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文學常識匯總

學習文學常識能夠讓我們了解歷史,能夠陶冶情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小學生文學常識匯總,歡迎大家閱讀!

(一)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四庫”:經、史、子、集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六藝:也稱六經,即禮、樂、射、御、書、數

史書體例:1、編年體,如《左傳》;2、紀傳體,如《史記》;3、國別體,如《戰國策》;4、通史,如《資治通鑑》;5、斷代史,如《漢書》

(二)朝代傳說: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傳說之一是“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據《史記》載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傳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萊、方丈、瀛洲。

“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後成為中國的別稱。

“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四海”:指天下、全國。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三國”:指東漢後分裂成魏、蜀、吳。

“三秦”: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陽。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穀:上古對糧食作物的統稱。(即稷、黍、麥、豆、稻)

3.五味:指酸、鹹、甜、苦、辣

4.六畜:六種家畜:馬、牛、羊、豬、狗、雞

5.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6.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7.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8.歲寒三友:松、竹、梅

9.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

10.連中“三元”:凡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的即連中解元、會元、狀元。

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提供了星空的奧秘,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複習所學的知識。

美麗的夜空,群星璀璨,令人浮想聯翩。好奇的人們不禁要問: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是什麼東西構成的,它們有多亮,為什麼相互之間不動,它們怎么來的,以後又會怎樣?宇宙里真的還有人類嗎?

其實,這些都是天文學研究的課題。正是這樣的好奇心,促使人們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去探索星空的奧秘。

望遠鏡是天文學家的眼睛,也是探索星空的好工具。天文學家為了把星星看得更清楚,除了把望遠鏡越造越大外,還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望遠鏡,既可以直接看到星星,又可以接收星星發出的電波,通過電波了解星星的秘密。更為神奇的是,人們還想到把望遠鏡放到太空飛船上,避開了大氣層的干擾,看到了更多更美的星星。

宇宙無邊無際,現在我們估算出的星星超過萬億億顆。我們能夠觀測到的,最遠可達150億光年。也就是說,那裡發出的光要走15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所以,我們看到的是它150億年前的情況。這樣看來,天空就是一部歷史。假設我們能乘上超越光速的飛船,飛到遙遠的星際,在那裡觀測地球,我們就能看到地球的過去,重溫歷史。

宇宙就是這么神奇,往往超越我們的想像,星星之遙遠、高溫、高速,體積、密度、年齡之大無不令人咋舌,至少地球上是沒有的,所以才有“天文數字”之說。舉個例子,就連不大不小的太陽,都有20xx億億噸,70萬公里的半徑,1500萬度的溫度,50億歲的年齡。而每秒鐘釋放的能量可供地球上用1000萬年。此外,又有誰會想到,在廣袤的宇宙間,星與星之間居然會是一片真空,沒有丁點兒空氣呢?

星空就是這樣的神秘莫測而又豐富多采。每顆星星都象迷人的眼睛,激發每位有志的少年朋友,長大後去探索它的奧秘。

歡迎大家去閱讀由小編為大家提供的星空的奧秘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嗎?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加油喔!

11.五聲:五個音級。也稱“五音”,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

12.四大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鄉官。

14.及第:指科舉考試中選,應試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試:也叫“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舉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稱秋闈或大比)每三年在省舉行一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考中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稱春闈或禮闈)參加者必須是舉人,考中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貢士有資格參加,考中稱進士。第一是狀元,第二名是稱榜眼,第三名是稱探花。合稱三甲鼎。

17.《爾雅》:我國最早的釋詞專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體系的詞典。

18.“風雅”,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常用作代指文學才華。

1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性質分“風、雅、頌”三大類

20.頓首:古代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

21.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大禮。

22.跪:古代兩膝著地,聳身挺腰、臀不沾腳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在為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也稱“五鼓”或稱“五夜”。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四更1—3點,五更3點—5點。

25.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26.《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的最有影響的一部古代辭書。

27.“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舊指宗教或學術界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貶義。

28.無事不登三寶殿:俗話。即沒有重要的事不敢來麻煩的意思。

“三寶”,佛教名詞,指佛、法、僧。

29.社稷:“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古代習慣把社稷作為國家的象徵。

30.諡號: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以示褒貶善惡。如范仲淹諡號為“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