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開國大典有感作文

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億萬人民、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讀開國大典有感作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讀開國大典有感作文篇1

《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的空前盛況,本課先寫了舉行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和參加人員;接著寫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及廣場的情況;再接著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最後講了遊行隊伍。 由學生邊默讀邊找出文章描寫這一隆重、熱烈、莊嚴、盛大氛圍的語句加以體會。

首先,播放“開國大典”的有關錄像鏡頭。讓學生感受開國大典的盛況,初步體會到建立了新中國,人們無比自豪、激動的心情。

其次,本文第二大段,講了天安門廣場的位置,天安門城樓的布置等情況。在教學這段時,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的情況下,引導學生畫一畫“丁字形廣場。然後讓學生介紹為什麼這樣畫。這樣學生通過動筆畫,對此段內容就有了較清楚的了解。課文第三段寫了“開國大典”的盛況,這一段按照典禮進行的順序來寫。讀熟課文,理解“開國大典”的盛況的順序。

在比較理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可分別採用齊讀、輪讀、邊讀邊鼓掌的形式讀。語調要高昂,情緒要飽滿,體會出人們無比高興、自豪、激動的心情。

讀開國大典有感作文篇2

我看了電影《開國大典》感觸頗深。 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那個鏡頭:身穿中山服的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們政府成立了!”啊,經過了20xx年浴血奮戰,終於迎來了勝利的今天。那一聲莊嚴的宣布,是用那堅定的革命精神組成的;是用那千千萬萬個中華兒女的鮮血換來的。中華大地一片沸騰,這激動人心的訊息經無線電的傳播震撼了五洲四海 ,怎能不讓我們為之歡躍,為之振奮呢!回想我們中華民族經歷的滄桑歲月,不由得眼睛潮濕了。不經歷風雨,怎么會有這超越時空的聲音。

還有一個鏡頭: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孩,坐在爸爸的脖子上,喊著:“毛主席萬歲!”還有一個飽經風霜的老農民,開懷大笑,那灰白色的鬍子一抖一抖的。這些鏡頭,都充分體現了人民對新中國成立表現出無限的喜悅。

毛主席向民眾揮手致意 接受檢閱 “邪終不勝正 ”這句至理名言佳句,恰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那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精神。想當初,中國共產黨剛成立,用的只是土槍,而這也數量有限,而那張牙舞爪,不可一世的日軍,有著精良的武器。相比之下,差距甚大。但是就是這支裝備很差的軍隊,卻成了人民心中的英雄,成為千古流芳的人民軍隊。我們做什麼事只要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就一定能成功的。

深深的感受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讓祖國這條騰飛的巨龍飛躍發展,讓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為之奮進,讓我們為這新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感到驕傲,自豪!

讀開國大典有感作文篇3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億萬人民、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樣一個難忘的歷史瞬間,油畫家董希文據此創作的油畫《開國大典》無疑是惟一的權威之作和經典之作。

《開國大典》巨幅油畫創作於一九五二年,完成於一九五三年。畫幅高二百三十三厘米、長四百厘米。《開國大典》所展現的場面十分壯觀,畫面的近景是天安門城樓的一角,五根紅色大柱排列在左部,按實際情況,右邊還有一根柱子,被畫家大膽去掉,這就給畫面中心留下了充足開闊的空間,使城樓上的領袖與廣場上的民眾遙相呼應,即莊重神聖又熱烈絕慶取得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

在這樣熱烈而又靜謐的歷史時刻,共和國的領袖在開闊的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一幕:毛澤東站在麥克風前,從容莊重,神采奕奕,在他的身後,朱德一臉喜氣,劉少奇正視前方,周恩來瀟灑豪邁,宋慶齡的慈愛,李濟深的滿足,郭沫若的憶惜撫今,張瀾的落拓大方,高崗的拘謹嚴肅,各各不同的神態風度,讓我們看到了各自的閱歷,性格,真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畫面上,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天安門廣場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整幅作品構思宏偉,氣派非凡,喜慶熱烈,完美地表現了新中國的輝煌氣勢。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董希文也煞費了一番苦心,由於當時條件的限至,他只能根據現有的照片畫些簡寫,並使得本來有較強明暗關係的照片變成處在平光中的美術造型形象,以此求得了所有人物在畫面上的和諧統一。他借鑑了敦煌唐代壁畫的容華貴,唐代人物畫的造型氣質,以及明代肖像畫的處理,不但將領袖們的儀表動態刻劃的惟妙惟肖,而且將人物內在的氣質和精神充分的體現了出來。

《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畫面的喜慶氣氛是由地毯、紅柱、燈籠和廣場上的紅旗的紅色基調所形成的,同時紅色也有一種莊嚴與隆重的感覺,有力地烘手託了開國大典的主題。這種近乎純色的色調構成與西方傳統繪畫的灰色調大相逕庭,地毯的圖案及燈籠、柱子和護欄等都具有文化符號的隱喻性,兩者結合起來形成典型的中國審美趣味的油畫風格。

《開國大典》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可觀的,其重要的貢獻也是不可替代和否認的。《開國大典》之所以廣為流傳、婦孺皆知,並且成為美術鑑賞的精典範例,除了它的藝術價值以外,不可忽視的是它的歷史、政治意義,這幅油畫是政治要求與象徵性手法的結合,是畫家的精神狀態以及藝術上的追求相統一的,《開國大典》在革命歷史畫中是最有生命力的。

作為一幅經典名畫,《開國大典》曾歷以劫難:由於歷史的原因,作者在生前對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做過兩次修改,第一次抹去高崗,第二次改掉劉少奇,第三次靳尚誼和越域按照指示在他們臨摹複製的《開國大典》上刪去了林伯渠。每一次改動都能聽見藝術在政治的重壓下沉重的喘息聲,一幅畫,總能折射出一個畫家乃至一個時代的命運。因此《開國大典》不僅向我們展現了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巨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不僅是民族油畫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而且它被幾次改動的坎坷經歷,畫面上被作為見證的明顯痕跡,則永遠刻下了那段令人難忘的曲折歷史。

在迎接祖國華誕六十周年之際,我們再一次欣賞這幅經典油畫,還是依然被那宏大的場景所吸引,被那莊嚴的時刻所震撼,被領袖們的風采所傾倒!仿佛依然聽得見新中國的歷史車輪從《開國大典》那一刻起隆隆地走過了六十個年頭,又繼續向前邁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