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本的基本格式

看到很多網友有志於電影電視劇本的創作,又苦於不了解劇本的基本格式,就把找到的資料發上來與大家分享。小編收集了電視劇本的基本格式,歡迎閱讀。

一集40分鐘左右的標準電視劇大概有40場左右的戲

每場開始前寫清楚場次,時,景,人

有場景的大體描寫,人物對話,要強調的語氣和動作需要標出

基本就是這些東西

如果有回憶片段,閃回可以另做一場。

閃回和回憶片斷直接寫在前段劇情之後就可以,但要註明是回憶閃回。

一般閃回(FLASH BACK,簡稱FB)都是直接插入原場景中的,如果過長,或者前面沒有拍過的鏡頭(不屬於人物回憶前面畫面的),而是倒敘方式的,又很長的,是要另加場寫的。

簡單的閃回可以直接插進去寫,或者是同場景的就直接寫了,方便統籌排景

即使只有半分鐘的一場戲也要把時、地、人寫全,因為劇本要給所有人看清楚,統籌看,導演看,副導演看,場記看,包括服化道做準備時候看

劇本也有很多類(電影、電視、話劇等都叫劇本),而且寫法也有很多種(大陸、港台,歐美的格式都不一樣)。但大同小異,基本上劇本是分三類的,一類是編劇寫的叫文學劇本,一類是導演用的叫分鏡頭劇本,還有一種是給工作人員用的,具體名字忘了。通常大家一說劇本,說的都是文學劇本

文學劇本格式基本上沒錯,開始時標記分場號,然後是場景時,這是必須要有的,至於人物可有可無,一般港台本喜歡標註出場人物。至於劇本正文,大陸的寫法多是類同於小說,直接寫人物的動作和對話,對話多也喜歡加引號;港台的喜歡用各種符號標記,像動作用三角,對話用圓圈之類的,還有喜歡把人物的動作表情用括弧括起來。這些其實都是習慣,對劇本並沒有太多的影響。編劇寫的就是這種劇本。

電視劇40分鐘左右一集的,通常在30到40場戲,字數一萬二到一萬五,這只是箇中間標準,並不能概括全部。電視劇的類型不一樣,數字出入還是很大的,分場越多節奏越快。不過一般來講,一集之內得有5個左右情節點,也就是說每10分鐘必須製造一次小高潮,否則該劇就很難吸引人繼續看下去了。

電影基本上一分鐘一場,90分鐘的電影基本上90場左右,字數在三萬左右。當然個人的寫作特點不同,字數並不是硬性的標準,有人可能用兩萬多就可以了,有人或許會用到四萬

對於劇本而言,只有有這些標誌性的東西:場次、時間(日夜 內外),地點、人物、對白等,就算是劇本了。

當然以劇本而言,越能讓人一目了然地接受,越是利於導演掌握鏡頭、攝像運用鏡頭、演員理解劇本並刻畫人物,就越是規範的劇本。因而,一定程度上利於閱讀的格式是必須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所謂劇本,卻沒有任何人硬性規定所謂的格式(在場地時間地點人物已經能確定的情況況下,實際上的格式已經定了。

對劇來說,時間的控制其實在於對白的多寡(動作的除外),對白多的話1萬字甚至都差不多,但是太多的對白容易讓劇情顯得拖沓(無論對白有多么精彩),觀眾也會覺得悶,因為電視劇畢竟是畫面的藝術,視覺效果必須考慮在內。

30-40場戲、6000——7000左右的對白、120xx字左右的內容,會是一個很完整的劇集

首先劇本只有“字數”,沒有“時間”,我們所說的“時間”,顯然是指的文字化的劇本經導演和演職人員完成拍攝和剪輯以後的影視成片的“時間”長度,也就是說,我們在寫作一個劇本的時候所需要面對的問題之一,是這個劇本通過文字所描述的內容、在轉換成銀幕或螢屏畫面以後,所占用的真實時間究竟有多少?

