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挑戰的作文

1919年,年輕的徐悲鴻告別了可愛的祖國,遠渡重洋,到法國去學習美術。當時,北洋軍閥腐敗無能,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不僅在經濟上受壓迫,而且在政治上受歧視。一次,一個洋學生向徐悲鴻挑釁說:“中國人,生下來就是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便是把他們送進天堂也成不了才。”一句話,把徐悲鴻激怒了。他拍案而起說:“先生,你不是說中國人不成才嗎?那么好吧,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祖國,我們競賽一下吧。到我們畢業的時候,看看誰是真正的人才!”徐悲鴻就是這樣下了挑戰書。他懷著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信念,努力學習。他經常到羅浮宮、凡爾賽等著名的博物館去臨摹世界名畫,而且常常是拿一塊乾麵包,提著一壺白開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閉館的時候不出門。終於在他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第一年,就受到法國藝術家佛拉蒙先生的好評,在以後的考試中又多次獲得第一名。1924年,他的油畫《遠聞》、《悵望》在巴黎展出時,轟動了巴黎美術界,受到廣泛的好評。這時,那個曾經向徐悲鴻挑釁的學生不得不認:自己不是中國人的對手!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認識到:面對挑戰,我們應該有堅定的信念,我們應該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我們應有嚴肅認真的態度

《論中國青年的自信力》是一篇針砭時弊的又很有些思想深度的好文章。作者重點分析現代青年身上存在著的“他信力”:信家長,信老師,信權威,鞭辟入裡。在校的信老師和家長,工作的信權威,都是缺少主見和銳氣,不敢毅然走自己的路。作者分析了主觀因素後,還分析了客觀因素。作者認為,中國青年的自信“還在樹蔭下長著些許綠芽”,“自信的種子在中國仍是有的,那就是許多渴望做自己喜歡和願意奮鬥的事業的青年,可它們會不會發芽,恐怕還要等待樹蔭縫中殘透過的陽光”。面對生活的挑戰,我們青年到底需要什麼?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自信的陽光”。

面對生活的挑戰,人們需要對生命進行探討。張海迪《生命的追問》就是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探討的好文章。作者認為,運動場上一個又一個世界記錄的刷新,科技領域一項又一項發明創造的誕生,人類飛出地球的壯舉,人類探索外星生命的嘗試,這些都是人類敢於面對挑戰的結果,在面對挑戰中表現出藐視一切極限的氣魄,表現出生命和智慧的擴展具有無限的張力。生活有時是很殘酷的,會使生命體造成殘缺。中國古代神話里的刑天、春秋時史學家左丘明、戰國時的軍事家孫臏、西漢的文學家司馬遷、晉時的醫學家黃甫謐、唐朝的鑒真和尚、宋代的大將楊信,還有一個思想深邃、知識淵博的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學者史蒂芬·霍金、荷馬、賽萬提斯、羅斯福、惠特曼……這些生命的殘缺者,面對命運的挑戰,不低頭,不動搖,不退縮,不悲觀,對事業熱愛執著,永不知疲倦地探索未知的領域,體現出不屈不撓的生命勇氣和生命智慧。作者深情地謳歌這些生命的殘缺者,對他們的在探索中所表現出來的超乎想像的智慧給予熱情的讚美,對他們在事業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給予高度的評價。

面對挑戰,有時來自自然,有時來自社會,有時來自我。如果說劉再復先生是用睿智性的語言來展示戰勝自我的心靈歷程的話,那么,楊泗平同學就是用情感化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心海波瀾。

朱自清先生說夾敘夾議的說理,“實在也是抒情的一法”,應該說,這一語道破了夾敘夾議的本質特徵。寫面對挑戰類的文章,也應該注意運用夾敘夾議的寫法。夾敘夾議抒情,是一種清理交融、敘議結合的抒情之法。現代作家石評梅在其《緘情寄向黃泉》一文中說:“深刻的感情是受過長久的理智的薰陶的,是由深谷底潛流中一滴一滴滲透出來的。”作者在生活中有了積累,有了感受,有了見解,其感情也就隨之漸趨濃縮和深化,用文字表達出來,也就會閃爍著清澈的理智,浸潤著湛純的情感之流。

要記住,當你面對挑戰,你的感情,你的意志,你的精神,你的思想,很重要,要表現得深刻些。

面對困難的挑戰

鐘聲響了十下,使我從書中喚醒。回想著感人的《海倫.凱勒》,思緒的潮水在心中翻騰......

是命運的捉弄,使她在一場高燒中再也看不見美麗的世界,聽不到悅耳的聲音了。但她堅強不屈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她那渴求知識的精神早已超越了殘疾與健全的界限,感動了無數人。她,就是海倫.凱勒.

我輕輕地合上書,感慨萬分,回想起我平時怨天尤人,因為陷入失敗的深淵而恐懼,突然體會到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幸福的。

困難是一塊試金石,只有像海倫.凱勒一樣無畏地面對困難,才能取得成功,生活中何嘗不是如此。記得我二年級的時候特別害怕數學,一見到難題就心如亂麻,面對困難,我只好打退堂鼓。聽奧數課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屢戰屢敗。一到上課,心中就抱怨。可是父母用心良苦,讓我不斷學奧數,我只好走上曲折不平的小路,不斷跋涉。有時一道題就想了幾十分鐘。而當我第一次品味到勝利果實的時候,是何等的喜悅,便越戰越勇,克服了重重困難。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只有我們在磨練中成長,在成長中磨練,才能鍛鍊出不屈不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