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手抄報資料:賦體詩歌

賦體詩歌,可簡單地理解為散文詩的詩歌,即接近詩歌的散文詩,因為辭賦是介於詩與散文之間的文體,當辭賦從一條線段中間向詩歌端點運動的時候,就呈現出“賦體詩歌”,向散文端點靠攏則出現“賦體散文”。那么,辭賦向詩歌靠攏,詩歌的散文化程度就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性相對削弱,往往這類以賦體為主的詩歌,容易寫得膚淺蕪雜,散亂無餘。正如鍾嶸所言:“若但用賦體,患在意浮,意浮則文散,嬉成流移,文無止泊,有蕪漫之累矣。”(《詩品》)。筆者認為,賦體新詩在藝術形式上彌補了傳統賦體詩的這一敝病。賦體詩歌的散文化傾向,已影響到現代新詩的創作。譬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紗帳》,是借鑑賦體而創新的新詩體式(強調——形式自由、內涵開放、意象修辭)。

古代真正開賦體詩歌先河的是先秦時期的詩人屈原,“楚辭體”中的《離騷》是代表作。由此,賦體詩也叫“騷體賦”。賦體詩的內容是否單一與詩人的特定的政治環境有很大關係,與詩人的文學主張有很大關係。動亂的政治背景的文學性質屬於“亂世文學”,亂世的作家們的遭遇大多帶有悲劇色彩,如屈原,曹植等等。恰恰如此,在“出世”“入世”之間,形成了一些共同的創作主題,例如生死主題、遊仙主題、隱逸主題等等。

在唐代詩文改革運動中,賦體詩歌再次走向平實。賦本為《詩》“六義”之一,賦本來屬於一種文學表現手法,衍進為辭賦體之後,所攜帶的還是詩歌的特性,比如,直陳與鋪敘的特點,就證明一個結論:賦的詩化與詩的賦化,賦法存在相互作用相對運動。因此,在詩歌與辭賦之間可以進行創造改革。在唐代古文運動之前,一直存在詩賦改革運動的。杜甫首開詩賦寫實主義賦法,創造了那個時代的“新興敘事文學”的典範,至中唐,“元白”二人則從理論與實踐上,把賦體詩歌表現得更加技巧嫻熟。詩歌的敘事化,加大了詩歌的散文化傾向,相對遲緩了賦體詩的抒情性和形象性。