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文化作文的寫作方法

文化作文芳香燦爛,美不勝收,那么文化作文在句子、段落和篇章組合上有哪些規律?它們鮮活的美麗是如何產生的?這些美麗的彩虹在層次上有無高下之別?我們在寫作中該怎樣遵循和利用這些規律來創寫美的句子?

讓我們來感悟文化作文吧,從感悟中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第一節:底蘊成句

【溫馨點撥】:底蘊成句是把含有文化底蘊的內容表達成句。底蘊成句有三種情況:一是將某一句詩或文句直接引用或化用,使之成為一個句子。它是底蘊寫作的基礎。作文的題目、題記、小標題、正文都可以直接引用和化用古詩文,豐富作文內涵,增加作文文采。

二是將歷史人物或文學人物廣為人知的事跡或細節用簡潔的語言排列出來,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和理性的認同。

三是將相關歷史人物與表現該人物品質、思想或性格等特點的詩文句子相結合,共同表現文章主題。

先講第一種情況,引用古詩文。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直接引用。如:我喜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這種直白讓人感覺幼稚。

第二個層次是名句後面有一定闡述。表達式為:名言佳句+意境。如:①“生命就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②“生命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

該層次重點在於名言佳句的意境、思想、風格等的解說。意境的理解多數遵循傳統的認知,但個人的感悟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往往更能出新意。

有時表達為:名言佳句+名德。如:生命就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該層次重點在於把握表現人物品質的名言佳句和名言佳句所表現的優秀名德。

有時表達為:名言佳句+其它。如:①幸福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②我憧憬歸隱於 “層上春鳩(jiū)鳴,村邊杏花白”的田園。引用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名言佳句後面表述的內容有時是無法確定的,根據文章需要和作者悟性,變化無窮。

因此本層次的準確表達式為:名言佳句+解說(或闡述)。

第三個層次是將詩句割裂,分開引用,或截取兩句詩的部分組合在一句里。如:①我喜歡“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胡天八月”。②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③我喜歡“燈如晝”的元夜“花市”。④我喜歡“暗香盈袖”的“黃昏”。前二句是剪裁兩句古詩組合成一句,後二句是一句古詩割裂後組合成一句。這一層次已經是比較靈活地運用了。

第四個層次是化用古詩文名句。如:①“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②“美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③“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感覺古詩里的動植物帶著古典的美,又復活在大自然中,裝點今天的生活。

第二種情況,用著名歷史或文學人物的事跡或細節組句。表達為:名人+名事。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直接敘寫。如:“項羽兵敗烏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mì)羅投江,讓忠臣垂淚。”

第二個層次是詩意地展示。如:①“命運是項羽英雄末路自刎烏江時的那一聲仰天長嘯。”②“命運是屈原留在汨羅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問。”語言的彈性濃縮和錘鍊了詩的形象,那聲“仰天長嘯”和“沉痛的叩問”穿過歷史的隧道,壓迫讀者的心靈,思索命運的真諦。

第三種情況,歷史人物與相關詩句的組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直接引用,表達為:名人+名言佳句+意境(或名德或其它)。如:①美就是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著春泥更護花”的獻身精神。②美就是蘇東坡“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脫與豁達。③美就是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與恬淡。前兩句是名人名言佳句名德,後一句是名人名言佳句意境。

第二個層次是化用。表達為:名人+名言佳句化用。如:①“李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浪之水”。②“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③“陸游的夢鄉迴蕩著鐵騎錚錚”。④“蘇軾的華發張揚了少年意氣” 。⑤“思念使女詩人瘦比黃花”。⑥“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夢還鄉相顧無言垂淚千行”。⑦“思念使婉約派泰斗酒醒曉風殘月楊柳岸”。化用給人的審美刺激是多重而深刻的。它把古詩還原成生活的同時又提升和詩化了生活。

1、成段

底蘊成段,形式上有三種。

【第一種情況】:表達式,N個名句(或N個名人名事)…+意境(或其它)。

陶淵明“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折射出冷靜的人生選擇;范仲淹(yān)“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責任感;杜甫(fǔ)“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已經掙脫並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更是一代偉人對飽經滄桑的神州大地的歷史性洪鐘巨響……

【第二種情況】:表達式,名人+名言佳句名事…+議論。

分為六種情況:一、表達式,N個名句+議論。

抽刀斷水,是最無奈的神話;舉杯消愁,是最動情的悲歌。感動於“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於“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飄愁,沉浸於“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哀怨,頓然領悟:用旁觀的眼神,是於心進行深刻對話後偶得的一種風骨,一種錘鍊後的進發與升華!

