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方法只是個傳說嗎

寫作的方法只是個傳說

當前社會上比較流行開辦諸如寫作培訓班之類的課外學習班,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常為此四處奔波挑選適配的學習班。

殊不知這類學習班往往是一些師德有問題的老師撈取不義之財的騙術伎倆,為人師表的他們不在課堂上傳道、授業、解惑,卻跑到外邊開辦所謂補習班,看起來是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其實是把課堂上的知識分成幾份分發給孩子們而已。可惜我們可愛的家長們卻渾然不覺間如同飛蛾撲火,把辛苦掙的血汗錢拱手送給那些所謂的“恩師”,補交了黨和政府用心良苦為祖國的花朵減免的學費。而事實上寫作的方法根本就不曾存在過,只不過是個傳說。

生活中,有不少朋友曾向我談及寫作的問題

說就怕遇見寫東西,比如總結啊,報告啊,心得體會啊啥的,更談不上敢去主動參加徵文活動,讀別人寫的小文章感覺膾炙人口,自己卻有心無力,只能羨慕不已,更是對那些洋洋灑灑幾十萬字,似乎能穿越時空,縱橫大地的作家簡直就拜服的五體投地了。我淡淡一笑:老兄你太幽默了,如果你把平時和朋友們閒聊軼聞趣事時所說的話,用文字稍作藝術加工後表達出來其實就是很不錯的文章啊。只不過平時我們把寫文章看的太深奧,總覺得有一套自己很陌生的神秘的無往不利的方法,而事實世上根本沒有所謂固定的寫作方法,就是人們認為有,也不過是某些人為的規則,比如明清時期就流行開來至今還有些許影響的八股文,還有從西漢就開始沿用至今的公文寫作形式等等,都是一些俗成的規則而已,正如魯迅先生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不是什麼“大師”,當然也無權點評大師們的創作,只是個在語言藝術的大海邊玩耍的孩子,偶然揀起一兩個貝殼,在閒暇之餘和愛好文學寫作的朋友們交流下生活的體會和感受。個人感覺要寫出值得一讀的文章平時在以下幾方面要留意。

最基本的文學寫作素質要多少具備些。

文學寫作素質最基本方面包括對語言文字的涉獵面和理解程度,字詞句章循序而進,別跟我說連漢語字詞典和成語詞典都沒看上一遍,你能寫出文字精彩的文章。中國漢語裡常用的字大概三千多點,最起碼其形和其意要能了解個大概,可別像小品里的“白雲大媽”那樣七天憋出六個字來,當然這是說笑了。寫作素質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語言的運用上,這體現在處於不同語境中的文字處理的感情色彩上,我們的漢語之所以精妙不僅在於其造型美觀適宜書法,更在於文字的情感性,每個詞語和成語都有其感情色彩,或喜或悲,或褒或貶,所表達出的意境當然也迥然不同,在這方面素質上的提高有點難度,需要朋友們平時多積累語言,多體會語言運用在不同語境中的情感。所以一個具有較高寫作素質的人不僅在語言運用上能駕輕就熟,而且還必須是個情感豐富的人,他們會為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思念而愁緒重重,也會為蘇東坡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壯而激情澎湃。當然這種多愁善感的情緒不定或多或少會對我們一些青年朋友的心理健康有影響,但只要朋友們處理得當,別陷入太深應該能調節的好。我以前有個高中女同學就容易陷入太深,據當時常去她家玩的一些她的閨蜜講,她特喜歡看瓊瑤的小說,常一個人看的淚雨綿綿,像這樣就太投入了。我不要求朋友們讀書讀的以淚洗面,但最起碼要有感觸就可以了,就像有不少讀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的朋友雖然很感慨,卻大可不必為農村出身想出人頭地就必須苦苦奮鬥的孫少安的前途而擔心,也不必為精神境界雖高但命運多舛的孫少平的人生而憂慮,始終別忘了文學作品只是根據生活藝術加工的,讀文章也好,寫文章也好,都是在體驗和感覺現實,是一種精神和情操的陶冶,那不代表真實的生活。文學素質的提高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想像力的培養,想像力就是創造力,古往今來,所有科學的發展無不是依靠人類的想像力,沒有想像力便沒有自然科學的飛躍,沒有想像力便沒有人類社會科學的繁榮,沒有想像力便沒有人類嚮往外太空,不斷把目光投向更遙遠的宇宙的探索。文學藝術是一種社會科學,其發展當然離不開人們的想像力,而文學創作想像力的培養絕非是朝夕之間一蹴而就,這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的文學素質,就像是被蘋果砸過頭的人有千千萬萬,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只有善於思考的牛頓一樣,你要問我為何他能發現而其他人怎么發現不了,我也說不清楚。

