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的十大成就

五千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祖國正在蓬勃發展;五千年後的今天,在我們祖祖輩輩的辛勤勞作、勇於開拓的無私奉獻下,我們的生活蒸蒸日上。今天是祖國母親的70周年生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70周年建國優美段落,歡迎借鑑參考。

新中國70年的十大成就

1. 兩彈一星

“兩彈”中的一彈是核子彈,後來演變為核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世紀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 恢復聯合國席位

1971年10月25日,在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得到恢復。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重回聯合國,是世界進步的需要,也是歷史的必然。

3. 載人航天

1992年9月21日,中國政府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將該項目命名為“921工程”。

20xx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之後,從“神州六號”到“神州十一號”,中國航天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4. 港澳回歸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結束了英國在香港一個世紀的殖民統治;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結束了葡萄牙在澳門442年的殖民統治。

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懷抱,大大推進了祖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5. 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整個工程分兩期建成,20xx年7月1日全線通車。

青藏線大部分線路處於高海拔地區和“生命禁區”,青藏鐵路建設成功解決了三大世界鐵路建設難題:千里多年凍土的地質構造、高寒缺氧的施工環境和對脆弱生態環境的保護。

6. 加入世貿組織

20xx年11月10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法律檔案,它標誌著經過20xx年的艱苦努力,中國終於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也標誌著中國在經過了20xx年的歧視待遇之後,終於享有了與其他世貿成員同等待遇的權利。

7. 20xx年北京奧運會

20xx年北京奧運會展示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

改革開放30年風雨歷程,中國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一個蓬勃的新興經濟體。北京奧運會則把“文化中國”傳遞給了世界,“綠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深深地融進了傳統奧運理念之中。

8.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xx年,日本內閤府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當年名義GDP為54742億美元,比中國少4044億美元,中國GDP超過日本正式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經過三十多年的壯觀增長,中國終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9. 國產航空母艦

遼寧號航空母艦,簡稱“遼寧艦”,是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其前身是蘇聯海軍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1999年,中國購買了因蘇聯解體而建造中斷的“瓦良格”號,並繼續建造改進。20xx年9月25日,正式更名為遼寧號,開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服役。

20xx年4月26日,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002型航空母艦在大連正式下水,它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這標誌著我國現代化海上作戰平台自主設計取得重大階段性突破。

10.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歐洲衛星導航系統之後的第四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20xx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它標誌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xx年,我國陸續發射了多顆“北斗”全球組網衛星。20xx年12月27日,北斗系統服務範圍正式由區域擴展為全球,北斗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

五大圓夢工程

1. 中國橋

以港珠澳大橋為代表,近十年來中國大橋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據統計,縱觀世界橋樑最長前100所大橋中,大部分都由中國建造。其中已建成跨度超400米的斜拉橋、懸索橋分別有114座、109座,中國分別有59座、34座;全球在建及擬建的主跨400米以上的斜拉橋、懸索橋為49座、37座,中國分別占據39座、29座。

其中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

如今,在世界橋樑界有著這樣一句話:世界橋樑建設20世紀70年代以前看歐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紀看中國。

2. 中國路

從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車1萬公里,我們用了20xx年時間,從1萬公里到突破2萬公里,我國只用了3年時間。可以說僅僅20xx年,中國高速公路的發展走過了許多已開發國家一般需要40多年才能完成的發展進程,創造了世界矚目的中國速度。

高速公路里程13.1萬公里世界第一,20xx年將達15萬公里;高鐵里程2.2萬公里世界第一;城市軌道交通4153公里世界第一。

3. 中國車

20xx年6月25日“復興號”下線,這是中國第一列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涉及的高速動車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到了84%。

20xx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9萬公里,占全球高鐵運營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過其他國家總和。20xx年,計畫確保投產高鐵新線3200公里。

高顏值、高速度。高鐵,已成為中國的一張亮麗的新名片。

4. 中國港

20xx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自動化碼頭——上海洋山港四期開港試運營。

上海港貨櫃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而洋山港的貨櫃吞吐量占到上海港40%以上,是上海成為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支撐點。與傳統人工碼頭不同,洋山四期碼頭是一座高科技新型碼頭,貨櫃的裝卸轉運將全部由智慧型設備完成。

除了上海港,全球吞吐量排名前十的超級大港,中國已經包攬了七席。

一座座由中央企業參與建造的港口和巨輪,正在搬運著整個世界,也在托舉著中國夢由理想變為現實。

5. 中國網

當前,中國的光纜線路總長3041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已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4G網路,豎起299萬個基站,擁有8.9億用戶;中國的網際網路用戶已經有7.51億人,全球第一……

在中國,每三個手機用戶,就有兩個在使用移動支付。這裡是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購物、吃飯、加油……甚至在路邊攤,中國到處都能移動支付。中國在網際網路方面的進步正在改變著全國甚至全球的生活方式。

在經歷了移動通信領域“2G追趕,3G突破,4G並進”等階段之後,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中國通信業正在醞釀著一出更加精彩的“引領”大戲。

70年來中國人的生活巨變

在改革開放之前,人們穿衣服主要靠購買布料自行加工。而由於供應緊張,買布還得用布票,每人每戶都有嚴格的限量。人們的著裝風格也很單一,顏色是沉悶的黑、綠、藍,面料是一水的棉布。當時流行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說法。

而在改革開放後,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布票逐漸被取消,添新衣也從自己加工變為購買成衣。

到如今,各種品牌和風格的衣服琳琅滿目,線上線下大小服裝賣場隨處可見。衣服的作用已經遠遠超過了禦寒保暖,舒適、個性和時尚才是人們的普遍要求。

改革開放之前,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糧食供應緊張,同樣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直到90年代初,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才逐漸消亡。

而今天,分門別類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改革開放初期,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破舊民居,但住房仍是一個大問題,單位上的人們為了分房子有時還會勾心鬥角。

從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這種房屋有獨立廚房、廁所,有上下水道,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也方便。

對於經濟條件好的人,居住的選擇就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複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

改革開放之前,最主要的短途交通工具是腳踏車,因此,中國也被稱為腳踏車王國。火車和長途汽車的條件也很差,擁擠、緩慢更談不上舒適性。而坐飛機,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

現如今,私家車高度普及;公交路線增多、車輛條件大為改善;計程車招手即停,“滴滴”等打車軟體更加方便了出行;火車中也加入了新夥伴:高鐵和動車;坐飛機已成為一種日常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