二、表達式,N個名人+N 個名句+議論(或議論在前)。

②恰如其分的語言表達,利於友情的溝通。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都用優美的語言送走了友人,達到了友情的溝通。李白《蜀道難》一文中勸說友人歸來的語言精闢,達到了友情的溝通。從李白的“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友人便從言語中感受到友人的關懷,溝通也便到了心坎。溝通並不像白居易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它需要語言為它傳達彼此的關切。友情的溝通,需要語言的鑰匙。

三:表達式,N個名人+N個名事+議論。

當屈原抱著石頭與江水相擁,當霸王自刎時的鮮血染紅了整片夕陽,當普羅米修斯裸著身體被巨鷹啄(zhuó)食,當拉奧孔扭曲著身體仍想保衛自己的兒子,歷史在悲風中發出陣陣哀鳴,但他們生命的結尾卻那么響亮有力,數千年來仍叩擊著人們的心靈,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絕唱。

四:表達式,N個名人+N個名言佳句名事+議論.

④ 古往今來,因感情親疏而導致錯誤事物認知的事例不勝枚舉。李牧一心為國,“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謂戰功赫赫,卻因趙王的不信任而慘遭殺害,最終葬送了趙國大好江山。諸葛亮“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卻因對馬謖過分信任而誤下軍令,失去街亭,從而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慘澹結局。李白才氣超人,“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卻因唐玄宗的疏遠而一生漂泊,壯志難酬 ……可以說,歷史上許多悲劇的誕生都是由感情親疏引起的。

五:表達式,1個名人+N個名句名事(或化用)+議論。

② 經歷了少年的意氣風發、鋒芒畢現與青年時的思考,人,終於要真正成熟起來了。他不再像年少時那樣刺目得不可接近;他開始散射出圓潤柔和的清輝。他漸臻圓滿。黃州的蘇東坡不再是那個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員,他回歸成了“寂寞東坡一病翁”,他只是一個淳樸真摯的文人。他在赤壁懷古,在林間穿行;他不再計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經由平面的當下擴展到立體的古今。他的核心充實了。他敢於吟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後《赤壁賦》,成為中華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地傳誦。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憤怒,不是針鋒相對,而是如山間的朗月,圓滿無缺,向世間灑下清朗的光芒,卻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隨波逐流,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六:表達式,1個名人+N個名句名事(或化用)+N段+議論。

是揀盡寒枝終不肯棲的寒鴉么?是舉杯邀明月的飲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場的痴漢么?

在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韜光養晦,遊戲筆墨罷了,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習慣於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場和文壇一齊潑來的污水。

而我只看見你青青的竹枝,腳上的芒鞋,被雨淋濕的脊背,你的笑容從容灑脫,你的眼中只有秋風綠水泛清波。

你堅守著自我,從而達到讓後世永遠仰望的高度。 (蘇東坡)

【溫馨信息】:

一個意識:美段意識。

前兩種情況,是一種理論上的解剖。你只要抓住名人名言佳句名事組合再與議論相結合就行,讓議論對組合的的內容進行概括提煉,並與文章主題掛鈎,這樣使縱橫散亂的詩句、人物、故事掛在主題的紅線上,共同為表現中心服務。

這樣的段落,已經是文章的重要片段。

有底蘊,有文采,有厚度,更有深度。

仿佛廣闊的文化天幕上,露出一絲絲詩句和名人名事的曙光,隨著文字的鋪展,一輪鮮亮的紅日主題,噴薄而出,美的紅潮漫過原野,瞬間點燃讀者的共鳴。

這樣的情景,讓我們體會底蘊文章的魅力和閱讀的快感。

美段閱讀,我們要經常這樣感悟;美段教學,我們要經常這樣實踐。很多時候,一篇優秀文章照亮我們眼睛的只有一句,能夠留下一段讓我們品讀的文章已經很不錯。

我們把語言和思想的純金片段收集起來,細細撫摸、咀嚼(jǔ jiáo),讓思想與思想碰撞,讓光芒與光芒聚集,讓智慧的火光照徹未開啟的靈感之門,讓一個個古典的漢字滿載我們思想和想像的的花瓣,漫天飛舞在文學的天宇,讓浪漫的意境和深邃的智慧豐滿我們的精神,陶治我們的情操。

這樣的閱讀最有效,最便捷,最聰慧。

特別是寫作前,看看這些燃燒著才情的段落,靈感會很快點燃,文思會很快噴涌。

這就是作文教學技巧,也是作文應試技巧。

同學們略作嘗試,就會感覺美段閱讀妙用無窮。

背三篇文章進考場,這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點燃文采!!!

