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藝考文學常識試題及答案

一、填空(每題0.5分,共90個空。)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批評和理論獲得了空前的成就,主要論著有曹丕的 《典論·論文》 、陸機的 《文賦》 、 劉勰 的《文心雕龍》、 鍾嶸 的《詩品》。

2.晉代著名的“竹林七賢”是指 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

3.“唐宋八大家”指的是 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

4.宋代話本分為 小說、講史、講經 和說渾話等四類。

5.元雜劇中的四大悲劇是指關漢卿的 《竇娥冤》 、馬致遠的 《漢宮秋》 、白樸的《梧桐雨》 、和紀君祥的 《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被譽為“雪裡梅花”。

6.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指關漢卿的 《拜月亭》 、王實甫的 《西廂記. 、白樸的《牆頭馬上》 和鄭光祖的 《倩女離魂》 。

7.明代擬話本的代表作品“三言”、“二拍”分別指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和 《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

8.我國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是指 李寶嘉(李伯元) 的《官場現形記》 、 吳沃堯(吳研人) 的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劉鶚 的《老殘遊記》 、 曾樸 的《孽海花》 。

9.在我國,最早提出“人的文學”理論的學者是 周作人 ,他為此發表了 《人的文學》、《平民文學》 等著名理論文章。

10.我國第一部顯示新文學運動實質的小說是魯迅的 《狂人日記》 。

11.聞一多是傑出的愛國詩人,有詩集 《紅燭》、《死水》 ,他與徐志摩都曾是新月派的詩人。

12.五四時期,新文學社團和流派蜂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文學研究會 和創造社,創作主張分別為 “為人生” 和 “為藝術” 。

13.矛盾的“蝕”三部曲指 《幻滅》、《動搖》、《追求》 ,“農村三部曲”指 《春蠶》、《秋收》、《殘冬》

14.40年代在國統區出現了兩個重要文學流派,它們是 七月派 和 九葉詩派 。

15.詩歌《雷峰之歌》的作者是 賀敬之 ,《團泊窪的秋天》的作者是 郭小川 ,《吐魯番情歌》的作者是 聞捷 ,他們都是五六十年代我國卓有成就的詩人。

16. 《女神》 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也是中國現代新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新詩與舊詩的真正分界。

17.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的中國小說家是 郁達夫 ,代表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18.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是葉聖陶的 《倪煥之》 。

19.“兩結合”的創作方法指 革命的現實主義 和革命的浪漫主義 的結合。

20.許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史詩,如藏族的 《格薩爾王》 、蒙古族的 《嘎達梅林》 、壯族的 《阿詩瑪》 等。

21.50年代的文壇上的三大散文家是 楊朔 、秦牧 和 劉白羽 。

22.“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有 北島 、舒婷 、 顧城、 江河等人。

23.《神曲》為義大利著名作家但丁所著,主要分為 《地獄》 、《煉獄》 和 《天堂》 三部分,因作品全面反映了中世紀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有 “中世紀史詩” 之稱。

24.堂吉訶德被稱為是“愁容騎士”與“憂鬱王子”,哈姆雷特成為不朽的藝術經典,他們分別是 塞萬提斯 的《堂吉訶德》 和 莎士比亞 的 《哈姆雷特》 中的主人公。

25.德國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家是歌德和席勒,代表作品分別是 《浮士德》 和《陰謀與愛情》 。

26.巴爾扎克是法國著名的文學家,代表作品是 《人間喜劇》 。

27. 《死魂靈》 和 《欽差大臣》 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品。

28.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是 《罪與罰》 、《卡拉馬佐夫兄弟》 等。

29.“自然主義”的代表人物是 左拉 。

30.外國“意識流”小說的代表有喬伊斯的 《尤利西斯》 、普魯斯特的 《追憶逝水年華》 。

31.《荒原》的作者是美國的 愛略特 ,《惡之花》的作者是法國的 波德萊爾 。

32.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品是 《玩偶之家》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劇作中唯一的悲劇是 《聖女貞德》 。

33. 泰戈爾 被稱為印度的“詩聖”,他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個東方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是《吉檀迦利》、《飛鳥集》、《戈拉》 。

34.福樓拜有“寫實小說家”之稱,他的代表作品是 《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被稱為“歐洲短篇小說之王”,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是 《漂亮朋友》 、《羊脂球》 。

