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代文學常識匯總

古代文學常識(一) 每日一詞:楚辭

“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末年由劉向整理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楚辭”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匯、交流的產物,也是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地方文化的結晶。先秦的“楚辭”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他最有名的作品是《離騷》、《九歌》和《天問》,其中奇特的想像,奔放的情感和華美的詞章,對漢賦影響很大,為中國文學開闢了一條新路。

每日一人:屈原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雖忠心耿耿對待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每日名句: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建議背誦)

釋義: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

釋義: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縱然死掉九回我也不會後悔。

烏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

釋義:飛鳥飛得再遠也會記著飛回故鄉,狐狸就算死了也會將頭面向自己的巢穴。

擴展:因為屈原的這句詩,給可愛的狐狸家族帶來了不幸,許多有經驗的獵人往往循著死狐狸頭的朝向去尋找他們的家。

古代文學常識(二)

每日一詞:絕句

“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每日一人: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被後世譽為“詩佛”.他是一位文藝全才,也是一位道德人品堪為極致的出色男人:他九歲能詩文,21歲中進士,多才多藝,名動京師;他一生不僅詩、文、畫名聞遐邇,而且工於草書和隸書,精通音樂,善彈琴和琵琶;他孝順聞名,母親作古後,痛不欲生,請假在家服孝好幾年;他夫妻恩愛,妻子去世後終生未娶,孤居三十年,安身立命于山水之間;他出身富貴,卻極盡簡樸。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園詩意境靜謐幽美,詩風清麗自然, 藝術成就很高,很多名句精妙絕倫,世代傳誦。最有代表的山水名作有《鳥鳴澗》《山居秋瞑》《過香積寺》《鹿柴》《終南山》等。

每日一得:“(《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王維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通過山水溪澗的幽深安寧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合。詩中以動襯靜,寓靜於動,寫道:春天的晚上,桂樹的影子輕輕地在微風中搖擺,寂靜的山谷中人跡罕至,只有桂花在無聲地飄落。寧靜的山間萬籟俱寂,當月亮越過山邊爬上來,皎潔的銀輝在山澗里頓時一瀉而下,小溪邊樹梢上已經熟睡的小鳥被驚醒了,啾啁歡跳,時不時在山澗中傳出一陣陣清脆的鳥鳴。詩中月出無聲,而山鳥驚飛,這叫聲似乎一時打破了山中的寧靜,可又恰恰是這鳥鳴聲盤鏇耳邊時令人感到空曠的山中更加幽靜沉寂。看得出詩人是在一片空靈閒靜的世界裡,寧靜淡泊地啼聽花落鳥鳴的天籟,靜到極處的自然在詩人筆下出神入化。

每日幾句:(拓展閱讀)

1.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此句建議背誦)

”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閒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閒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的閒適也就明白揭出了。

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泛》(此句建議背誦)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漢江滔滔遠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後句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

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此句建議背誦)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4.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此詩建議背誦)

表面看來,四句詩的用字造語都是平平無奇的。但四句詩合起來,卻妙諦自成,境界自出,蘊含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領略和欣賞它的美,也應當遺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可以想見,詩人是在意興清幽、心靈澄淨的狀態下與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淨的屬性悠然相會,而命筆成篇的。

5.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此詩建議背誦)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

6.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詩建議背誦)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佳句,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7.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此詩建議背誦)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烏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

釋義:飛鳥飛得再遠也會記著飛回故鄉,狐狸就算死了也會將頭面向自己的巢穴。

擴展:因為屈原的這句詩,給可愛的狐狸家族帶來了不幸,許多有經驗的獵人往往循著死狐狸頭的朝向去尋找他們的家。

古代文學常識(三)

每日一詞: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句話要記住喔),是中國詩歌的源頭,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每日一得: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在秦末的戰火中被毀,於是只剩下五經。”四書五經“記載的主要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古代讀書人的考題大都從”四書五經“中出。

每日幾句:(有的家長可能會奇怪,為何選的是愛情詩,沒辦法,詩經中這兩首千古傳唱,實在是太有名了,酌情了解一下,我想不礙事)

