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做一隻蘑菇的哲理故事

或許這就是人與人溝通的真諦:我願意蹲下來,陪你做一隻蘑菇。今天小編就來分享陪你做一隻蘑菇的哲理故事,希望讀者喜歡。

陪你做一隻蘑菇的哲理故事

這是一個在心理學中小有名氣的故事,雖然曾被套用到很多地方,但每次看到都能讓人有新的感悟。我們為什麼想要改變別人?為什麼一定要讓對方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看看這個故事,或許就能放下一些執念。

有一個病人,以為自己是一隻蘑菇,於是他每天都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牆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隻真正的蘑菇一樣。心理醫生想了一個辦法。

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的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隻蘑菇呀。

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

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來走去?

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可以走來走去啦!

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

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了一個漢堡開始吃,病人又問: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啦。

病人覺得很對,於是也開始吃東西。……

幾個星期以後,這個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還是覺得自己是一隻蘑菇。

其實,我們的身邊的所有人,甚至是我們自己,何嘗不是一隻蘑菇呢?

我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信念。在一些人的眼裡,我們就是與他們不同的蘑菇。

別人也有自己的思維和行事方式,當他們的想法與我們有衝突,T陪你做一隻蘑菇的哲理故事就成為了我們眼中的蘑菇,因為他們有時候的行為實在是讓我們費解。

然而我們一定要去改變別人的看法,或是改變他們的思維嗎?

改變往往是痛苦的過程,人家覺得自己是一隻小鳥,你偏要他學會游泳。於是他學得很有壓力,你也變得非常痛苦。

何不就讓他維持自己的想法,做一隻可以走來走去,可以吃東西的蘑菇,而不是你眼中的雄鷹。

或許這就是人與人溝通的真諦:我願意蹲下來,陪你做一隻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