35.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代表作品是 《約翰·克里斯朵夫》 ,他是以 貝多芬 為原型寫了一個平民音樂家奮鬥的一生。

36.《禿頭歌女》的上演標誌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37.荒誕派戲劇作家貝克特的代表作品是 《等待戈多》 。

38.魔幻現實主義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是 《百年孤獨》 。

39.古巴比倫的史詩是 《吉爾伽美什史詩》 ,古印度的史詩是 《羅摩衍那》 和《摩訶婆羅多》 。

40.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契訶夫的戲劇作品有 《海鷗》、《萬尼亞舅舅》、《伊凡諾夫》、《三姊妹》、《櫻桃園》等 。

二、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5個小題。)

1.建安(196~220)風骨

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是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了東漢末年動盪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被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2.花間詞派

花間詞派是晚唐五代奉溫庭筠為鼻祖而進行詞的創作的一個文人詞牌,產生於西蜀得名於趙崇祚編輯的《花間集》。主要的詞人還有孫光憲、李珣、牛希濟。這一詞派題材狹窄、情致單調。大都以婉約的表達手法,寫女性的美貌和服飾以及他們的離愁別恨。在這些詞中描繪景物富麗意象繁多構圖華美、刻畫工細,能喚起讀者的視覺 、聽覺、嗅覺的美感。由於注重錘鍊文字、音韻,從而形成隱約迷離幽深的意境。對後世的文人詞產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3.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廣為套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意識流小說是二十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定義。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繫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得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

4.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是現代戲劇流派之一。它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創作了一批從內容到形式上別開生面的劇作。作品呈現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陸離、荒誕不經。開始出現時受到批評界的冷遇,後來逐漸獲得社會的承認,並被世界上不少的國家競相上演。60年代初,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斯林在《荒誕派戲劇》一書中,給貝克特、尤內斯庫等為首的這一流派定名為荒誕派戲劇。

5.三一律

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一,是一種關於戲劇結構的規則。先由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戲劇理論家提出,後由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家確定和推行。三一律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行動的一致,即一部劇本只允許寫單一的故事情節,戲劇行動必須發生在一天之內和一個地點。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理論家布瓦洛把它解釋為“要用一地、一天內完成的一個故事從開頭直到末尾維持著舞台充實。優點是:劇情集中,緊湊。缺點是:人物類型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三、簡答(每題5分,共4個小題。)

1.從敘事藝術、人物形象塑造和語言藝術三個方面分析《史記》的文學成就。

《史記》的敘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司馬遷作為敘述者,幾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後的“論贊”部分,才作為評論者直接登場,表示自己的看法。這種方式,為自如地展開敘述和設定場景提供了廣闊的迴旋餘地。但是,所謂客觀敘述,並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場和傾向,只是不顯露出來而已。通過歷史事件的展開,通過不同人物在其歷史活動中的對比,實際也體現了敘述者的感情傾向。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寓褒貶於敘事之中”。這種含而不露的褒貶,是經由文學的感染來傳達的。

《史記》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個性較鮮明三大特點。它以大量的個人傳記組合成一部宏偉的歷史

《史記》的語言藝術,也歷來受到人們的推崇,被尊為典範,代表了駢文出現以前所謂“古文”的最高成就。

從戰國諸子的文章、縱橫家的遊說之辭,到漢代一些代表性作家如鄒陽、枚乘、賈誼等人的散文,可以看到鋪張排比被作為一種普遍的手段。司馬遷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拋棄了鋪張排比,形成淳樸簡潔、疏宕從容、變化多端、通俗流暢的散文風格。《史記》中極少用駢儷句法,文句看起來似乎是不太經意的,偶爾甚至有些語病,卻很有韻致、很有生氣。因為司馬遷在敘述中始終是傾注情感的,根據不同的場面,出於不同的心情,語調有時短截急促,有時疏緩從容,有時沉重,有時輕快,有時幽默,有時莊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司馬遷對古代語言和現實生活中的語言都有很高的修養,並且善於把兩者融合成統一的整體。

