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手抄報:源自祭品的中秋月餅

其實,與其說月餅是 “中秋食品”,不如說它首先應該是“中秋祭品”。與當下國人的認識截然不同的是,月餅首先不是給“人”吃的,它首先是給“月神”吃的——月餅是奉祀月神的祭品。人必須在月神“享用”祭品之後才能吃,神主享用後,祭者以“餕”的環節結束整個祭祀禮儀,從祭月到分食月餅,是漢民族祭祀禮俗的完整環節。

所謂“餕”,也叫“分胙”,是指參加祭祀的人在神主(自然神或祖先等)享用祭品後分食祭品的過程。華夏先民認為,神主享用祭品後,便把福祉寄寓在祭品中,參祭的人分食祭品,便可得到神主的賜福與護佑。祭祀月神也是如此,人們以月餅、西瓜、各色水果等奉獻給月神,在月神“享用”後人們再分切月餅,按照長幼之序分食,如此,地上的人以誠以敬奉祀月神,而月神則慷慨地賜福人間。月神“吃”過的月餅,是已經帶有神性的祭品。我們吃月餅的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華夏傳統的祭祀文化。

華夏祭禮的要義在於“誠”與“敬”,月神並不要求多么豐富和豪華的食品敬獻,關鍵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內心真正具有誠意和敬意。《穀梁傳·成公十七年》說,“祭者,薦其時也,薦其敬也,薦其美也,非享味也。”《左傳》說,“澗谿沼沚之毛,蘋蘩蘊藻之菜。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禮運》鄭玄註:“物雖質略,有齊敬之心,則可以薦羞於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也。”朱子在《家禮》中說,“凡祭,主於盡愛敬之誠而已。”

這幅中秋節手抄報排版布局工整,書寫非常漂亮,繪畫搭配得當,內容選取豐富,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