【第三種情況】:運用想像和聯想,藝術地再現歷史人物當年的情景或化用詩詞意境成段。

“哐當、哐當……”聽見那清脆的打鐵聲了嗎?清風拂面、強健的肌肉散發出生命的氣息,熊熊的烈火陶冶著高尚的情操,稽康,這個時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這兒過著鐵匠的生活。(再現了歷史人物:稽康的隱居生活)

這時候,那彎淺淺的月跌進了灑對面的山坳。一隻烏鴉淒涼的鳴叫越過夜空,濺落了滿天的寒意。薄薄白白的霜就鋪滿了船舷。一位詩人獨立船頭,他長長的鬍鬚已被秋天染白。

岸邊一叢紅紅的楓葉,被船上的漁火隱隱地映出,在微風中悄悄搖曳,像一團跳動的火焰。好深好深的秋啊!詩人斜倚船舷,一些淡淡的往事,如手中那杯苦澀的濃茶,襲上心頭,久久不能平靜。

而夜色中的寒山寺,靜靜地立於繁華的蘇州城外,送走了多少個春秋,目睹了多少離愁和別恨?只有那株與它一樣蒼老古槐,知道這數不清的故事了。

突然,一陣清晰的鐘聲穿過寂靜,驚飛了船篷上的一隻小鳥,它撲拍著翅膀,飛進了濃濃的夜色。它會找到黑暗中的家嗎?詩人看到又一艘客船,停在了楓橋。

隱約中,一些人上船,一些人下去。還有一些手,一些淚,在眼中晃動。(化用《楓橋夜泊》意境)

已經是深夜了,司馬遷通過天牢的小窗,望著那漆黑的夜。幽藍的天幕上,不見星也不見月,幾處烏雲低低地沉著,帶著令人窒息的壓力。暮秋的風裹著寒氣,鑽進每個角落,包括司馬遷那件破舊的長衫。

司馬遷拖動著腳鐐,走回幾塊磚堆成的床。金屬的撞擊聲在死一般靜的夜裡,帶著幾分鬼魅。床上那盞昏黃的油燈跳動著火焰,拖下長長的抖動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掛著的一紙官文仍然可見,金色的字,朱紅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這就是司馬遷的命運。日出之前,他必須做出選擇。是死,用一腔熱血去控訴昏君的無道,用高貴的頭顱去證明自己的清白?還是活著———當然是有條件的活著,從此他將成為不完全的男子。(再現了歷史人物:司馬遷的獄中情景)

【溫馨點撥】:

透點歷史的光芒

歷史的濤聲已經遠去了紅襟翠袖、鼓角爭鳴。透過氤氳煙霧,歷史的山月城郭、名士豪言已經模糊在時間的的塵埃之中。

如果那些沉睡在歲月懷抱中的古裝美人,憂愁思婦,或是山村一角,公堂一景突然在語言的描述中活動起來;如果淹沒的故事,風乾的眼淚或是唐時風雨,宋朝梧桐突然鮮活地淅瀝起來;如果長昇殿的誓言,李白的問月或是岳飛的長嘯,項羽的悲嘆突然在熟悉的空氣中迴響起來……

這是怎樣動人的驚喜!

古典的美麗從文字的叢林中探出頭來。

原來我們發現:文字是一架穿透時空的遠望鏡,讓我們看見了歷史的動人的光芒。

而詩歌呢?詩歌是古人用文字攝下的一張沒有沖洗的照片。

所以我們只能在底片的朦朧中感受詩歌的輪廓和意境。

那些香花美草,夕陽飛燕,流水樓閣,紅顏倩影,細雨梧桐,皓月疏梅……在含蓄簡煉的詩歌規則中,猶抱琵琶,半遮嬌面,留下一個迷人的背影,痛苦我們的神經。

突然一天,底片沖洗出來,那個令人痛苦的背影緩緩轉過身來,冰雪般古典的笑意洋溢著溫馨的啟示……

一種大喜過望的驚奇,一種不知所措的興奮讓我們瘋狂。

想想有多少古典的“照片”等待我們去沖洗?

有多少歷史的“美麗”需要我們去透視?

所以做好那架文字的遠望鏡,看真實的歷史風景;掌握好“沖洗”詩歌的技巧,清晰想像中的美麗,是我們趕快做的工作。這是文化作文最重要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