《詩經》中最有名的兩篇是《關雎》和《蒹葭》。

《關雎》是《詩經》首篇(這就要記下喔),是一首產生於20xx多年前的民間戀歌,詩中娓娓細述的是一個男子的單相思,詩中把一廂情願的愛情寫得憂而不傷。通過對美麗姑娘飄忽不定的倩影的傾情讚美,反覆描摹男子那種求之不得的小貓抓心般的痛苦心情,他的輾轉反側、寢食難安。全詩用短促的四字句反覆迴環吟誦,大膽奔放、樸實健康、真誠明媚,詩的基調積極向上、陽光明麗。其中幾句建議背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是一首愛情詩,寫一個戀愛中人的心理和感受,全詩曲折、迷茫、感傷,更多描述的是主人公的期盼心理和幻覺,主人公的眼前總是浮動著一個迷離的美麗的倩影,這個倩影令他長久地在水邊徘徊,心魄難安。故事發生時,眼前秋景寂寂,秋水茫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不知在哪裡,可由於牽腸掛肚的思念,他似乎遙遙望見她”在水一方“,於是欣喜若狂想去追尋她,於是主人公沿著河岸向河的上遊走”遡洄從之“,去尋求意中人的蹤跡,但道上障礙重重、迂曲遙遠。於是”遡游從之“從水路游著去尋找她,可不論輕舟如何搖盪怎么游,總到不了她身邊,她永遠”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其中幾句建議背誦: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有一首特有名的流行歌《在水一方》就是根據這首詩編的。

拓展閱讀:好友meijunli撰寫了如下拓展內容,我覺得特別好,推薦給大家

雎鳩( jū jiū ),一種水鳥,即魚鷹

關關:鳥叫聲

洲:水中陸地,同渚的意思差不多(同學們還記得一首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窈窕:純潔美麗,淑:善良;

逑,本義為合、聚之意,這裡翻譯成配偶。

善良美麗的姑娘當然是好男兒夢寐以求的佳偶!

蒹葭(jiān jiā):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想念的她啊,住在水的另一頭(彼岸);

溯游:游字應該通流字,順流而下之意,(正如歌詞中說: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

宛:應該是好像、仿佛之意。

古代文學常識(四)

每日一讀:先秦文學

“先秦”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歷史時期。先秦文學是我國古代文學發生髮展的最早階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先秦文學主要有上古歌謠和神話、《詩經》、先秦散文、楚辭。

1.上古歌謠不少,大多與勞動和祭祀有關,國小階段應該不會考。

2.中國神話大多保存在《山海經》、《楚辭》、《莊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獻中,以《山海經》最有神話學價值(這句請注意,考試時會問我國最早的神話集是哪個,試舉幾例),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這些神話按題材大致可分為:創世神話、洪水神話、戰爭神話、英雄神話等,其中著名的有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黃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3.先秦散文分為歷史散文與諸子散文兩個部分:

歷史散文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在中國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義。孔子編著的《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是編年體史書之祖,其體例和“筆法”對後世散文都產生了經典式的影響。

第二階段以《左傳》和《國語》為代表。《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也是先秦歷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藝術性最為突出的著作。《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是由各國的史料匯集而成。

第三階段以《戰國策》為代表。《戰國策》也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敘的是戰國時期謀臣策士們的言行。

諸子散文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學生們的著作的彙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辯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莊子》是莊周及其學生們的著作,也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他的文章有著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體現了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

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他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質樸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雎鳩( jū jiū ),一種水鳥,即魚鷹

關關:鳥叫聲

洲:水中陸地,同渚的意思差不多(同學們還記得一首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窈窕淑女(yǎo tiǎo shū nǚ),窈窕:純潔美麗,淑:善良;

逑,本義為合、聚之意,這裡翻譯成配偶。

善良美麗的姑娘當然是好男兒夢寐以求的佳偶!

蒹葭(jiān jiā):蘆葦,蒼蒼:茂盛的樣子,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所想念的她啊,住在水的另一頭(彼岸);

溯游:游字應該通流字,順流而下之意,(正如歌詞中說:我願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

宛:應該是好像、仿佛之意。

每日一詞:漢賦

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賦由《楚辭》發展而來,吸收了荀子《賦篇》的體制,外加縱橫家的誇張手法,形成一種兼有詩歌與散文特徵的文學形式。通常認為漢賦有大賦與小賦之分,大賦多寫宮廷生活,小賦富於抒情描寫。漢賦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好堆砌冷僻之字,表面富麗而艱深難讀,是漢賦的特色。

每日一得: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一般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他們的典型的代表作品如下: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美人賦》。

揚雄:《河東賦》《甘泉賦》。

班固:《兩都賦》聞名天下。

張衡:《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

每日一典:子虛烏有

名詞解釋:子虛指”並非真實“;烏有為”哪有“.指想像、假設的不存在或不真實的事情。

”子虛烏有“出自漢?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楚使子虛使於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畋。畋罷,子虛過奼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一句。西漢時期,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因大肆美化皇家威儀以及皇帝出遊的盛況,深得漢武帝的喜愛。《子虛賦》講楚王派子虛去訪問齊王。齊王率全國遊獵能手陪同子虛外出打獵。子虛竭力向陪同的烏有先生吹噓楚王的遊獵盛況,故意貶低齊王。烏有先生立即替齊王辯駁,向子虛發難。

