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作文和評語

寫人作文的重點訓練範圍包括學會描寫人物的外貌特徵;學會描寫人物的動作;能寫出自己熟悉的或敬佩的一個人;能寫出在某項活動中的單個人和群體。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寫人作文和評語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寫人作文和評語一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愛國之心是無人能比的。

我們怎能忘了屈原,在懷王客死於秦之時來到江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漁夫勸他說:“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長嘆一聲說:“世人又有誰能理解我呢?楚國日削月割,懷王客死於秦,只剩下無能的襄王與子蘭。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顏面苟活於世?唯有一死,乃了我心頭之恨!”乃作《懷沙》之賦,然後懷石投汨羅江一死。後人對此不平,以為楚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盡忠和報效,我認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前者是別無選擇的獻身,後者卻是投機。身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國亡國的事實。

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使“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可以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奉獻,但作為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面對失敗的唯一選擇,他把作為“政治家”的責任放到“詩人”之上,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會等到敵國軍隊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他悲吟著,高歌著,在汨羅江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偉大的,他為了祖國,為了社稷,殫思極慮,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給了我們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的中國,生人走到死的邊界,冥冥之中的靈魂也來與生人相逢。中國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里,還活在那些傑出的生里,活在那些傑出的死里,活在歷史裡,活在未來中。五千年積澱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上的人生更為漫長浩渺。

簡評:作者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群星璀璨的歷史名人中選取了屈原,記敘他坎坷曲折而又輝煌的一生,讚美他面對強權不屈服,面對勝利不自傲的高貴品質。敘事條理,人物形象突出。

寫人作文和評語二

只有在暗夜裡才能感受那種音符,突然奔出傾涌讓你有一種未名的感動,一下子進入你的心裡,捕捉到那一瞬間的幸福,於是剎那間讓你的淚湧上心頭。

我喜歡這個纖弱的或者說是病態的,更象是詩人的鋼琴家。

勃拉姆斯太內斂了,我體會不到那種生活的幸福感;柴可夫斯基過於憂傷,聽他的曲子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傷感湧上心頭;李斯特他狂野了,如果鋼琴有生命的話一定會提前累死;貝多芬的抗爭或許這個年齡的小孩還沒有感覺。只有蕭邦,白色的面容凝鑄了太多的過往。

或許只有在黑夜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蕭邦,是白天強烈的陽光把所有的一切都抹殺了吧。

我聽他的瑪祖卡,夜曲,很難想像在那個熱鬧的世紀之都巴黎,在那香水沙龍充斥的城市。他仍有一顆恬靜溫和的心。一直很安靜。在夕陽落了以後,黑的透亮的三角鋼琴,月光從高大的落地窗散入滿地的溫柔。那個纖弱的,近乎病態的鋼琴手在黑白鍵中闡述自己的生活。

蕭邦是孤獨的,但我並不認為這是他的悲哀,在最後的《夜曲。op22》——他的遺作,我能強烈的感受到他對生命的嚮往和生活的熱愛。

沒有人能夠逃離孤獨,在孤獨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人,注定他將成為一個偉人。

蕭邦一生只有鋼琴,沒有歌劇,沒有交響樂,也許就是因為這不可抹殺的改變,鑄就了他一生的承諾。

簡評:從文章的內容來看,作者對音樂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勃拉姆斯內斂,柴可夫斯基憂傷,李斯特狂野而蕭邦則是孤獨的;作者把描寫蕭邦作為重點照應了題目,突出了中心,抒情性很強,文采斐然

寫人作文和評語三

有一個溫暖而又甜蜜的稱呼—閨蜜。它超出了單純的友誼。友情濃厚後,便到了“閨蜜”的境界。每個女生都有自己藏在心底最真摯的一份友情。我的第一個閨蜜是在學前班認識的。

我們一起生病;一起將以前的家長簽字剪下粘到考砸了的卷子上;一起觀察院子角落裡的新葉;一起湊錢買奶昔喝;一起保護別的女生免受男生欺負。

她總是扎著兩個直立的小辮子。劉海稀稀疏疏的排列在高高的額頭上。幾顆小痣調皮地立足於她略帶櫻桃紅色的雙頰上。她一笑,左邊的酒窩便立刻現了形。兩顆大板牙讓人覺得她老實。

我第一次遇見她時正看著未及格的聽寫本。我盯著聽寫本有些發獃,突然,從肩頭不知誰遞來了一根波板糖。我轉過頭去,看到她在對著我笑。露出了一顆正探頭探腦的小虎牙。也不經過我的同意,就將波板糖塞入了我的手中,說:“糖是甜的,吃了它,你的心也就甜了。”我被她的想法逗笑了。於是,我們成了好朋友。現在想想,當初竟因一根棒棒糖和她成為了朋友,現在想起,竟有些還念小時候的童真。

勿忘我,嫩小卻無香。若說出一種花與她相符,那我必定會說“勿忘我”。它有一種獨具的質樸素雅的感覺,總帶給人淡淡的幽香。她與我都只想要樸素而不單調的生活,每天都有新的小發現,驚喜之餘也會思索與我們對生活的思考。

六年前,我們分別。但我們堅信,我們會再見。可當我回去尋找她時,他家已人去樓空。我仿佛被抽光了精力,向著我們小時經常玩耍的地方走去。是我們相遇的季節,夏日的驕陽將我的額頭曬得火辣辣地疼。我想哭,卻沒有力氣。我多么希望這時背後會伸出一根棒棒糖,還會有她。我捨不得,但是卻就這樣無情與她再見。

或許,我們會在另一個角落遇見。那時,我會拿出一枚糖,遞給她,就如,她給我時一樣。我會笑著說;

“喂,我要你當我的閨蜜。”你一定會笑著答應的,對吧。

簡評:這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散文,作者回憶了與兒時夥伴一段深厚的友誼,情感真摯,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人物形象突出,活靈活現。敘事條理,娓娓道來,把朋友稱之為“閨蜜”幽默詼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