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技巧指導有幾點

高考是高等學校選拔新生的制度,中國有1300多年科舉考試的歷史,這一制度曾顯示出選拔人才的優越性,深深地影響了東亞各國。1920xx年,清廷出於發展新教育、培養實用人才的需要,廢除了科舉制度,轉而引進西方的學校考試制度。以下是幾點高考作文的技巧指導,歡迎大家閱讀!

高考作文指導一:寫作技巧做好“五個一”

有哪些技巧可以幫助高考生迅速提升成績?小編整理了高考狀元作文得高分的方法,希望為大家提供服務。

一個靚麗的題目:題目文章的眼睛,一個精煉又吸引人的題目,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內容的集中體現,所以千萬不要簡單處理自己的作文題目,在擬題時要特別關注這一點。

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文章的開篇要顯示出自己駕馭語言的能力,新穎、別致的開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點。

一句點明主旨的話:在具體的寫作行文中時刻要明確作文的主題,因此要想明確主題,至少一句點明主旨的話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結尾像是樂曲結束時的音符,越是回味無窮,越是讓人覺得妙趣橫生。

一個整潔的卷面:試想誰願意讀一篇“龍飛鳳舞”的潦草字跡的作文?我想你也不願意讀,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寫作的提高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材料作文的寫作亦是如此,因此以上說的都是實際寫作時提高作文質量的方法,希望考生能在平時不斷練習,把上述“三招”綜合運用,養成寫作習慣,這樣面對材料作文你就可以輕鬆下筆啦!

高考作文指導二:作文出彩的四個要素

高考語文的複習,重心應該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作文,二是現代文的閱讀,三是語言表述題,四是詩歌的鑑賞。

作文的複習,首先考慮作文的立意。一篇好的作文,首先好在立意上。只有思想上有了深度,才能出彩。

其次考慮作文的語言,開頭有好的語言,就很容易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

再次考慮作文的材料。題材的好壞,決定了閱卷老師的興奮度,只有老師的眼睛一亮,才有可能得高分。

第四考慮在結構方式上有所突破。新穎的結構,在試卷有所表現,出現在電腦螢幕上,就會給閱卷老師一點新奇感,才有可能得高分。

高考作文指導三:高考的考場作文制勝技巧

Q:審題時要注意些什麼?

A:近幾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題作文是主要形式。試題開放性比較強,但不可能沒有限制因素。20xx年的高考命題,在繼續開放的同時,可能會在具體要求上進一步增加限制,因此,寫作時必須有一個嚴肅認真的審題過程。審題水平與考生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同時也需要掌握一些審題“技巧”:

(1)不能匆匆“掃描”,而要一個詞、一個詞地在心中默讀考題。這樣,可以強迫自己定下心來,把命題中的每一個字看清楚。(2)這么讀,是為了找出考題中的“關鍵字”。關鍵字,是命題者下達“指令”的最主要的“載體”,非抓住它不可。(3)當一個詞在考題中多次出現時,它就很可能是關鍵字。關鍵字有時不止一個,要儘可能找出來,決不遺漏。(4)先用鉛筆把找出來的關鍵字一一圈出來,然後一一落實被圈出來的關鍵字,即把它們的要求全部體現到作文中去。審題結束後,再用橡皮把鉛筆圈過的痕跡擦去。(5)細讀命題中的“要求”或“注意”。

Q:立意一定要積極向上嗎?

A:確實是這樣的。現在政治清明、言論自由,社會上議論的話題很多,它們不可避免地會鑽進我們的耳朵。考場作文時對各種說法必須從思想上加以斟酌,哪些對,應該贊成;哪些錯,決不能認同。因為既然寫成文章,就代表了習作者的觀點、思想。當然,立意積極不等於不能涉及社會的陰暗面,而是指在寫到“消極”層面的內容時,運用的材料要真實,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具體分析,表現出積極、昂揚的人生觀、世界觀。

Q:如何將材料轉化成作文題材?