近義詞 :捕風捉影、荒誕不經 一切烏有 化為烏有 海市蜃樓

反義詞 :千真萬確、鐵證如山、勿庸置疑

每日一詞: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每日一得:新官上任三把火

人們常用”新官上任三把火“來比喻新上任的官員總要先做幾件有影響的事,以顯示自己的才能和膽識。這個成語又是如何來的?讀過《三國演義》的人知道,三國時,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在短短一年內,連續三次用火攻戰勝曹操。第一次火燒博望坡,夏侯惇十萬精兵被燒死大半;第二次火燒新野,張遼的十萬官兵全軍覆沒;第三次火燒赤壁,百萬曹兵大敗而歸。人們把這三把火稱為”諸葛亮上任三把火“,後來便傳為人們所說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每日幾句: 常見的相關考題

1.《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關羽,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敗走麥城。

2.《三國演義》中智者的化身當屬軍師諸葛亮,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之事,書中記敘了有關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如火燒赤壁、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智退司馬懿、揮淚斬馬謖等。

3.《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三弟兄分別是雙股劍的劉備,使丈八蛇矛槍的張飛和使青龍偃月刀的關羽。

4.”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開篇詞。

5.寫出兩個與”三國“故事有關的成語或俗語: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6.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要人物,請寫出小說中有關諸葛亮的兩個故事的名稱。例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計。

7.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是根據《三國演義》赤壁之戰(戰役)中”周瑜定計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來的。請再寫出源於《三國演義》的兩個成語,並寫出相應的人物及故事。

成語: 三顧茅廬 故事:劉備三請諸葛亮;

成語: 身在曹營心在漢 故事:徐庶人在曹營不獻一策

8.”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這首詩說的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的一段故事。這個故事是煮酒論英雄 .

9.下面的一幅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 六出祁山 東和:東和孫吳 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

七擒: 七擒孟獲 北拒:北拒曹魏 排八陣:擺設八陣圖

每日一詞:魏晉風骨

魏晉風骨又稱建安風骨。指建安詩人繼承《詩經》及漢樂府優秀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一方面在詩篇中真實地描寫漢末的大動亂、大分裂,表現對民生疾苦的關切;同時又在詩歌中抒發建立偉業的雄心壯志。詩歌情感基調慷慨悲涼,語言簡練剛健,自然明白而流暢,成為後世詩歌推崇的榜樣。李白詩的恢弘大氣、白居易詩的文辭淺白、直率都與魏晉詩歌有不解之緣。

每日一得:三曹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對當時的文壇很有影響,所以後人合稱之為”三曹“.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風氣,風格清俊通脫,他最有名的作品有《觀滄海》《短歌行》。曹丕擅長詩文及辭賦,其名作有《燕歌行》,《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他的《洛神賦》美不勝收、傳頌千古 .

曹操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植的名句:1.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2.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曹丕的名句: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拓展閱讀:《觀滄海》

步出夏門行 之一 觀滄海

作者:東漢 (曹操。字孟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一叢一叢到處都是,各種草兒長得十分繁茂。

樹木被風吹動發出颯颯的聲響,海上翻湧起巨大的波濤。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注釋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滄:通”蒼“,青綠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立。竦 ,通聳,高。

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陽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漢:銀河。

幸:慶幸。

甚:極點。

至:非常,

幸甚至哉:真是慶幸。

詠:歌吟

詠志:即表達心志。

志:理想

歌以詠志:以詩歌表達心志或理想。

古代文學常識:初唐文學 拓展閱讀:

一般研究者都把唐詩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早期詩人承襲南朝宮體詩,用詞多華藻綺麗空洞,以上官體為代表,主要詩人有李世民、虞世南、禇亮、李百藥、上官儀、上官婉兒等等。

初唐中期詩人代表為文章四友和沈宋體”文章四友“指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沈宋體代表為沈佺期和宋之問。他們一方面沾染了宮體詩的習氣,一方面也寫了些描寫真情實感的好詩。

初唐晚期詩人主要有王績和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一掃萎靡的宮廷詩風,描寫了真實生活。

陳子昂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他大膽從事詩歌革新,熱情洋溢、氣勢流暢,他是從初唐到盛唐時期的承前啟後的偉大詩人。

每日幾句:

1.”文章四友“: 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

2.”初唐四傑“: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3.”吳中四士“:指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齊名,他們又都是江浙一帶人,這一帶在古代也叫吳中,因此人們稱他們為”吳中四士“.其中賀知章、張若虛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張旭是書法家,也是詩人,包融所傳詩不多。詩作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最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詩多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氣息、新的情趣,體現了唐詩從初唐到盛唐過渡的特色。

4.陳子昂,字伯玉,世稱陳拾遺(因曾任官職為右拾遺)。名句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