2.簡要介紹一下魏晉時期的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並將兩者進行比較。

南朝民歌盛於南北朝時間,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華彩的一章。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里,主要有吳歌與西曲兩類。北朝民歌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方文人所創作的作品,其內容豐富,語言質樸,風格粗獷豪邁。南北朝民歌都是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南北朝民歌都以五言一句為主。南北朝民歌繼承了樂府民歌的特點,篇幅短小,文字清新洗鍊、清麗自然,語言高度凝練,言簡意賅,意蘊豐富,通俗曉暢,且抒情多於為事。南北朝民歌有很多相同特徵,但是由於南北朝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情調與風格。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第一,從現存數量上看,南朝民歌的數量遠比北朝民歌多。南朝民歌絕大多數是情歌,而北朝民歌雖然數量不多,但內容卻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北朝民歌的題材既有反映愛情、婚姻的,又有反映北方民族的人文風格、性格氣質的,也有反映戰爭和羈旅行役的。簡言之,北朝民歌內容比南朝民歌內容更豐富。北朝民歌中反映愛情、婚姻生活的民歌的語言不同與南朝民歌的深婉纏綿、清新艷麗,它們是坦率直截的,符合北朝人民豪邁的性格特點。即,南朝民歌曲而柔,北朝民歌直而剛。南朝民歌清麗纏綿,宛轉迴環,富有節奏感;北朝民歌則坦率直截、質樸、粗獷、豪邁而剛健。

3.《人間喜劇》的社會意義及文學成就。

《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現實主義歷史,他用編年史的方式幾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資產階級在1816年至1848年這一時期對貴族社會日甚一日的衝擊描寫出來。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以高瞻遠矚的歷史目光,從研究客觀世界的巨觀出發,洞悉整個法蘭西政治、經濟、思想、道德以及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達到一般作家所達不到的深度和廣度。

4.簡答俄國文學當中的四大多餘人形象,並對多餘人形象進行簡要分析。

“多餘人”是十九世紀俄國文學作品中貴族知識分子的形象,主要產生於二十至五十年代的俄國貴族革命時期。當時,一些受過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具有較高天賦和才華的貴族知識分子,既不滿上流社會的腐敗,憤世嫉俗,又無力與本階級決裂;既有朦朧的追求,希望有所作為,又脫離人民,遠離革命,結果,在碌碌無為中虛度一生,成為“既非孔雀,又非烏鴉”的“多餘人”。這些“多餘人”形象不僅是十九世紀前半期俄國文學的中心主人公,而且是世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中的重要角色,是世界文學畫廊中的珍品。

“多餘人”系列形象:

1.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奧涅金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形象。

2.萊蒙托夫《當代英雄》:畢巧林

3.赫爾岑《誰之罪》:別爾托夫

4.屠格涅夫《羅亭》:羅亭

5.《貴族之家》:拉夫列茨基

6.岡察洛夫《奧勃洛摩夫》:奧勃洛摩夫

四、論述(每題15分,1個小題。)

任選一題作答,不得少於300字

1.賞析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2.結合自身體驗對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進行解釋,要求有自己的見解。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1.這首詞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我們確認 作者的“夢”是真實的,不是假託的。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 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開頭三句,單刀直入,概括性強,感人至深。如果是活著分手,即使山遙水闊, 世事茫茫,總有重新晤面的希望;而今是隔著生死的界線,死者對人間世是茫然 無知了,而活的對逝者呢,不也是同樣的嗎?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 轉瞬十年。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呵!可是為什麼在“自難忘” 之上加了“不思量”?這不顯得有點矛盾嗎?然而並不,相反是覺得加得好,因 為它真實。王弗逝世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壓制,心 境是悲憤的;到密州後,又逢凶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以維持 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 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記掛心間呢?不是經常懸念,但決不是已經忘卻!十年 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 門大開, 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 如是乎有夢, 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想到愛侶的死, 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淒涼,話說得沉痛。如果墳墓近在身邊,隔著 生死,就能話淒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所以覺得格外感動 人。“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 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 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之久了,卻要“縱使

相逢”,要愛侶起死回生,這是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的也是悲痛的,表現 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 了一層。對“記夢”來說,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飄泊在外,雪泥鴻爪,憑藉夢幻的 翅膀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故鄉與愛侶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親切而又熟悉,她呢,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了, 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之態,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無言”,包括了萬語千言,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之感,如此彼此申訴 各自的別後種種,相憶相憐,那將從何說起?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 的美好情景,並不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境也令人感到 無限淒涼。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到現實上來。“明月夜,短松岡”,多么淒清幽獨的環境 呵。作者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這種表現手法,有點象杜工部的名作《月夜》。不說自 己如何,反說對方如何,使得詩詞意味,更加蘊蓄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