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有座廣濟橋作文300字左右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州,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兩隻鉎牛一隻溜”描繪的就是潮州的廣濟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潮州有座廣濟橋作文,歡迎參閱!

潮州有座廣濟橋例文

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參觀了潮州有名的廣濟橋。廣濟橋座落在潮州市東城門外,連線韓江的東西兩岸。

廣濟橋建於1170年,全長518米,分為東中西三段。東西兩段為梁橋,中段為浮橋。由於韓江江面寬闊,水流湍急,而且當時的建築水平不發達,所以人們靈活地運用了浮橋來解決這個難題。中段的浮橋是用鐵鏈把18隻木船連線而成的,浮橋會為往來的船隻或排洪定時開啟。東西兩段的24個梁橋橋墩用花崗岩石砌成,每個橋墩上都建有不同風格的許台樓閣,非常美麗而又堅固。

早晨,城市甦醒了。從遠處看去,廣濟橋像一條巨龍橫貫在韓江上。橋上人山人海,人來人往,人們都在迎接新一天的開始。

傍晚,在夕陽下水面波光粼粼變成了橙色。橋上橋下,有許多的遊人在拍照,好像要把這美麗而又壯觀的影像全都記錄在相機里。

這真是一座奇特的橋。不僅因為它的美景,還有它奇特的橋樑構造。

潮州有座廣濟橋精選範文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州,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兩隻鉎牛一隻溜”你們知道這首歌謠描繪的是什麼景點嗎?讓我告訴你吧,那是我們家鄉聞名的廣濟橋,她是我國四大古橋之一。

廣濟橋全長518米,西面有8個橋墩,10個樓閣;東面有128個橋墩,14個樓閣,中間用鐵索連線了18梭小船。西面第8墩和東面第12墩各有一隻鉎牛,東面的那隻鉎牛被大水衝到上游去了,所以有人唱起了一首歌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州,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兩隻鉎牛一隻溜”。

廣濟橋不但造型奇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韓愈來潮州任官後,發現韓江隔斷了兩岸百姓,就想修一座橋,於是他請廣濟和尚和韓湘子來修橋。廣濟和尚從西邊修,韓湘子從東邊修,他們修到中間時,石料卻用完了。所以何仙姑把18葉荷葉放在中間擺齊成了木船,共同曹國舅把戲板放在木船上連線的木板,鐵拐李解下腰帶縛住了木船,遂成中段浮橋。

廣濟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潮州有座廣濟橋優秀作文

有道是:“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場。”對潮州人來說,印象最深的橋樑莫非就是湘橋。他橫跨韓江,東臨筆架山,西臨東門,南臨鳳凰台,北仰金山。湘橋始建南宋,初時叫康濟橋,後稱濟川橋,1435年更名廣濟橋,有稱湘子橋。

原先的湘子橋是我國史上第一座啟閉式的橋,世界上開關活動橋的先導。橋的兩端為24座固定的樓台,中部為18梭船組成的浮橋。所以有一首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廿四樣,二隻生牛一隻溜。”它與韓江春潮構成了潮州八景之一—湘橋春漲。它還與河北趙州橋,北京盧溝橋,福建洛陽橋合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1958年,由於交通需要,將梭船拆除,改建成直通橋。神氣冷峻的鋼橋架替代了低矮的木欄桿;平坦的路面替代了左右擺動的船。當夜幕降臨,它就像一條剛出韓江的龍。自從有了嶄新的鋼筋混凝土江大橋,湘子橋的負擔輕了,承受非機動車通行,方便過往民眾。

有一個神話傳說:“仙佛造橋”,說湘子橋是有韓湘子帶領的八仙和廣濟和尚帶領的十八羅漢有法力造成的。但事實上,它是潮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在南宋,沒有起重機的時代,湘子橋那些幾噸甚至幾十噸重的石墩是怎樣運來呢?原來,潮汕人民在韓江上游取石,然後利用漲水,把石頭綁在大木船下順流而下,因為水漲是漫過石墩,所以當時到達是就松繩,讓石頭自己落下去。橋就靠這樣一次次運石來造成的。

湘子橋真不愧是潮州的瑰寶。不管是現在的還是以前的,它們各有各的風采。

前有蘇聯人在湘子橋上觀察,還不時豎起大拇指稱讚這座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的湘子橋——“橋樑之母”。現在國家特地撥款下來恢復這座橋的原本相貌,不久的將來,我們就可以一睹這條龍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