A:要寫好高考作文,最好是積累大量的材料,要什麼有什麼;但是,在儲備不是很充分的情況下,就要善於把已掌握的材料轉化成高考作文的題材。臨場發揮的一個小竅門,就是將自己掌握的材料,儘量地往題目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在考生積累的材料中,有些看起來與試題關聯不大的素材,經過巧妙的藝術處理,也可轉化成作文題材。

例如“袁隆平成為雜交水稻之父”這則素材,面對不同的試題,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結合這幾年的考題看,袁隆平在攻克難題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挫折呢?他放大自己的痛苦(20xx年全國卷試題)了嗎?他在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過程中,不需要靈活的思維和堅定的目標嗎?這是不是也可說是“水的靈動,山的沉穩”(20xx年江蘇卷試題)嗎?此外,這則材料對20xx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重慶卷的“難題”、廣東卷的“與你為鄰”,20xx年廣東卷的“回到原點”、山東卷的“這世界需要你”、四川卷的“總有一種期待”、江蘇卷的“拒絕平庸”、重慶卷的“情有獨鍾”及江西卷的“君子三樂”等,自然也大體適用。

Q:如何借“常規分析”拓展文思?

A:高考作文要想覓取亮點,應該撒開思路之“網”,去捕捉閃光的“銀鱗”。臨場作文時,不少考生拓不開思路,只在“題乾”上徘徊,結果不但造成選材“撞車”,而且通篇平淡無奇。比如寫命題作文“不要輕易說‘不’”,許多考生不會拓展,只會舉一些“不輕易說‘不’”的事例,在事實論據上兜圈子。怎么辦?平時,要努力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考時,可以適當採用“常規分析”的方法。典型的“常規分析”是:向前,探索“前因”;向後,察看“後果”。以“不要輕易說‘不’”為例。

先看對“前因”的探索,可著眼於以下方面:(1)說“不”,在輕浮者那裡,是一種無知淺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裡,則是一種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絕;(1)說“不”,在意氣用事者那裡,是一種狂妄的表現和無謂的犧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裡,則是一種大義凜然的堅守和毫不怯懦的抗爭;(3)不輕易說“不”,會讓你活出充實而精彩的人生;(4)不輕易說“不”,鑄就的是一個民族不屈的靈魂……

再看對“後果”的審察:(1)可正面揭示——不輕易說“不”,我們會看到堅強意志所煥發的魅力;不輕易說“不”,我們會更好地把握前進的方向;不輕易說“不”,生命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奇蹟。(2)可以一分為二——說“不”,有時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選擇(輕易說“不”,需要我們付出代價,有時候甚至是血的代價、生命的代價;經過深思熟慮後說“不”,是對心靈里一方淨土的堅守,對人間邪惡勢力的抗拒,對不公正命運的有力抗爭)。(3)可以集中一點——母親面對長大的孩子依然輕易地不假思索地說“不”,就難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自主應對人生風雨的能力……

Q:怎樣展示機智的構思?

A:一篇高考作文,最大的亮點是機智的構思。何謂“機智”?用王蒙的話說,便是“虧他想得出來”。構思是個複雜而微妙的問題。老師平日向考生交待的,如“要以小見大”“要於平淡中寓以深刻的含義”等,都屬於構思的範疇。這裡再強調兩點:(1)熱點問題的巧妙組合。可經常留意“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面對面”“新聞追擊”之類的電視節目,發現有價值、有趣味的話題,啟發自己的構思。(2)多一點意趣。不要把活潑有趣的生活變為“蒸餾水”,而要寫出學生生活的“原汁原味”來。當今中學生的志向、情趣、習慣、語言色彩、生活節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類”的,不要怕觸及這些東西,不要把多姿多彩的當代學生生活“淨化”掉,不要把年輕人的灑脫勁兒捨棄掉。只要機智地加以審視,靈活地進行張揚,就會有出乎意外的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