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之長征精神作文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 周年之際,怎樣通過尋訪紅色記憶來了解長征的精神?下面小編整理了紅色記憶之長征精神作文,供你參考。

紅色記憶之長征精神作文篇1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人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題記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的追求為精神導向的時代價值的靈魂。追尋紅色記憶,感悟革命精神,時代的蒼桑感使我們更對其產生一種久違的眷戀與心靈的洗滌,這種蒼桑感使我們內心油然感恩於現在,感恩於離我們己遠去的一代英烈,眷戀他們那種堅忍不拔,理想與信仰高於一切的無私奉獻精神。

在長征征途中培育出來的“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走向成功的強大精神動力。長征是偉大的,她的偉大現在看來不完全是表現在她的一個個具體戰役的勝利上。從出發前的數十萬人,到達延安時僅剩下一、二萬人,雖然一路上打了很多次勝仗,但是相比這種可見的勝利與失去,那實在是一種慘痛代價為籌碼換來的勝利。另外從敵我力量懸殊的對比和物質利益的得失上說,怎樣也很難理解這種勝利的深遠意義。國民黨趕盡殺絕想把一支代表人民利益與希望的隊伍驅趕了二萬五千里,迫使紅軍進行戰略性大轉移而退居到中國民族聖地—延安城。然而,正是這一奇蹟般的戰略轉移,長征的偉大意義在此後一個久遠的時代中表現了出來。截止到現在,我們還受益於她,並感恩於她,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作家矛盾也曾說過:“鬥爭的生活使你幹練,苦悶的煎熬使你醇化;這是時代要造成青年為能擔負歷史使命的兩件法寶。”當今天我們重溫長征這段悲壯史詩的時候,當我們再次高歌“高原寒,吹斷糧”的時候,那種時代跨越感讓我們內心感恩於現在,不畏將來。追尋紅色記憶,感悟革命精神,那段崢嶸歲月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去用心感受和領悟,來培養一種民族責任感、使命感,學習那種理想和信仰高於一切的無私奉獻精神。

追尋紅色記憶,感悟革命精神。長征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只要有這種艱苦奮鬥、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也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

紅色記憶之長征精神作文篇2

曾幾何時,紅軍“嗒嗒”的馬蹄聲在這裡響起;曾幾何時,這裡留下了紅軍深深的腳印;曾幾何時,這流偉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幾何時,這裡留下了紅軍長征的精神!這裡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這裡是獨具天險的瀘定橋;這裡是峰峰如劍,插入雲霄的婁山關;這裡是冰封雪蓋的夾金山;這裡是中國的搖籃!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次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說中去過了大半個世紀。照現代社會這種急速更新換代的觀念,早已是好幾個時代過去了。按我們熟悉的某種號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再說下去,就成了梟鳴似的煩擾,不免令人生厭。然而長征卻不同。人們總在不斷的言說、探究、拷問。我想或許是由於長征所代表的一種精神吧――一種全人類永恆追求的精神――堅持到底。

“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紅軍才有了“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氣概!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溫情!

信念支撐著紅軍由劣勢轉為優勢,支撐著紅軍走向了勝利。長征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暫時的,而是必然的、永恆的。回顧歷史,歷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現在眼前。官渡之戰中曹操運用幾萬之眾大破袁紹十萬大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不過數萬兵將卻火燒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淝水之戰中謝石、謝玄率八萬之眾勇擊苻堅百萬雄師……然而這些只是憑軍事家的謀略,而且他們無法改變中國戰亂的歷史。唯有紅軍以數萬之眾在共產黨領導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勝衝破了蔣介石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走向長征的勝利!走向中國革命的勝利!

長征是一個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這其中的艱險自是我們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難以想見的。後有追兵,前途漫漫,環境險惡,糧食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而我們的前輩卻穿著草鞋在雪化、在沼澤中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精神撒滿了長征的每一個角落.作為英雄的後代,我們也試著學會堅強。

漫漫長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紅軍站起來,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萬五千里長征路,路有多長,紅軍灑下的汗水就有多長!巍峨的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藏不了他們滿腔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茫茫的沼澤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精神!他們是英雄,他們是路標,他們是豐碑!可歌可泣的事跡,可贊可嘆的信念,可敬可畏的軍魂!我能不被他們感動,不被他們震撼嗎?他們是永恆的,因為信念永存,長征的精神永存!

昔日中國的女排姑娘們是何等的神勇,“五連冠”不知使多少中國人為之振奮。然而在一次次的勝利之後,在郎平等一些老隊員相繼退役後,中國的女排是何處境?或許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暢及則衰”在飽嘗了勝利和輝煌之後,中國女排開始了它從未有過的失敗。昔日的世界霸主竟在一瞬間敗下陣來。頃刻間,舉國上下焦慮萬分,人們不禁懷疑起那支曾令他們無比自豪的強隊,究竟能走多遠?然而就在20xx年,沉寂了20xx年的中國女排,在議論和懷疑聲中殺出了一條血路。終於又一次拿回了她們期待已久的“世界冠軍”。當五星紅旗在雅典的奧運會館開起時,中國的女排姑娘們含淚唱完了國歌。

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長征精神將伴隨著中華兒女不斷締造輝煌。

此時,我感到了一種力量,一種因歷史而越發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謝那些長征中的先輩們,感謝他們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堅持到底,永恆的長征精神。長征為人類歷史寫下了最壯麗的一頁:永恆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遠的豐碑!喇叭聲仍咽,戰鼓聲猶響,馬蹄聲還鳴。若要問在長征精神中學到了什麼? 我會回答,學到紅軍永存的信念!時間不會磨平記憶的稜角,我們不會忘記這段歷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會滅;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勝利其實就在不遠處!因為:信念永存!

