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寒衣節的作文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和清明節一樣同屬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人們習慣叫“十月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寒衣節

“十月城隍又出巡,旌旗蔽日少風塵。可嘆多少如花女,扮作披枷戴鎖人。”這首宋朝的竹枝詞,寫的是古代農曆十月一日,俗語稱作“開鬼門”,傳說在陰曹地府被禁錮的鬼魂全“解放”了(來年清明節才重回墓田),在這天都要在各自的墳墓收取親人送來的棉衣和“錢糧”,所以又稱為“寒衣節”。縣城的百姓要抬著“城隍爺”出巡遊走,查勘民間的善惡和懲辦囚禁邪魔惡道(那些村姑、少婦扮作陰間遭鎮壓的鬼魂)。

農曆十月一是舊時“三冥節”(清明節、上元節、寒衣節)之一。此時冷風蕭瑟、草木凋零。早先,章丘、歷城、鄒平一帶的農家都用彩紙裁剪衣褲、冠履,準備豐盛的供品,由家長帶領兒孫到祖先的墓田焚燒、祭祀。

儒家歷來信奉“忠厚傳家、詩書繼世”。過去鄉間民風淳樸,孝道世代相傳,“寒衣節”祭拜祖先要遵照前輩的制禮定俗,以追思先祖、啟迪後人,從而保家命綿長,孝道不衰。

古代祭掃墳墓分為墓祭、堂祭和家祭多種。禮儀活動都有完備的程式。上墳祭拜時要求“心必誠”,前三日便禁酒持齋;二要“行必敬”,進入墳地時言行舉止要穩重、肅穆,禮儀過程如經歷一次聖潔的洗禮。

墓祭。家長帶領闔家老幼進入墓地須先整衣、肅容、心懷敬意,切勿喧譁嬉鬧;走近墳墓要先薅草拋石、清理地面,並在墓前畫一圓圈,墳墓方向留一缺口;敬獻供品要先主(麵食)再副(肉菜),後擺置酒水;焚燒香紙時稱為“發錢糧”“送寒衣”,家長要輕聲呼喚先祖,告知晚輩為他祭拜來了;點燃香紙後家人要集體跪拜行禮,同哭三聲,表達哀思和懷念之情;接著闔家要在墳前圍圈團坐,分食前輩之餘(祭品),共享先人之蔭,再敘祖宗之恩;最後,老幼一起向墳墓添土、修出墳頭;末了,闔家面墓肅立三鞠躬,再退後三步,凝目仰望以示尊重之意,隨後由家長領眾緩緩告離墳地。

廟祭,即遭遇雨雪天氣道路泥濘不便出行時,便在祠堂里擺供設祭,同宗本族相聚共祭,由莊頭或族長主持禮儀,程式結束後,由族長召集族人磋商族內大事,重申村規族法。最後一項為會餐進食,以同餐共飲來享受祖宗福分,這也是聚族連宗的一種方式。

如若家長患病生恙,行動不便,可設家祭。首先要“設位”,即在庭院中或堂屋內,在先祖畫像或牌位前置酒設供。家長居中,晚輩分列兩邊,男左女右,又稱“站位”;家長先對先祖說話,寒衣節了,晚輩已備下供品,請回家享用,此稱“告祖”;下一項為“行禮”,按男女老幼分別依次施叩首禮或鞠躬禮;下一項為“食余”,長幼分享祖先用過的酒菜,此時要虔誠、莊重,然後由家長講述先人在世耕讀創業的功績……

華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婚喪嫁娶、喜添人丁,分戶喬遷,祭祀先人,各自都有相應完備的程式。絕不是“文革”時所批判、摒棄的所謂“四舊”“迷信”,而是先祖前輩留下的大智慧。寒衣節也是如此,讓後輩子孫按照定式過節,是對當代人進行尊老孝親的傳統教育,啟迪一代新人永葆慎終思遠,敬賢崇宗的優良家風。

寒衣節

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和清明節一樣同屬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人們習慣叫“十月一”。

