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關於排比句的作用

【排比句的作用】

解釋

排比是一種修辭手法,利用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主謂/動賓)或句子並排(三句或三句以上),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用途

用排比來說理,可收到條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排比來敘事寫景,能使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這句話也是排比句)總之,排比的行文有節奏感,琅琅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具體的運用如下:

(一)用排比寫人,可將人物刻畫細緻。如:"他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這樣堅韌和剛強,他的氣質是這樣的淳樸和謙遜,他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二)用排比寫景,可將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能深層次清楚、描寫細膩、形象生動之效。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再看郭風《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蘆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帶絨毛的種子一般的雪,在風中飛舞。" 這兩句都很好地表現出了景物的細微特徵。

(三)運用排比說理,可將道理說得充分透徹。比如:"我們的幹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為人民服務》)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諺語)

(四)運用排比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看劉川同學《我和書的故事》結尾一段:"我和書的故事實在是太多了,為書而歡樂,為書而哀愁,為書而被處罰……既總結了全文,又抒發了和書之間的不解之緣。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我們不會忘記,朝鮮大嫂為幫助志願軍失去了她的雙腳;我們也不會忘記,朝鮮大娘為了保護志願軍,失去了她的孫子;我們更不會忘記,朝鮮小姑娘為了營救志願軍,失去了她的母親。"

恰當地運用排比才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說明複雜的事理,增強語言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排比必須從內容的需要出發,不能生硬地拼湊排比的形式 排比句讀起來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摺疊排比與對偶的區別

*排比不是對偶,後者通常由兩個結構相同、長度相同、詞語對稱的句子構成,嚴謹的對偶更要求平仄互對。而排比僅要求結構、長度等大致相似、沒有類似的對稱效果。

*排比不是頂真,後者不要求結構、長度相同,只要求後一個句子的第一個詞語是前一個句子的最後一個。

*排比不是反覆,後者是用詞基本相同的句子重複出現以加強語氣。

*中文的排比相當於英文修辭學上的Parallelism(英文中兩個句子並列的修辭方式),很多人誤以為排比句是由三個或以上並列句子組成的。其實,根據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226頁),兩個句子或以上的並列句子,也可以稱為排比句;只是一般為了加強句子的氣勢,多用三個或以上罷了!

對於"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意念,用三個(含)以上結構相似的句法來表達的一種修辭技巧,叫做排比。例如:

(1)作主是不必凡事去請示;作主是能按照自己想做的方式去做。作主是擁有支配的權力!作主是不必再聽別人使喚!(單句)

(2)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複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