紅色記憶之長征精神作文篇3

20xx年6月19日,建黨95周年來臨之際,黨員們在社長、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一起探訪紅色的足跡,開展了為期兩天的黨日活動,

當日上午,一行10餘人驅車直奔文水縣劉胡蘭村南劉胡蘭紀念館。這裡東瀕汾河、西接太汾公路、地勢開闊,是我們從小接受革命教育愛國主義基地,多數人不止一次來過這裡,染化而遷一次比一次深刻。6萬平方米的紀念館建築,以紀念碑和陵墓為中軸對稱分布,疏朗壯觀,端莊肅穆。紀念碑後郭沫若所題館匾“劉胡蘭紀念館”印入眼帘。一一參觀了劉胡蘭生平事跡陳列室、影視室、書畫室、七烈士紀念廳和群雕、陵墓、劉胡蘭雕像、碑亭、烈士被捕受審就義原址後,在鐫刻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漢白玉紀念碑前,黨員們合影留念,並在黨旗下重溫入黨誓詞。

走出紀念館,車輛駛出雲周西村,穿行於呂梁山西麓,我們一行前往臨縣南端的素有“晉商西大門上,黃河大碼頭”之稱的磧口古鎮。這個位於黃河晉陝峽谷中部的磧口,曾是溝通中國東西部地區的經濟、文化樞紐,譽為“九曲黃河第一鎮”。

作為紅色旅遊景點,這裡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這裡是為了解放全國,毛澤東、周恩來等1948年3月從陝北東渡黃河的路經地。當年,毛澤東親自指揮的崑崙縱隊,在粉碎胡宗南向陝北根據地的進攻後,從磧口上游10公里的高家塔村東渡黃河。現在,高家塔村南豎立著一座漢白玉紀念碑上,刻有趙朴初題寫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東渡黃河登岸處”。此碑是山西省革命委員會於1978年豎立的。

和磧口鎮僅有湫河一水之隔的寨子山村,最高處有一窯洞式四合院,明柱廈檐,雕樑畫棟,設計奇巧,曾是磧口陳姓巨商的豪宅,毛澤東等領導人東渡黃河時就住在這個院子裡。從這裡,毛主席順著湫河北上,翻過紫金山,到達興縣蔡家崖……最後到達了河北省西柏坡。

為了能目堵毛澤東等領導人的路居處,我們坐在鄰家的小院等待著院主人的歸來。一位近80多歲的老人,為我們講述著當年的情景:“一天上午,穿著八路軍服的兩個人來到陳家,看看了房子,就走了。當天晚上,就住上來一些人。誰也不知道他們是誰,第二天,他們匆匆離去後,才聽人說,那日來的人有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等。”老人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所見所聞,他說,當年自己只有15歲。而眼前給我們講述過往的老人已是滿臉“溝壑”,老斑突兀,講話間,口水順著嘴角邊深深的皺紋流淌下來,滲著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他住的房門上一幅橫聯寫著:毛主席來過我們家。老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每天練習毛筆字,他寫了三首關於東渡黃河的詩,帖在院子裡,這裡便成了遊客們必經院落。其中一首詩是這樣寫的:轉戰華北第一站,流霞時進寨子山,村勢雄偉春光好,風物不由放眼量。記錄了毛澤東等領導人進村的時間是在春季一個傍晚。

我們棲身的磧口客棧,坐落於磧口古鎮核心地段,依呂梁山,面黃河水。夜深人靜了,能真切地聽到黃河水的濤聲。它的前身為四合堂,創立於清乾隆年間甚至更早,主要經營糧油。店員講,鼎盛時期,“窗泊百舟、門走千駝”,生意北達包頭、銀川,西接陝西“三邊”,東至太原、京、津。磧口作為華北通往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鎮內建有軍工廠、軍衣廠,為繁榮邊區經濟和解決八路軍、解放軍的物資發揮了重要作用。1940年磧口解放後,八路軍120師在四和堂原址投資開辦了“新華商行”,專營過載貨物的運轉,繁榮了邊區經濟。全國解放後,四和堂演變為磧口糧站。店員告訴我們,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糧站喬遷,四和堂閒置,隨之大面積坍塌,20xx年,本地人張姓人士集資購買並開發為磧口客棧,遂成為接待往來遊客的主要大型客棧之一。

經歷了歲月的磨蝕,經歷了歷史的滄桑,古鎮依然古色古香,腳下是石板路,兩邊是高圪台,房檐連著房檐,店鋪挨著店鋪。老宅院、老店鋪、老字號上明清風格的磚雕、木雕、石刻,雖已斑駁殘破,但到處是文化,遍地見藝術。磧口周圍的西灣村和李家村曾是磧口的商人家眷所住.明清風格的窯洞式建築依山勢而建,層層疊疊,上層房的平台就是下層人家的屋頂,雖然是在貧瘠的呂梁溝壑里,很少的留守的人也多為七、八十歲的老人,失修的窗欞掛滿了蜘蛛網,但因其曾經的繁花和久遠的歷史,仍顯得那么悠遠、深沉、厚重。

如果說親近綺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是紅色游帶給我們的最直接的感受,那么從百姓中汲取到的紅色記憶則是我們最溫暖、最真切的嚮往。

不知民間還深藏著多少這樣真切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