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文觀止》有感範文5篇

《古文觀止》按照時間順序分成:先秦文、漢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以散文為主,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觀《古文觀止》有感

《古文觀止》收錄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每朝每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例如我們所熟知的《陳情表》、《出師表》、《滕王閣序》等。書中的每一篇古文都不算長,但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反覆思考,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愛國,百善孝為先,民貴君輕,寄情山水陶冶情操等等,都是《古文觀止》篇篇文章中的真知灼見。劉禹錫的《陋室銘》寫出了一種淡泊名利,志趣高潔的高尚品質,這讓我們後人讚嘆連連,也激勵著我們。一個人的成就並不完全等於他金錢的多少,住處的好壞,而是由他的志趣和品德成就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漁人打魚的時候偶然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桃花源,這裡一片祥和寧靜,富足的景象。桃花源里的百姓與世無爭,不過問世間事事。桃花源里自由美好的生活,是作者是每個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也許是人們對現實生活有諸多不滿才會更渴望桃花源真的存在吧,但這終是夢一場……

《古文觀止》中還有很多流傳千百年仍被人們所熟知的文章,它的思想深度,文學造詣都高,值得我們後人閱讀,分析。《古文觀止》中的文章都多少表達了作者的無奈,而這些無奈又何嘗不在困擾著我們,經歷了千百年人們的煩惱或者問題是亘古不變的,藉助前人的經歷和思考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消除我們的愁。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閱讀這本書,體會它的魅力,它所蘊含的價值是不菲的珍寶。

看名著《古文觀止》有感500字

這個月我看了古文觀止這本書,有著深奧的道理,使我甚至有點看不懂雖然有譯文翻譯但我只用書下的解釋來破解原文,有時侯看一片需要20分鐘那時我看得頭都大了,真得想放棄了,但每當我灰心喪氣的時侯,媽媽總會送我四個字: 聊勝於無 ,因此我堅持在看這本書。

古文觀止這本書運用了許多文焉文,講述了殷商時期和西周時期的歷史故事。文中運用了許多 《論語》《老子》《孟子》《墨子》……來生動得描古代故事。其中叔向賀貧令我映像十分深刻,使我終身難忘,文章講述了韓宣子家境十分貧困,叔向知道了他的心思,卻向他祝賀這令韓宣子疑惑不解。叔向舉了欒武子等人的例子。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凡事只要能傳播美德,遵紀守法各諸侯也能歸順於你。

的確在生活中的貧窮並不代表你的品德貧窮,只要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有益處的也能交到許多朋友,俗話說得好,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如果你很有錢但貪得無厭,違法亂紀,放利聚財,為所欲為,人家也不會理你,說不定還會討厭你,不喜歡和你做朋友。我有一個叔叔,因為住在鄉下,那個村很貧窮,蓋得都是毛草房,每次下傾盆大雨的時候,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但他們有樂觀的心態,白天大夥都去幹活了,幹得滿頭大漢也不覺得累,因為有了付出也就有了回報, 由於多年的操勞手背粗糙得像老松樹皮,裂開了一道道口子,手心上磨出了幾個厚厚的老繭現在他們都改上了三層小樓。我被他們的行動感動了。

心靈美,才能創造家的幸福。

看《古文觀止》有感

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一點也不假。是日閒暇無比,翻舊書暫遣心情。眼裡正好看到一本《古文觀止》,《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這本書能發出耀眼的智慧之光,使追求永恆的道路上能夠曲徑通幽,柳暗花明。《古文觀止》是迄今為止對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寫作名篇較精的一本古文書。裡面200多篇短小精悍、琅琅上口的小短文從多個角度展現出中華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華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古文觀止》篇篇煥發奇光異彩,閃耀灼見真知,包含著大量的立身做人的人生哲理。

一、自古英雄皆愛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它體現了對國家和人民的一種深厚感情,與為國奉獻、對國家盡責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財富。《古文觀止》中有大量的愛國名言佳句,讀來催人奮進。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寥寥數語,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當然,古人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結合在一起,但又都從忠君出發,體現出恤民的精神。如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寫下至理名言佳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提醒人君注重人事,與民休息。

