,引導學生將整首小令“瘦讀”成斷腸一詞。因為是斷腸人,所以他看到的景物不一樣,原來是借用景物傳遞感情。在“創讀”階段盛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馬致遠不是潦倒流浪,而是高中狀元,榮歸故鄉,那他會選擇怎樣的意象呢?學生經過分組討論,想到了很多能夠表現作者“榮歸故鄉,得意人意氣風發”的意象“青藤碧樹歡雀錦道陽道暖風春風壯馬駿馬”等等,最後大家各抒己見,充分表達了自己為什麼要選擇此意象的觀點,合作完成了一首新的《天淨沙》。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孩子們不僅懂得了“借景抒情”,更懂得了“不同的景可以抒發不同的情”。

好課種種,韻味各異;有的像美酒,芬芳濃烈,飲之醉人;有的似白水,純極淡極,還原本真;有的則如清茗,回味久久不散。盛老師說:“教學要追求兩極之美,既要有陽春白雪之美,又要樂意做下里巴人,也就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達到融會貫通。”從《秋思》初窺“和美”風景,我感受到了盛老師精湛的課堂教學藝術,沉醉於語文大師的教學藝術魅力之中。語文路漫漫,教無定法,教無止境,我將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