一個劇本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對話。

2、空鏡、過場。

3、動作。

(注意:嚴格來說對話也是一種動作。)

顯然把這三者所可能占用的時間相加,就可以大致預計成片時間。

以下就分別來談:

1、關於對話要注意,影視對話要慢於我們的正常語速,因為涉及到表演,它會有抑揚頓挫、情緒起伏和伴隨動作,所以不要用正常說話的語速(尤其不要用默誦的語速)來衡量對話。

不夠熟練的時候,可以一邊寫一邊念叨,甚至掐著表念幾段你寫的對話,這樣對自己寫的內容多少字占多長時間,會有一個很感性的認識,以後在寫作的時候基本就能兌出一段對話所需要的時間。(即使你不會表演和朗誦,帶著情緒有節奏地讀一段對話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同時最好最好還是去片場看看演員是怎樣表演的,沒有這個條件,起碼要多看看戲。

每場對話的長度並不是平均攤開的,你在寫了一個對話很豐滿的重場戲之後,要有意識地在其它場次控制對話,各場次的長度對應起來,最好能形成起伏和節奏。這個節奏把握好了,每場的長度平均起來也就差不離兒了。

2、空鏡和過場戲一般很短暫,大約在幾秒到十幾秒之間,但不要覺得在計算時間的時候無關緊要。電視劇節奏慢,空鏡和過場不多,但對於時間緊湊、畫面節奏快的電影來說,空鏡和過場所占的時間就不能忽視了。這裡要求編劇應該有必要的導演、攝影和剪輯知識,知道一段空鏡和過場大概走多長,當然這方面導演將來還可以根據整片的長度去調整。

比如一個很常見的開車來人的過場,可以是車從街上拐到院子裡、停下、人走出來、接待的人把人接進去,走十幾秒的戲,轉上若干個鏡頭,(要注意類似情況下,車在路上和進院如果不是一個鏡頭跟下來,就是兩場戲。)也可以是車在門口“嘎”地停穩,外景一個鏡頭結束。(這樣人進屋可能還需要換場再給一場戲。)顯然根據你設計的不同,最後累積起來的時間差別還是比較可觀的。

還有一種類似空鏡和過場的情況就是渲染情調和情緒的場面,比如主人公從天際線緩緩地走來,一匹馬慢鏡頭奔過原野,這種戲一般很拖節奏,要慎重使用。

(八十年代之前的一些電影作品之所以讓人感覺敘事節奏慢、情節容量偏小,我覺得有一個因素就是過場處理不夠乾淨利索,情節和情節的視覺銜接不夠流暢。)

3、動作是最難掐的。象戰爭、槍擊、格鬥、追車這類激烈場面沒法掐,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導演和動作指導會怎么處理,只能大略勻出這場戲的長度。好在一般也遇不到這種場面。(好萊塢劇本可能會把這類動作戲寫得非常細緻,這點從悉得.菲爾德所引的《終結者2》劇本就可以看出來——寫得太棒了——但我們可以暫時不考慮這種寫法,因為沒有一個中國導演會有那么多錢讓編劇海闊天空地去造。)

普通人物動作也並不容易估算時間,因為這裡涉及了導演、表演和剪輯的因素,所以動作多、對話少的戲,伸縮空間非常的大,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戲、多了解導演語彙,儘可能地去估算導演會怎么樣處理這場戲。(一般寧可多打出一點時間,必須給導演處理預留下餘地。但也要注意從整個戲的角度來說仍然是寧長勿短,所以不要讓預留導演處理空間的想法擠占本來想寫的戲。)

在相對了解導演技術的情況下,可以拿幾場動作戲在腦子裡完整走一下,這樣幾次以後,對一定動作占用的時間也會有一個感性的了解。(前提是要記住腦子裡摹想的場面永遠比實際動作要快得多。)

實在沒有條件了解導演技術,拿DV找幾個小哥們按你的意圖去晃幾個鏡頭,用繪聲繪影拿到電腦上去剪一剪,感受一下,也比閉門造車強之百倍。

有一種極端的認為,就是電影的動作越多、對話越少越好,這顯然是沒有根據的。對話在我們可以預期的未來,仍然是戲劇最重要的表現手段,(語言也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和交流的手段,戲只要表現的是人,恐怕就很難離開對話。)廢除和嚴格限制對話,最多是一種實驗型的表現手法,沒有必要去認真嘗試。所以控制一部戲的長度,調節對話還是最基本的手段。(關於對話,《裸島》和《十二怒漢》是非實驗性電影中兩個對立的極端化的例子,但後者顯然比前者更吸引人,創作難度也更大。)

最後整體來說,一部戲的長度其實在最初和根本上決定於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