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高中周記:我們需要善良的心

兩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在街邊舉著求幫助的牌子,好心的先生為他們提供工作機會不料遭拒絕。我們需要善良的心於是先生亦樹立一塊寫有“我給他們提供了工作機會,但他們拒絕了”的板子緊隨其後,流浪漢們尷尬不已。誠然,這是個虛構的故事,然而,生活中又確有“流浪漢與老先生”們令人似曾相識。尤其是那位善良的先生,是不是很像施善不當就認為別人不需要善的人呢?

我們需要善良的心,卻不應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行善。先生或許出於好心為流浪漢提供工作,但或許流浪漢最迫切需要的,是一碗熱粥以充飢腸,流浪漢的拒絕亦自有原由。若硬要流浪漢接受工作並馬上工作,是不可行的,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流浪漢不需要工作。先生吃飽穿暖,沒有考慮到流浪漢的現狀,僅考慮到長遠之計,就會產生“善的時差”。因此,行善需體察別人的現狀與感受。古語云:“倉廩實而知禮節”,去教導一個餓得半死的人知書識禮,無異於本末倒置,害人不淺。

行善不應帶有太多的主觀色彩,不應帶有太多強迫性質,關鍵在於量與時間的控制。先生的好意遭拒後樹牌子緊隨其後,與呼籲人們不要為其提供工作無二。這讓我想起不久前的新聞。報導稱,四川某貧困山區接受的大量愛心捐助衣物,放置多年無分配。為什麼人們的捐助會變成閒置的無用之物?這正是善意過剩的體現。大多數人認為,貧困山區需要大量物資就可脫貧。正是因為觀念偏差,衣物才被塵封。扶貧需要物資沒錯,但僅是早期需求,真正的扶貧還需要就業等拉動。人們沒有掌握好階段特徵過度捐資,不僅不利於脫貧,還導致了資源浪費,主觀性和強迫性之危害可見一斑。因此,要做到善之及時,就要客觀理性地分析,而不是以錯誤的主觀臆想昭示天下。

如何避免善良的尷尬?理解和溝通很重要。流浪漢不妨與先生互通想法,方可使樂施者樂,受施者愉。柴靜在《看見》中寫到一個關於留守兒童的採訪記錄。為什麼孩子們在能夠靠捐款解決溫飽的情況下仍不能開心地笑?柴靜為了能了解孩子的心聲,不惜花費大量時間與孩子一同坐在牆根下、山坡上深入交流,終於理解孩子需要更多的是陪伴與關愛。但假如就為此撤去善款,這也不是善的表現。因此行善應建立在理解和溝通之上,而不是採取極端措施。 真正的善良不是主觀強迫的,不是極端盲目的。

“當你真正放下自己時,你才能走進他人”,善應該是柔軟的,如春風化雨。請不要強迫他人接受你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