二、百善孝為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認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國的根本,其他各種道德觀念,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圍繞忠孝這一核心提出來的。《古文觀止》中寫孝道的內容很多。漢朝舊臣李密,因為要照顧自己臥病在床的祖母,不願到朝廷為官,向當時的晉武帝寫下了有名的《陳情表》。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圍繞想要“盡孝”的心意陳述不能應詔的苦衷。“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兩人,相依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文章敘述委婉,情真意切,今天讀來仍然感受頗多。雖然“父母在,不遠行”在交通和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再必要,但“常回家看看”仍然是長輩的期望,特別是在“自己需要”與“孝親敬老”發生矛盾時,當代人是如何取捨的呢?

三、為政在於得民。

得民心者的天下,民貴君輕,這些思想和理念在《古文觀止》中比比皆是,也是古代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左轉季梁諫追楚師》中寫道:“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這是在神權盛行時代可貴的民本思想。《古文觀止》的文章,大都為文人墨客所撰。他們有的是幕僚,有的是官員,還有的是“自由作家”。幕僚們“以文載道”,表達自己的愛民思想,並進而進諫君主為政得民最為普遍。著名的如唐朝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杜牧的《阿房宮賦》,借阿房宮之興衰這一歷史題材,極寫秦始皇不惜民力的窮奢極欲,點名國家滅亡在於君主的失道病民,勸誡後人引以為戒。“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致萬世而為君”。歐陽修身為滁州刺史,與賓客暢飲山水之間,一醉方休,其樂無窮,從側面反映了他治滁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面貌。他寫的《醉翁亭記》詳述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士大夫們也予以鞭撻。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吏治的黑暗,賦稅的苛毒,表達了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民眾的深切同情。“熟知賦稅之毒,有甚於是蛇者乎!”

四、寄情山水心地寬。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起伏跌宕。作為最美散文,《古文觀止》寫景寄情的文章很多,表達了作者們面對成功與失敗,超然出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態度。北宋的蘇軾,才華橫溢,可卻仕途坎坷,在老年的時候,離妻別子,孤身被貶往黃州,在潦倒不堪之時,月夜泛舟於赤壁之上,寫下了名篇《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明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也”!在人生最悲涼孤寂的時候,蘇軾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體驗人生,觀照自然,曠達而灑脫。在物慾橫流、精神荒蕪的境況下,走向大自然,在山水間養神怡情、陶冶情操,也不失為安守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的方法。

好的作品正如《古文觀止》,是經得起歷史考驗,能不斷給人啟發和智慧。拜讀《古文觀止》,研習傳統文化,是為增加精神財富之源泉。《古文觀止》在它問世後的300多年裡,成為最流行、最通俗、最廣為人知、最有影響的古文選本,值得諸君放在案頭,閒暇誦讀,在美文中感悟人生,在美文中尋得智慧,從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讀《古文觀止》有感

