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元宵節的起源以及英文怎么說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 ,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而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 而為人所知.各式各樣的燈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這一節日的發展史中,燈到隋朝(五八一─ ~ 六一九)才出現 ,算 是晚出的節目內容之一 ,而要到唐以後燈才成為元宵的主要標幟.一般認為元宵以漢武帝在正月上辛祠太一而開其端 .不 過祭拜太一不一定在正月而且並非年年舉行.所以元宵的起源恐怕不能說在漢武帝之時.其他以元宵源自道教的上元節或佛 教的燃燈法會的說法也都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如下文「習 俗」一節所述,元宵大約是從三世紀開始 ,慢慢形成的一種節慶 , 在南北朝發展成一固定的節日 , 但成為後世元宵主要節日的花燈和百戲要到隋煬帝才開其端,煬帝也是一個把元宵慶典官式化的皇帝.

元宵節的來歷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傳說一: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 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 個訊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訊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 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 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 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 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二:則和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個性既善良又風趣.如果宮 里有誰得罪了漢武帝,總要靠東方朔來講情.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 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 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 她進宮以後,就再沒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 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於是 才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 讓她和家人團聚.這一天,東方朔出宮後,便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 .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 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個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 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你們若看到一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說:“我是領旨來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 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一看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 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 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 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六晚 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 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裡張 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 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 月十六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傳說三: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 “絹燈 ”、 “五彩羊皮燈 ”、 “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捲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鹹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製.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製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製成的象徵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元宵節詩詞

上 元 夜

崔 液

玉 漏 銅 壺 且 莫 催,

鐵 關 金 鎖 徹 夜 開.

誰 家 見 月 能 閒 坐,

何 處 聞 燈 不 看 來. 正月十五聞京師有燈恨不得觀

李 商 隱

月 色 燈 山 滿 帝 都,

香 車 寶 蓋 隘 通 衢.

身 閒 不 睹 中 興 盛,

羞 逐 鄉 人 賽 紫 姑.

元 宵 (唐 寅)

有 燈 無 月 不 娛 人,

有 月 無 燈 不 算 春.

春 到 人 間 人 似,

玉 燈 燒 月下 月 如 .

滿 街 珠 翠 游 村 女,

沸 地 笙 歌 賽 社 神.

不 展 芳 尊 開 口 笑,

如 何 消 得 此 良 辰. 元 夕 詩( 施 閏 章 )

燕 台 夜 永 鼓 逢 逢,

獵 炬 金 樽 爛 漫 紅,

列 第 侯 王 燈 市 里,

九 衢 士 女 月 明 中.

玉 蕭 唱 遍 江 南 曲,

火 樹 能 焚 塞 北 風.

惟 有 清 光 無 遠 近,

他 鄉 故 國 此 宵 同.

青 玉 案 ( 元 夕 )

辛 棄 疾

東 風 夜 放 花 千 樹,

更 吹 落 , 星 如 雨.

寶 馬 雕 車 香 滿 路,

鳳 蕭 聲 動 , 壺 光 轉,

一 夜 魚 龍 舞.

蛾 兒 雪 柳 黃 金 縷,

笑 語 盈 盈 暗 香 去.

眾 里 尋 他 千 百 度,

驀 然 回 首,

那 人 卻 在 火 闌 珊 處. 元 夕 影 永 冰 燈

唐 順 之

正 憐 火 樹 千 春 妍,

忽 見 清 輝 映 月 闌.

出 海 鮫 珠 猶 帶 水,

滿 堂 羅 袖 欲 生 寒.

燭 花 不 礙 空 中 影,

暈 氣 疑 從 月 里 看.

為 語 東 風 暫 相 借,

來 宵 還 得 盡 余 歡.

汴 京 元 夕 (李 夢 陽)

中 山 孺 子 倚 新 妝,

鄭 女 燕 姬 獨 擅 場.

齊 唱 憲 王 春 樂 府,

金 梁 橋 外 如 霜.

京 都 元 夕 (元 好 問)

袨 服 華 妝 著 處 逢,

六 街 燈火 鬧 兒 童.

長 衫 我 亦 何 為 者,

也 在 游 人 笑 語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