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歷史典故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歷史典故,歡迎閱讀。

【典故】:

《左傳·閔公元年》

冬,齊仲孫湫(從水,秋聲)來省難(夏六月辛酉,葬我君莊公。)。書曰“仲孫”,亦嘉之也。

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

公曰:“魯可取乎?”

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本必先顛,而後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註:冬,齊仲孫來。其曰齊仲孫,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孫,疏之也。其言齊,以累桓也。)

公元前662年, 魯莊公死去。 慶父是個貪婪殘暴、 權欲薰心、品行極壞的人,與其嫂、魯莊公夫人 哀姜私通;因哀姜沒有子嗣,他與哀姜密謀,欲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開為魯君繼承人。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其欲自立。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 陳國。

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後,令立(子開)閔公當國君。由於他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依然我行我素,繼續製造內亂,企圖 混水摸魚,以致把 魯國鬧得不太平。

齊桓公便派大夫 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 慶父又殺死了 魯閔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入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 魯僖公繼位後,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知道自己 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

這時任魯相的 季友,讓慶父的兒子 公孫敖繼承慶父的祿位。因慶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孟”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為避諱弒君之罪,所以,慶父的子孫改稱孟孫氏。後來,孟孫氏又簡化為孟氏。

成語故事】:

公元前662年,魯莊公死去。在莊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當了國君。莊公的異母弟弟慶父,是個貪婪殘暴、權欲薰心的人,企圖自己成為國君,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陳國。”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後,另立閡公當國君。由於他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我行我素,繼續製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不太平。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閡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人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魯僖公繼位後,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