人生的百科全書 幼年聽家父教過《古文觀止》中的幾篇文章,古文讀後感。那時候,我對家父的講解聽不懂記不住,只知跟著念而已。其實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過後便什麼都忘了。後來,等到年歲漸長,走上了工作崗位,我有暇再回過頭來通讀《古文觀止》的那些文章,猶如牛吃草反芻,重新加以咀嚼,才覺得這些文章經天緯地,氣壯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從此,我就和這本書相依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古文觀止》的文章,總共不過200餘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我特別鍾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魏徵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由於經常讀,便逐漸地會背十來篇。這么一來,我除了平時在家裡翻閱《古文觀止》以外,還能利用空餘帥司,隨時隨地進行背誦複習。我把這種背誦作為一道“精神快餐,用來滋養心田。我以為,《古文觀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書。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至理名言佳句,光華奪目,擲地有聲。雖寥寥不過數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種境界,那種情懷,早已被後人奉為立身做人的萬世楷模。總之,讀這本書,能夠使人警醒,使人振奮,使人高尚,使人堅強。我現在雖已年過古稀,但有生之年,這本書是一定要繼續讀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為的是從中學做人。學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人生的百科全書 幼年聽家父教過《古文觀止》中的幾篇文章。那時候,我對家父的講解聽不懂記不住,只知跟著念而已。其實是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過後便什麼都忘了。後來,等到年歲漸長,走上了工作崗位,我有暇再回過頭來通讀《古文觀止》的那些文章,猶如牛吃草反芻,重新加以咀嚼,才覺得這些文章經天緯地,氣壯山河,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從此,我就和這本書相依相伴,結下了不解之緣。《古文觀止》的文章,總共不過200餘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我特別鍾愛一些名篇,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魏徵的《該大宗十思疏》,方孝孺的《深慮論》等等,由於經常讀,便逐漸地會背十來篇。這么一來,我除了平時在家裡翻閱《古文觀止》以外,還能利用空餘帥司,隨時隨地進行背誦複習。我把這種背誦作為一道“精神快餐,用來滋養心田。

我以為,《古文觀止》是人生的一部百科全書。書中的哲理,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涵。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至理名言佳句,光華奪目,擲地有聲。雖寥寥不過數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尤其是范老先生的那種境界,那種情懷,早已被後人奉為立身做人的萬世楷模。總之,讀這本書,能夠使人警醒,使人振奮,使人高尚,使人堅強。我現在雖已年過古稀,但有生之年,這本書是一定要繼續讀下去的,而且要一如既往地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讀,為的是從中學做人。學會在任何處境下,都能好好做人。

讀《古文觀止》有感作文

在鼓樓區古文班學習時,高林生老先生向我們每位學員推薦了《古文觀止》這本書。暑假終於到了,我也終於可以細細地讀一讀這本書了。

《古文觀止》不像《論語》記述孔子的言行,不像《老子》記錄老子的文章,也不像《菜根譚》是對人生的領悟。這本書是自清代以來最為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古文觀止》選材上起《左傳》、《國語》,下止明代劉伯溫、歸有光,所選222篇文章皆為千古名作,歷來為學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學習古文的經典書、必備書。美者皆集,缺者無不備,訛者無不正,集古文之成者也,觀止矣,也就是說只要學習這222篇古文,其他的古書都可以不看了。

這本書中我們熟悉的文章很多,如《鄭伯克段於鄢》、《曹劌論戰》諸葛亮的《出師表》、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等。看起來耳熟能詳,其中的道理髮人深省。選篇能包羅歷代古文的精華,又能用注釋掃除誦讀、理解古文的攔路石,評論又能說透文章做法之妙。

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同成千古絕唱,但風格卻不同台。王勃才華橫溢,唐初四傑之首,“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傳誦至今。且年少得志,14歲就被表為官。總覺得一個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隨一些苦果。當王勃在騰王閣上高呤“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與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輕有關。後一次獲罪還連累到他老父被貶到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親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隕落和他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本文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全文運思謀篇,都緊扣這個題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歷敘洪都雄偉的地勢、珍異的物產、傑出的人才以及尊貴的賓客,緊扣題中“洪府”二字來寫;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近觀遠眺,都是濃墨重彩,寫出了滕王閣壯美而又秀麗的景色,緊扣題目“秋日”、“登滕王閣”六字來寫;第3段由對宴會的描寫轉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緊扣題目中“餞”字來寫;最後一段自敘遭際,表示當此臨別之際,既遇知音,自當賦詩作文,以此留念,這是緊扣題中“別”、“序”二字來寫。由此看來,全文層次井然,脈絡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謂絲絲入扣,層層扣題。范仲淹青少年貧苦,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寫《岳陽樓記》的時候已經被貶出京,慶曆新政宣告失敗,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絲毫不見潦倒之義,反而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矍爍古今。雖寥寥不過數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那種心胸,那種情懷令無數英雄浠噓不已。

這本書中篇篇經典,事事蘊含著真理,給後人以很好的啟發和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