這是家鄉的風俗,每年這個時候,都會給逝去的人送寒衣。送寒衣,其實就是用紙剪做,用棉花籽填充的紙棉衣、紙棉褲和紙單衣等。天黑時分,在各自的家門口,將做好的棉衣棉褲燒了,送給在另一個世界的先人們。火光中,嘴裡念叨著給先人們要說的話,有祈福的,有說心事的……所以十月一日送寒衣,是特別認真細緻的事,它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每年的今天,天黑的時候,父親都要帶我們在家門口給已故的先人們送寒衣。奶奶在世時,每年的寒衣都由奶奶親手動剪裁製,每到中午放學回家,我總幫奶奶拓印紙錢。因為,需要裁製給先人的寒衣很多,有爺爺的爺爺,爺爺的奶奶的;也有父親的爺爺,父親的奶奶和我的爺爺、姑奶等人的寒衣。奶奶還要為已故的我的大姑母做寒衣,因為大姑母走得太早、太冤,奶奶一直牽掛於心。每年奶奶在給大姑母剪寒衣的時候,一邊剪著,一邊哭呤著,好象和那邊的姑母在述說、在長談。我不敢去打擾奶奶對姑母的悲傷和思念,靜靜地拓印紙錢。

說起大姑母,我儘量地在我的記憶中去尋找,就是想不起其音容笑貌來。記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大概也就是3、4歲吧。那年夏天的一個午後,太陽老紅老紅的,母親、奶奶和鄰居幾人在家門口拉家常。突然,來了一位手持草帽、身著粗布襯衫的不速之客,他向奶奶和母親嘟嘟囔囔了幾句,然後,母親就急急忙忙地走了。我驚疑地看著他們,片刻之間,父親隨母親回來和那人一同進了家門,從他們的神色中,我預感到有什麼事情發生了。

不一會兒,父親離家跟隨那人匆匆忙忙的走了,奶奶、母親在大門口跌死拌活的嚎啕大哭,我不知道與我們家有關係的親人當中究竟發生什麼事情……

後來,在給大姑母做完百日祭奠的那天,我只隱隱約約的記得是和母親、奶奶、二姑、三姑、四姑走在回家的田間小路上……

每年奶奶裁剪寒衣的時候,我常會對奶奶說:給我大姑多剪點嗎?此刻,總會勾起奶奶對大姑的傷心淚。

每年奶奶裁剪寒衣的時候,村里只有一個輪流轉的冥錢紙板,東家竄西家,好多天都借不到。所以,每年的寒衣節奶奶提前幾天準備這些事。後來,我學篆刻了,給奶奶刻了塊冥錢紙板,在也不用奶奶東家跑西家借了。

每年的今晚,在父親領著我們送寒衣的時候,奶奶總會讓父親把寒衣端到她面前,一樣一樣的指認給父親,三番五次地叮嚀不要拉亂。我真佩服奶奶的記性,那么多寒衣盡然能一一說明,反正,在我的記憶中,我一次都沒記住。自從奶奶去世後,每年的寒衣就由母親來動剪了。今年也不例外,前兩天回了趟老家,看見母親正剪著各色各樣的寒衣,母親問我:“十月一送寒衣你回來不?”我說:“一定回來!”

今值寒衣節,在晚上來臨即將為奶奶等送上寒衣的時候,謹以拙文祈禱奶奶和大姑母等冬安!

寒衣節

農曆十月一日,民俗中稱之為寒衣節,亦稱冥陰節,是一年中的三大“鬼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之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是人之常情。  

昨天是寒衣節,我買了一些紙錢和白紙回老家為過世多年的爺爺奶奶送寒衣。據老人說,用火焚化了的白紙到了陰間,就會變成布匹,去世的親人可以用來做寒衣。據父親說,我們祖籍在距離現在的老家較遠的山區,是大約40年前因為山區生產生活條件差,才在親戚的介紹下舉家遷移的。早在遷來之前,爺爺就去世了;奶奶去世也有30年了!從我記事時起,每年春節、清明節和寒衣節父親都要照例去奶奶的墳前和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爺爺、奶奶燒化紙錢、紙衣,寄託緬懷。等我稍大一點的時候,也就每次都和父親一起去。因為我能陪他去,父親仿佛很欣慰。

人生苦短,在坎坷而多艱的世界上走一遭實屬不易,寒衣節緬懷亡故的親人,寄託深沉的哀思,其實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