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苗在東皋》翻譯及創作背景

《歸園田居·種苗在東皋》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後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苗在東皋》翻譯及創作背景,歡迎閱讀。

《歸園田居·種苗在東皋》原文

種苗在東皋53,苗生滿阡陌54。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55,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56,稚子候檐隙57。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58。

但願桑麻成59,蠶月得紡績60。

素心正如此61,開徑望三益62。

注釋:

東皋(gāo):水邊向陽高地。也泛指田園、原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有“東皋”、“西疇”。

阡(qiān)陌:原本田界,此泛指田地。

巾柴車:意謂駕著車子。柴車,簡陋無飾的車子。

歸人:作者自指。煙火:炊煙。

檐隙:檐下。

百年:一生。役:勞作。

桑麻:泛指農作物或農事。

蠶月:忙於蠶事的月份,紡績也是蠶事的內容。

素心:本心,素願。

三益:謂直、諒、多聞。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語本《論語·季氏》。

《歸園田居·種苗在東皋》翻譯

在東邊高地上種植禾苗,禾苗生長茂盛遍布田野。

雖然勞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釀濁酒還滿可解乏。

傍晚時分駕著車子回來,山路也漸漸地變得幽暗。

望著前村已是裊裊炊煙,孩子們在家門等我回家。

要問我這樣做是為什麼?人的一生總要從事勞作。

我只希望桑麻農事興旺,蠶事之月紡績事務順遂。

我不求聞達心愿就這樣,望結交志趣相投的朋友。

《歸園田居·種苗在東皋》創作背景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他在義熙元年(405年)四十一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陶淵明天性酷愛自由,而當時官場風氣又極為腐敗,諂上驕下,胡作非為,廉恥掃地。一個正直的士人,在當時的政洽社會中決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實現理想抱負。陶淵明經過十三年的曲折,終於徹底認清了這一點。陶淵明品格與政治社會之間的根本對立,注定了他最終的抉擇——歸隱。從此他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