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選擇的話題作文素材

思路:

生活中時時都會有選擇

有什麼樣的選擇,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選擇決定成敗

面對重大的選擇需要勇氣和果斷

應該堅持自己正確的選擇

面對多種選擇,我們要學會放棄

選擇不同,結果也不同

選擇要三思而後行

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不做選擇有時也是一種選擇

選擇不當會帶來嚴重後果

名言佳句

人的生命是一個燦爛的過程,每個人都是世上的一個過客,要做怎樣的過客,那是每個人的選擇。——秦文君

最大的悲哀是生活中缺少選擇的機會,人到老年所以遲暮,也在於他們已經無力選擇了。——周國平

越是主動的選擇,對選擇者來說就越不容易,因為他要為這選擇的後果負全部的責任。——王曉明

人們常常以為拒絕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防衛,殊不知它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畢淑敏

對人類事務的任何研究都必然帶有選擇性。——湯因比

一次冷靜的判斷勝過上千次倉促的討論。——伍·威爾遜

選擇幸福並不可恥,可是只圖自己幸福卻是可恥。——加繆

如果需要在正確和錯誤的外表之間進行選擇的話,理性對此是無可挑選的。——蒙田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年輕的時候。——柳青發展成長的最有力原則在於人的選擇。——艾略特

在選擇面前不作任何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諺語

生活往往只給我們在壞事中的選擇,而不是好事中的選擇。——佚名

社會給予每個人的選擇越多,人們做出選擇的難度就越大。因為任何一項自主選擇

同時又是一種自我限制——一種選擇會自動排除其他所有選擇。——佚名

你是你今天所做選擇的總和,而不是過去所做選擇之產物。——佚名

我們往往更多地為自己所放棄的事而感到後悔,而不是為自己所選擇的事而感到慶幸。——佚名

選擇就意味著失去。因為任何一種選擇,必須以放棄和推動某種事物為前提,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選擇。——佚名

經典素材:

魯迅棄醫從文(人生之路的選擇)

在中國人被誣為“東亞病夫”的黑暗時代,魯迅抱著醫學救國的熱情東渡日本留學。當他從電影中看到中國人被日寇砍頭示眾,周圍卻擠滿了麻木不仁看同胞被害的人群的情景後,內心受到極大震動,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健壯也只能做毫無疑義的示眾材料或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因此毅然棄醫從文,獻身於喚醒沉睡的中國民眾的革命文藝運動。

任小萍的經歷(沒有選擇的選擇)

現任北京外交學院副院長的任小萍女士說,在她的職業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組織上安排的,自己並沒有什麼自主權。但在每一個崗位上,她也有自己的選擇,那就是要比別人做得更好。

大學畢業後,她被分到英國大使館做接線員。做一個小小的接線員,是很多人覺著沒出息的工作,任小萍卻把這個普通工作做出了名堂。她把使館所有人的名字、電話、工作範圍甚至連他們的家屬名字都背得滾瓜爛熟。有些電話進來,有事不知道該找誰,她就會多問問,儘量幫他準確地找到人。慢慢地,使館人員有事要外出,並不是告訴他們的翻譯,而是給她打電話,告訴她會有誰來電話,請轉告什麼,有很多公事、私事也委託她通知,任小萍成為全面負責的留言點、大秘書。

結果沒多久,她就因工作出色,被破格調去給英國某大報記者處做翻譯。該報的首席記者是個脾氣很大的老太太,把前任翻譯給趕跑了。剛開始也不要任小萍,看不上她的資歷,後來才勉強同意讓她試一試。一年後,老太太經常對別人說:“我的翻譯比你的好上十倍。”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就被破例調到美國駐華聯絡處,她幹得又同樣出色,獲外交部嘉獎一個人在無法選擇工作時,至少他永遠有一樣可以選擇,就是好好乾還是得過且過。同一種工作崗位上,有的人勤懇敬業,付出的多,收穫也多,有的人整天想調好工作而不做好眼前的事。其實,這樣的選擇就決定了將來的被選擇。

居里夫婦的選(選擇要有利於人類的利益)

1902年,波蘭的居里夫婦經過一年半的艱苦奮鬥,終於提煉出鐳,並發明了一種製造鐳的專門技術。鐳的用途,特別是鐳在醫療上的效用,使許多國家都計畫興辦制鐳業,但是,人們不了解制鐳的秘訣。1903年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居住在巴黎的居里夫婦,收到一封從美國紐約州的布發羅城發來的信件,美國的技師在信中向他們請教制鐳的方法。面對社會的需要,是立即申請制鐳技術的專利執照、獨占發明權,一舉成為金錢的擁有者;還是毫無代價地向世界公布他們的研究成果,甘心做一名清貧的科學家。為此,居里夫婦進行了五分鐘的談話。比埃爾·居里看完信,平靜地說:“我們須在兩種決定之中選擇一個。一種是毫無保留地敘述我們的研究成果。”居里夫人說:“是,當然如此。”比埃爾接著說:“或者我們可以自居鐳的所有者和‘發明家’先取得這種技術的專利執照,並且確定我們在世界各處造鐳業上應有的權利。”居里夫人想了幾秒鐘,堅定地說:“我們不能這樣辦,這是違反科學精神的。”居里夫人又進一步重申:“物理學家總是把研究全部發表的。我們的發現不過偶然有商業上的用途,我們不能從中取利”

於是,居里夫婦以真正科學家的人格,在貧窮和富有之間做出了永恆的選擇。古之良史(職責和生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