最起碼的文化修養的功底要深淺得有些。

何為“文化”,這個問題有不少朋友也曾問及過,其實“文化”一詞是個很廣泛的概念,迄今沒有嚴格、精確而穩定的解釋,我個人覺得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非物質遺產以及傳承這種遺產的人們對其的接納、發展和延續,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共同的非物質財富,包括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傳統習慣、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等。人們平時說的文化一般指科技知識,比如人們常說的:這個人很有文化。而其實僅僅掌握一些知識對提高文化修養從而進行文學創作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不要跟我說你不清楚歷史,就能寫出內涵豐富的文章。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民族風俗也是豐富多彩,文學藝術更是燦若繁星。縱觀我國的歷史時期的演變和文學歷史的發展,人們不難看出很多歷史巨著往往是文學的創作,而很多文學巨著又往往是歷史的概括,前者比如著名的《史記》,《資治通鑑》等等,後者比如著名的四大名著等,還有現在的金庸大俠的十四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無一不把故事的發展放置於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中,從而展開人物形象的刻畫。所以讀懂歷史對文學創作來說是至關重要,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而且底蘊深厚,讀懂歷史並不是僅僅知道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還要了解推動歷史進步、創造華夏文明的平民大眾,更要從王朝興衰更替中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當然僅從對文學寫作來說,並不要求朋友們對歷史有更深入的研究,都要像博物館的研究員那樣沒必要。“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古往今來,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最終繁華落幕化為一片片荒冢,多少盛世天朝、文治武功難逃興衰成敗成為一段段紛爭。歷史的車輪就是這樣無情,它留下的永遠只是痕跡,從歷史的煙塵中,朋友們只要明白:真正的看懂歷史就是看懂了榮華富貴和生死,從而就真正看懂了人生。能懂得這個道理就已經足夠了,它會在潛移默化里對文學創作起著很大的作用。提高文化修養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要了解我國的國學文化藝術,僅就幫助寫作來說並不要求大家非得像國學大師們那樣詳細研讀古代文化,琢磨甲骨文、分析文言文,這都不必要,但最起碼要熟悉一些古文名篇,比如《論語》的內容、歷史文學名著、古詩詞名句等等。別跟我說連唐詩宋詞都不知道為何物,你能寫出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文章。因為很多古詩詞其實都充滿著想像力,文辭雋永、意境優美的詩篇不僅讓人們賞心悅目,而且對提高文學修養和培養文學創作力很有幫助。

影響文學寫作能力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有對國家和民族的感情。

我這裡所談及的愛國感情是沒有任何政治色彩的一種感情。我們的祖國地理環境多樣,江河壯麗,山川秀美,我們的民族更是勤勞善良、聰明智慧,創造出無數的文明,祖國大地的每寸熱地都飽含著母親般的溫暖,每座山川都蘊藏著父一樣的大愛。所有喜愛文學寫作的中國人都有義務去歌頌和讚美她,都有責任去描繪和抒發對祖國的情感。已故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過:個人的力量很單薄,只有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同個人命運結合在一起,我們的奮鬥才有意義。我不相信一個和祖國沒有感情的人,能寫出意義雋永的不朽文章。對祖國的感情我不要求朋友們每天都掛在嘴邊,但最起碼心裡要有,如果一個國家只存在於新聞報導和報紙雜誌里,其實這個國家是名存實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下當年方誌敏烈士在獄中寫的那篇《可愛的中國》,其間表達的感情是一種非常純潔的愛國之情,因而文章的感召力才更強大。

我們今天的社會充滿各種誘惑和浮躁,僅僅具備文學素質和文化修養想寫出具有穿透力而值得推敲的文章還是不夠的,能保持寧靜的心態和純淨的思想無疑是一種個人修養,對文學創作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裡用“純淨”而不用“純潔”,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神仙,思想不可能達到無瑕的純潔,人都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善良與醜惡交融在一起。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啥叫善良,啥是好人,我覺得能做到不影響別人,也不去蔑視弱者就很好了,當你看見牆頭要倒了,別衝上去推一把,別人飢餓著,你吃著肉別吧唧嘴就行了,這就算得上是個好人。在文學的創作中需要去寧靜地觀察世間百態和人生萬象,在紛繁浮躁里來體會生活的本真,你的心靈有多純淨,你把世界看的就有多透徹。保持思想的純淨體現在文學寫作上有個重要的表現就是在寫作時要放得開,“放得開”就是要有寫文章的魄力,一個真正的文學創作者不會顧慮物質財富的得失,不會畏懼豪強權勢的壓力,“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做文人就要有文人的骨氣和膽識,拿起手中如刀之筆去斬妖除魔,弘揚真、善、美。當年孔子也曾說過:“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所以不要覺得有權勢的人就一定要比你強,比你有能力,你完全可以不卑不亢,從容發揮自己的才華。當然了,言多必失,但我們不做莽撞的迂腐“酸秀才”,文學創作的表達方式是多樣的,可以借古諷今,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寄情於景,甚至如果你高興還可以左顧右盼而言他,弄的撲朔迷離不知所云。保持清醒與冷靜,做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來應付社會上那些奸邪之輩,我想聰明的朋友們還是有辦法的。一個人的成功並不在於你得到多少,而是你把身上的東西丟掉多少,輕裝上陣的人生也許會更精彩。我們中很多有遠大抱負的青年朋友,如果你們真正想走上文學創作之路,這是一條艱難的道路,需要勇氣和毅力,就要放棄思想上的羈絆,丟掉文章里言不由衷的面具,去擔當起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然而在事實上卻有很多青年朋友在各種誘惑前迷失了方向,生活里就不乏有文學界、科技界的精英在進入官場後與先前的理想漸行漸遠,最後再無建樹,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數部文集同顯赫的官場權位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為何自古以來就有文人傾慕官場的緣由。

當然道路是自己選擇,但無論選擇哪條道路,我勸告朋友們都不要降低對自己精神境界的追求標準,記得有位文學評論家在對《聊齋志異》寫評論時曾這樣說道:寫作境界有三種,一種是用手寫作,這類文章不哭不笑;第二種是用腦子寫作,這類文章有哭有笑;第三種是用靈魂寫作,這類文章可以大哭大笑。當然在這裡我不要求朋友們用靈魂去寫作,那需要太高的文學造詣,是大師們做的事,但我們最起碼要用腦子去寫作,寫出值得一讀和推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